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的出土实物证明,秦汉时的宫殿里就有了壁画。但文献记载孔子曾观绘像于明堂之墉,那是春秋,时间更早。不过,“宜侯夨簋”上的铭文,提到周康王在虞侯夨的住地见到了《珷王、成王伐商图》,说明在三千年前的西周初年,就已经绘有壁画了,这是中国最早的记录。
汉代武梁祠石刻
汉之前,“庙”本义是供祀祖先的处所,“寺”本义是衙门。自从汉明帝迎请回释摩腾和竺法兰后,“寺庙”便成为专用的礼佛场所。
汉以前的壁画多是功臣、先贤的肖像,或是神仙传说、历史故事,也有风俗,多是以独幅的形式来展示,既为纪功,也行教化。汉代武梁祠的壁画中,既有“孔子见老子”、“荆轲刺秦王”,也有“泗水捞鼎”的故事。佛教多的是佛本身故事、佛传故事和经变故事,几个不同的故事可以在同一画面中出现,当中进行隔离。一个故事也可以用连环画的形式出现,以连续的方式排列。这种横带式长卷的形式在东汉之前是没有的,是受了印度的影响,也是受了壁画的影响,这促进了中国长卷式绘画的滥觞。
武梁祠石刻之《荆轲刺秦王》
从此,寺观成了艺术宫。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在寺庙的墙上绘制壁画成了风气,在南北朝时达到高潮。顾恺之、张僧繇、杨之华、戴逵等画家都有在寺庙墙上作壁画的记录,甚至还有“画龙点睛、破壁而飞”的传说。那时的著名画家都在寺庙里画壁画,即使是卷轴画,有的是壁画的粉本底稿,有的带有壁画的构图。
唐代的佛教和道教都盛,为寺庙和宫观作壁画的习俗还在继续。道教本不善丹青,佛教传入后,受其影响,为了竞争,也开始绘画神仙的形象,道教也有了类似佛教的壁画。吴道子在寺庙里用大写意法画三百里嘉陵山水,一日而就,而李思训用青绿法勾填则用了一个月,可见唐代名家都在寺庙里留下作品。由于中国的建筑是木结构,屡建屡毁,唐代的建筑在中国只有佛光寺,寺中《天王镇妖图》和《西方佛会图》两小幅壁画硕果仅存,俨然带有吴道子遗风,其它的唐代壁画只能在石窟和墓室里一窥其貎。
元代永乐宫壁画中的玉女像
宋元的佛教因为有了禅宗和居士,佛教美术日渐衰微,然而绘画水平却是未减,继承了宋代绘画严谨恭正的风格,也留有不少佳构。最杰出的作品当推永乐宫的元代壁画《朝元图》,这幅载誉世界的名作有800多平方米,总共画了286位道教神仙,气象森然,人物众多,然而构图组织得法,密而不乱,各有主次,都把焦点聚集在主要人物身上。各位神仙的衣装佩饰、动态神情、道具器物,一一丝丝入扣,有好多神仙都具有个性,沉稳威严,仙气灵动。勾线是师法吴道子的“莼菜条”法,富有弹性,再填以重彩,加以渲染,有的地方沥粉贴金,效果绚烂,然而协调,总体庄严神圣,令人观之慑伏。
永乐宫壁画中的神仙像
永乐宫壁画中的神仙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有一件《药师经变图》的巨幅壁画,原在山西洪洞县的广胜下寺后殿内。此寺始建于汉,重修于唐,毁于元后又重建,现存壁画是元代所作。画面正中供奉药师佛,两边是菩萨和天王神将等众。画长15.12米,最高7.52米,占了整整一堵墙。画上佛像巨大,人物众多,虽然充满画面,但因为穿插有度,巧妙安排,疏密得当,并不显得擁塞。佚名的民间画工,用准确的造型,流畅的线条,重重的敷色作成,显得浑厚富丽,庄严肃穆。此作是民国年间在不识为宝的情况下,被寺僧、豪绅和官员为筹资修庙而卖给美国商人,被人收藏后又捐给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从此它成为万人瞩目的世界级珍宝。
纽约大都会收藏的《药师经变图》
毗卢寺里的明代壁画
毗卢寺里明代壁画中的历代烈女
明代虽是佛教艺术的末端,然而却是也有佳作存世。石家庄西北郊的毗卢寺内,保存有明代的重彩壁画,画有神佛人物508位,占地140平米。此画虽是明代绘制的,但寺却是始建于唐天宝年间,画风延续了吴道子,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毗卢虽是一座佛寺,然而壁画中却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水陆画,还有社会民俗内容,应是明代壁画的精品,俨然有唐代风范。清代之后,中国的壁画几乎全部衰微了。
平顺县龙门寺的元明时壁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美术报”(ID:meishubao)。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