目前,在中国停车难是众多车主的直观感受,城市里的车子满满塞了一路的画面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车和车位之间是互补品的关系,随着近几年私家车爆发式增长,对停车的需求自然也增加了。再加上出于方便考虑,车位需要离住宅很近,而相比于越建越高的住宅来说,地下车库的面积又很有限,供需关系显然趋于失衡;如果再地价房价的带动作用,车位价格高自然不足为奇。车位价格在北上广早已接近或者超过百万,其他大城市也动辄十几万甚至几十万,这种现象难免会引发很多问题,比如把车都停在路上造成了一些小区附近的拥堵问题等。入住新房的业主们常常有这样的烦恼:之前动辄十几万的地下车库车位一时心疼没敢买,现在才发现车位价格在短时间内几乎又翻了倍。真是悔不当初。买得起车还真不一定买得起车位。
车位真的是“一位难求”。相信有车的小伙伴们都遇见过这样一个问题,回家晚了就没有车位了,只能开车在小区附近转圈圈找车位。居住区车辆的停放问题算是车主们最头疼的问题了。
新加坡人口稠密,面积狭小,所以政府在城市规划中特别注意地面空间的预留,尽量把停车场建在地下。新加坡相关法律规定,市区内的所有高层建筑都必须修建地下(或楼内)停车场,在满足住户需求的基础上,还要预留出足够的访客停车位。而且除了那些封闭式私人住宅小区的停车场以外,所有的公共建筑地下停车场(停车楼)全部对公众开放。
第一、新加坡公共住宅、私人公寓楼、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区,停车位都“只租不售”,除极少数有专属停车场的机构可能会设几个管理层的停车位外,公共住宅楼、私人公寓楼和商业服务区内都不设置单个固定的租车位,停车实行“先来先停,有空可停”的做法。这样的停车方法,最大的好处是停车位的利用效率极大的提高,不会出现“有空位但不能停车”的现象。反观很多国家,停车位已经随同房子按位出售,变成私产,车主往往会给自己的车位上锁,那怕空置,也不让其他车使用。这种做法,不仅降低了这些车位本身的使用效率,同时,还无形之中成陪地增加了一个城市总停车位的需求量,因为当这些车主把自己的车开走,把自己的“私产车位”锁住空置的时候,他必须在另一个地方占用一个车位停车,形成事实上的“一车两位”的情况。如果一个城市中,有上百万这样的车主,对城市所造成的停车压力可想而知。
第二、在“只租不售”的前提下,为了很好地调节停车位的使用效率,新加坡几乎所有的停车场都实行“月租”“时租”和“择时免费”的收费办法。 “月租”车位的费用比“时租”要优惠很多。公共住宅停车位的“月租”费目前约在每月90新元左右,私人公寓每户一般会给一个免费的“月卡”,办公和商业区的停车位从几十新元到2、3百元不等。但时租除公共住宅区稍便宜,约为每小时5毛到1块新元外,中心和重要商业区的时租,则可能高达每小时5块新元以上。这样一来,“月租”和“时租”收费差距很大。与此同时,为了鼓励车主们在一些时段使用停车位,很多停车场还实行“择时免费”的做法。这些不同的收费办法,即保证车主有比较稳定又经济实惠的停车位,又提高了停车位的使用效率,而且还避免成倍增加城市总体停车位的需求量,避免很多汽车为寻停车位而空驶和慢驶占道等容易导致整个车流降速、拥堵等问题。
第三、建多层公共停车楼。新加坡另外一个解决停车问题的最重要途径是建设多层(高层)停车楼。这种多层停车楼是公共住宅区必须配套建设的,大约每3到4个住宅楼,共用一个多层(高层)停车楼。公共停车楼一般建在配套住宅楼的中间,车位足够这几个住宅楼内住户停车使用,而且离每个楼的距离都很近。而新加坡的中心商业区和办公大楼,一般都必须在自己的楼内辟出多层停车区,专供办公人员或者购物者停车。这种建多层停车楼和停车区的做法,大大减少了占道停车的现象。
第四、多层停车楼建比较多的附属设施,以鼓励和方便车主停车。这些打措施包括在公共住宅区的多层停车楼内设专门的洗车车位,而且水费很便宜,接三、四大桶水只要2毛新元;公共住宅楼内的停车场一般在停车楼和住宅楼之间建有盖的走廊,保证居民不用淋雨、晒太阳就可以穿行在停车楼和住宅楼之间,而且很多公共住宅楼的多层停车场已经或者正在加配电梯,方便车主和居民上下车。而商务服务区的停车场,往往都与商场、商铺直接或者电梯、扶梯连通。便于乘客下车后到商场购物。有些公共住宅楼的停车场低层,还开设有便于居民就餐的餐饮区(如食阁、大排档等)
新加坡解决汽车停车位的办法简单实用,一点也不复杂,对于那些正在进行大规模城市化建设和改造的城市来说具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这种解决方案首先是认识到了停车位自身的特殊属性,而不是把它简单地商品化。实行车位只租不售、保持集体所有的做法,避免了简单、盲目地将停车位作为房产物业“一售了之”,也解决了停车位私产化的低效率问题。可以说,一个小小的停车问题,折射出很多公共政策制定时需要考虑的因素,能否解决好这个问题,也是对政府智慧的一个考验。
-The End-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公园城市理想实验室”(ID:gh_06a32ac0f753)。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