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彩流变:宋代漆器艺术

剔彩流变:宋代漆器艺术

剔彩流变:宋代漆器艺术

何振纪  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22年12月


剔彩流变:宋代漆器艺术

何振纪  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22年12月



剔彩

流变

宋代漆器艺术


 

宋代以后,中国的髹漆工艺达到极盛,取得了空前辉煌的成就,形成了宫廷制造和地方制造同时并存的局面,漆器制造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民间手工业日趋兴旺,漆器生产也逐渐趋向大众化、商品化、艺术化。宋漆艺术之表现手法发展到了极致。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宋漆为什么这么厉害~


 

01

珍稀的宋漆

最近,本社在谋划一个有“野心”的大项目——宋刻大系。说到宋刻古籍,人们总要说“一页宋本,一两黄金”这样壕气的话,主要原因就在于宋刻的珍稀和精美。野心编辑小红豆君说:“全世界现存宋刻本约4000部,根据目前研究来看,其中有出版价值的约在1000部上下。”

但比起宋代漆器,4000部可以算是天文数字了。《剔彩流变:宋代漆器艺术》一书中,作者这样说:据现有公开资料的统计,海外共存有完好的宋代漆器文物 200 余件,国内出土品相俱佳的宋代漆器文物数量截至 2012 年共约有 300 件。同学们,全世界不到600件!


     


02

宋漆的影响力

宋代公认是艺术素养登峰造极的时期,漆器艺术也不例外。这个时期的漆器,呈现出了宋人雅致的审美,把简与繁做到了极致。

宋代随海上丝绸之路传播至域外,漆器中主要类型之一的中国雕漆艺术旋即在国际上声名鹊起。

宋代中日民间商业往来频繁,各种各样的商品也在运销之列,在工艺制品方面则除了陶瓷、丝绸、布帛、书籍外,还包括漆器。因此日本成为域外保存宋代漆器最为丰富之地。与一道自中国传入的茶盏及饮茶风俗共同组成了影响世界的茶道文化。雕漆,更是对日本相关技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日本江户时代著名的雕漆工匠玉楮象谷便研究来自中国的雕漆、存清等技法,形成日本香川漆艺的基础。而自室町时代兴起的日本镰仓雕,也是从中国雕漆中获取的灵感。


     


03

宋韵之韵

浙瓷、浙刻,是宋代文化的代表,浙漆也是。宋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黄金期,而宋韵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重要文化标识。

今见出土 160 余件南宋时代的漆器当中,约 140 件出自浙江,而其中 100 余件来自温州,杭州出土 30 余件。浙漆毫无疑问可以展示宋代多元并包、百工竞巧、风雅精致的文化气象。

温州早在北宋之时已是著名的漆器生产中心,孟元老在其《东京梦华录》中便记及:“大街以东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大相国寺,直至十三间楼。”


     

北宋  阿育王漆塔,残高 19.3 厘米,底座边长 12 厘米, 1965 年温州白象塔出土,温州博物馆藏

在浙江省博物馆,还能邂逅这一套北宋识文描金檀木经函,也同样出土于温州,可代表中国漆器的最高水平。


     

北宋  识文描金檀木经函,长 40 厘米,宽 18 厘米,高 16.5 厘米,浙江瑞安北宋慧光塔出土,浙江省博物馆藏

杭州出土的南宋漆器,尤以 1953 年在杭州老和山南宋墓葬所出土的一批漆器遗物最为精彩。当中包括了漆碗、漆盘、漆盒、漆奁等,其中三件黑漆钵及一件黑漆盘上朱漆书有“壬午临安府符家真实上牢”,表明它们均是出自杭州本地作坊的制作。


     

南宋  黑漆钵,径 18 厘米,高 7 厘米,1953 年浙江杭州老和山出土,外壁朱书“壬午临安府符家真实上牢”,浙江省博物馆藏



04

宋漆的主要类型

宋漆主要代表类型有雕漆、素髹、戗金、螺钿等。

雕  漆

“雕漆”约形成于汉唐之间。到宋代时,其款式多样、造型丰富且设计精美。根据漆层颜色的不同,可以分为剔红、剔黑、剔彩、剔犀等。

明代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论剔红倭漆雕刻镶嵌器皿”条中有:“宋人雕红漆器,如宫中用盒,多以金银为胎,以朱漆厚堆至数十层,始刻人物、楼台、花草等像,刀法之工,雕镂之巧,俨若画图。有锡胎者,有蜡地者,红花黄地,二色炫观。有用五色漆胎刻法,深浅随妆露色,如红花绿叶,黄心黑石之类,夺目可观,传世甚少。又等以朱为地刻锦,以黑为面刻花,锦地压花,红黑可爱。”

即:宋代制作的雕红漆器,如皇宫中用的盒子,大多以金银做胚,用红漆堆涂几十层,然后在上面刻上人物、楼台、花草等图案,刀法精微、雕刻巧妙,就和绘画一样。有锡胎的,有蜡底的,黄色的底子,红色的花卉,色彩绚烂。有五色漆胎的,制作初始就按照图案的颜色设计堆涂漆层,在雕刻过程中再一一显露出来,表现出红花绿叶,黄心黑石,光彩夺目,此类型流传较少。还有下面红色底板雕刻锦纹,上面黑色漆层刻花,双色处理不一致的。 

刻画人物、楼台题材的宋代剔红最具代表性的实物,有现藏于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的剔红后赤壁赋图漆盘,漆盘以苏轼《后赤壁赋》为装饰主题,在圆形的漆盘底面上剔刻出山石、树木、楼阁、人物,组成一幅布局紧密、形象生动的风景图像。

而剔红花草题材的代表作则有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的凤凰牡丹纹剔红长箱。长方形箱体的四周雕刻着四季花朵装饰,箱盖面上左右各雕刻着一对凤凰图案。


     

南宋  剔红后赤壁赋图漆盘,径 34.2 厘米,高 5 厘米,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藏


     

南宋  凤凰牡丹纹剔红长箱,长 19.7 厘米,宽 12.6 厘米,高 9.5 厘米,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南宋  剔黑醉翁亭图漆盘,径 31.2 厘米,高 5 厘米,日本圆觉寺藏


     

南宋  楼阁人物图大盒,口径 34.4 厘米,底径 25.2 厘米,高 15.5 厘米,日本林原美术馆藏


素  髹

用漆漆器物谓之“髹”,素髹即所谓单色漆器。宋代素髹漆器,朴质无华,强调漆色之美,无纹饰之缀,此种类型表现了宋代“雅”的内敛品质。北宋“素髹”漆器中流传下来的多为日常生活漆器,如盘、碗等,造型上除了最为普遍的圆形之外,还有花瓣造型,如葵花、菊花、莲花、海棠花等。到了北宋后期,逐渐向抽象的曲线造型转移。南宋后期时,审美从简练优美的曲线造型又逐渐过渡至曲线多变但起伏波动较小的口沿设计。

造型的多样化得益于漆器胎骨技术的发展,宋代“素髹”漆器能够自由摄取来自其他工艺类型的造型灵感。因此,可以发现不少宋代“素髹”漆器的造型与当时的陶瓷及金属器设计相同。


     

北宋  漆杯托,径 14 厘米,高 6.35 厘米,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藏


     

南宋  花瓣式漆盘,口径 23.5 厘米,底径 16.5厘米,高 4.5 厘米,1983 年江苏常州丽华新村工地出土,常州博物馆藏


     

宋—元  朱漆菱花式盘,径 43.7 厘米,高 7.5 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藏


戗  金

“戗金”髹饰的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宋代时其技术已经炉火纯青。关于“戗金”的基本特征,《髹饰录》中谓:“枪金,枪或作戗,或作创。一名镂金。枪银,朱地黑质共可饰。细钩纤皴,运刀要流畅而忌结节,物象细钩之间,一一划刷丝为妙。”

王世襄依考据,认为“戗金漆器从它的形态来看,与嵌金的铜器或者铁器,确有相似之处。所以漆工戗金命名的由来,当来源于金工的鸧金”。

戗金、戗银的做法,是在朱色或者黑色的漆底上,用针或者刀尖雕刻出图案纹样,然后将金银箔填嵌其内,经过打磨,形成金或银色的花纹。

今见宋代“戗金”漆器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1978年出土自江苏常州武进村前乡蒋塘5号墓的庭院仕女图戗金莲瓣形朱漆奁,这件漆奁是目前国内所出土南宋戗金漆器中最为精美的一件,现存常州博物馆。


     

南宋  庭院仕女图戗金莲瓣形朱漆奁,径19.2 厘米,高 21.3 厘米,1978 年江苏常州武进村前乡蒋塘南宋墓出土,常州博物馆藏

整件漆奁呈12棱莲瓣形,分盖、盘、中、底4层,各层皆由银扣镶口沿,外髹朱漆,内髹黑漆。在朱漆盖面中央戗划仕女、童仆3人,仕女梳高髻,着花罗直领对襟衫,长裙曳地,分别手执团扇与折叠扇,旁有女童手捧长颈瓶侍立于侧,背景上则戗划着嶙峋叠石,花树掩映,树下设有坐墩,坐墩下方栽植两丛花草;朱漆器表上的12棱间则戗划着6组折枝花卉,包括荷叶、莲花、牡丹、山茶等。

奁盖内侧朱漆书写“温州新河金念五郎上牢”铭文。出土时,奁内装铜镜、木梳、竹篦、银扣镶口的圆筒形漆粉盒和小锡罐、小瓷盒,说明其用途是盛装化妆器具和用品。

螺  钿

唐代“螺钿”漆器崇尚厚实的“硬螺钿”工艺。“螺钿”漆器在两宋之间于工艺与材料的趣味上出现了重要转折。宋代精薄、亮丽的“软螺钿”髹饰有长足发展。宋代画家苏汉臣所绘的《秋庭婴戏图》,其背景内便描绘有黑漆嵌钿家具,可以想见其时流行镶嵌细密螺钿装饰的家具。两宋时期不但白螺片镶嵌得到接续,彩钿镶嵌亦已流行,而且纹样丰富、设计典雅。这类“软螺钿”髹饰所采用螺钿片料不但更富光彩,并且变得越来越薄,如现藏于永青文库的南宋时期螺钿楼阁人物纹重盒,其所精制螺钿漆器在光线照射下闪闪发亮,极其雅致迷人。


     

北宋  苏汉臣:《秋庭婴戏图》,绢本设色,纵 197.8厘米,横 108.4 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  螺钿楼阁人物纹重盒,高 29 厘米,日本永青文库藏 

中国是漆器的发源地,用漆的历史根据最新的考古研究,已经超过了8000年,所以宋代漆器首先是由7000年漆文化的涵养发展形成的艺术高峰。其次,中国的工艺美术都不会是独立发展的,“同形异质”是中国传统工艺造型的常见设计现象,比如很多青铜器造型是由陶器沿袭而来,青铜器上的纹样由更早的玉器中传承,宋代漆器也不例外,它时时从陶瓷器和金属器中汲取营养,形成了与其他器类和谐共生的艺术样貌。其三,漆器自身的演进和发展也会反过来影响其他工艺门类的风格。就像《剔彩流变:宋代漆器艺术》中作者所说:宋代漆器中流行的花形得益自“圈叠”工艺的发展和改进,与其时的金属器以及陶瓷器共同分享着类似的造型设计灵感。这可从同时期的金属、陶瓷器,尤其是在杯盘碗钵的设计形态中看到。宋以前的漆器体在瓣形设计上还未见到如此显著的特征,包括曲口、出棱的变化,均反映出了宋代漆器与其他不同材料器皿间在设计上的相互影响。木胎漆器也在影响着同期的金属器及陶瓷器设计,这些材质的器皿边缘与轮廓变得钝厚缓转便是受到其时漆器风格的影响所致。


 

所以没有突如其来的艺术高峰,没有一枝独秀的艺术门类。在宋漆身上,我们同样看到了中国文明绵延不断、兼容并蓄、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又看到了艺术共融共鉴共生的成长路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七零后水墨”(ID:qilinghoushuimo)。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