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夜,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虽没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笔者却在无意间一抬头时,偶遇了一家“谭金土老照片收藏馆”。
这里是山塘街154号,为安泰救火会旧址,如今二楼开设了这家收藏馆,也算是给这栋建筑注入了一丝活力。
谭金土,何许人也?此处为何有一家老照片收藏馆?那一张张老照片背后,又有怎样的历史渊源?下面就跟随笔者一同探探这个空间。
当过老师,做过检察官
如今一心收藏老照片
循着木质楼梯走上二楼,浓浓的历史感和厚重感扑面而来。在交谈中得知,这家收藏馆由谭金土自费开设,里面陈列着许多由他自费收集而来的老照片。
收藏馆位于二楼,这是一楼的指引。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馆名题字来自莫言。 图源:弓言寺
馆主谭金土和他收藏的一张老照片 图源:小红书用户949588045
馆内照片墙一隅 图源:小红书用户A_xiaoxingzi
1930年,梅兰芳亲自拍摄的照片
谭金土收藏的一张关于山西煤矿后勤女工的老照片
随着谭金土收藏的范围逐渐扩大,并且注重质量,在国内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且因为他收藏了很多苏州的老照片,作为“看得见的历史”,还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当地政府梳理地方志,保存了城市记忆、记录了城市变迁。
除此之外,他还撰写和刊发过数百余万的解读文字,办过多次老照片专题展览。谭金土坦言:“目前我正在撰写《苏州摄影简史》,或许是我提高收藏品位的再一次努力。”
因此,他也获得了“苏州优秀收藏家”称号,被苏州市档案局聘为档案征集顾问和档案资料捐赠评价小组专家库名单。
谭金土收藏的一张关于唱昆曲的苏州女子的老照片
谭金土获得的荣誉称号 图源:弓言寺
莫言赠联 图源:弓言寺
让你意想不到的老照片
对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谭金土都记得很清楚。他就像个记忆大师,随便抽出一张照片,都能说上一天。他总说:“照片丢了,故事也就散了。每张老照片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或一个人悲欢离合的故事。于是想要收藏这些被人遗失的老照片,以及被人遗忘的故事。”
这些年,有人漂洋过海来接回父母的老照片,也有一位老先生偶然在收藏馆里看到了自己的父亲,第二天,他嘱托女儿把照片拍回家,还有人把记忆交给了他保存。可以说,他为许多家庭接上了断裂的记忆。馆内虽光线有些许昏暗,但十分温暖人心。
这一本图册展现的是当时连云港徐州一带发生水灾后,灾民们的生活状态
谭金土10多年前就收藏了这一册20世纪20年代末用牛皮纸自制的照相簿,里面粘贴着百余幅照片,缺了封面封底,纸张周边已经发脆发黑,但装帧别致,将照片剪贴组合、配图美化,可以看出主人的游戏精神,别有趣味。因此这也成为了谭金土的心头好之一。
首页是三张戴着眼镜的英俊青年的肖像,或穿着中装却戴着鸭舌帽,套着毛线领圈,或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在中间那张照片上,可以看到1929年的英文签名Wang Tsiu Yang,音译或为王秋阳,应为相簿主人。
他还会根据场景作相应的图案拼贴与绘图,就像当代流行的手帐一般
多年前,谭金土收藏了一本民国六年(1917)沈氏后人编修并由商务印书馆精心印制的《吴兴沈氏奉教宗谱》。这份宗谱用58页8开的高级道林纸印刷,除17页为文字外,其余41页选用了大大小小的101幅照片单面印制,照片的版面约占整册宗谱的70%,开创了用照片编辑宗谱的先例。其中大部分照片均用玻璃底片直接晒印制版,画质清晰而精美,也显示了中国早期照片制版印刷的高超技艺。
宗谱封面
民国六年(1917)二月二日品秀发大愿阖家摄影纪念
“老照片的沉浮史,特别具有启示的意义。一张张老照片,就像一位位高龄的长者,既不言,又不语,只是用深沉的目光,冷静地告诫后来者。”谭金土说。
不仅有官方站台
也有“自来水”“安利”
说来也巧,经过多年的经营,谭金土老照片收藏馆已经成为一个供市民和游客回望苏州历史的文化窗口。而始建于公元825年,自唐代苏州刺史白居易开凿塘河后形成街市已有千余年历史的山塘街被誉为“老苏州的缩影、吴文化的窗口”“神州第一古街”,20世纪90年代逐渐修复后,成为百姓忆旧寻胜的旅游胜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将老照片收藏设在此处,适得其所。
七里山塘街一景 图源:山塘街官网
通过谭金土的介绍得知,原来,一开始的老照片收藏馆位于山塘街古戏台东看台二楼,由山塘街管理处优惠提供馆所,时任苏州市档案局局长肖芃和金阊区委副书记平龙根前来剪彩。后场馆调整才移至此处,面积扩大到近百平方米,苏州电视台、苏州日报等多次采访报道,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金洁等领导多次视察并予鼓励。谭金土此前也在苏州举办过多次老照片展览,同样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出于对苏州的热爱,他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收藏老照片后,就与苏州方志办徐刚毅主任联系交流,凡苏州的老照片均提供他们翻拍,至今已有近百张苏州老照片被徐刚毅编入《苏州老照片》《苏州通志图册》。这也从侧面体现了他有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
“历史看见——苏州发展70年老照片展”现场
此外,谭金土从2002年收藏记录明代一位苏州医师陈良绍随郑和下西洋的墓志铭开始,句读评点,历时20年,到2022年撰写成64回近40万字的《大明海医——郑和下西洋之医行风云录》,最终于今年的1月4日由四川文艺出版社领导决定列入该社2023年出版计划,报四川省委宣传部审批。“收藏老照片这件事,如果身体允许的话他将一直做下去。”
得益于当地媒体和政府的宣传,谭金土本人数十年如一日不遗余力地为传播老照片背后的故事而奋斗,以及在“城市更新”的主旋律下,各类小而精的特色空间,让城市的街道又有了新的味道。如今,在各类社交平台上,也越来越多地看见谭金土老照片收藏馆的身影,有许多人慕名而来。可以说,谭金土老照片收藏馆正在成为苏州另一张独特的文旅名片,为历史名街山塘街增添了新时代的注脚。
各位读者,在今后到访苏州时,不妨前往这家独特又充满了故事感、有情怀的老照片收藏馆,去品一品相框里的故事。
编辑|张诗溦
校对 | 嘉琪
资料、图片|如无特殊标注,均由受访者谭金土提供,其他见图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收藏拍卖杂志”(ID:scpm200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