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张照片被无数人模仿的照片。
模仿的不是照片中的人物,而是这一种用门框,中分照片的结构。
门框,一下就把照片分成了两个部分,好像是由两张照片组成的一般。
把门框放在照片的正中间,是违反所有摄影理论的一种拍摄方法。
一般的摄影理论,特别强调中间的位置,通常中间位置都是留给拍摄主体的。
可在这张照片里,中间却留给了门框,相当于是一条边界线,把照片分成两个部分。
这个门框,就等于重塑了照片的结构。
门框的左边,是一个带着礼帽,穿着格子衬衫的男人,正走进门框。
门框的右边,是一个烫着头发,穿着连衣裙的女人,拎着一个白色的手提包,大部的跨进了门框。
两个人好似在走近,其实他们是在不同的空间,怎么也不会走到一起的。每个人都是相对独立的,做着自己的事情,演绎着自己的故事。
如果用构化的思维,来看这张照片,这张照片不仅有两个部分,而且每一个部分当中又有很多空间。
如果仔细观察,在每个空间里,都会发现一些朦朦胧胧的影像,仿佛如梦如幻一般的仙境一般。
能够把城市里非常平凡的事物,无非就是门框、墙壁等,能够创造出梦幻般的感觉,也只有美国著名摄影大师李·弗里德兰德能够做到了。
李·弗里德兰德的特点:就是善于将寻常之物,以个性化的视角重新构成。
将日常生活中的无意义元素,编织成具有高度形式复杂化,和视觉机智的怪诞形象而闻名。
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之间,弗里德兰德发现了一种有创造力的“城市社会景观”视觉语言。
他的许多照片,包括店面倒影的片段、围栏、海报和路牌所构筑的结构,都是这种城市社会景观。
他拍摄的照片,大多故意混乱不堪,常利用门廊、窗户和路灯杆,划分画面结构。
他还在作品中,通过渲染气氛,而不是强调结构的手法,象征现代生活,使熟悉的人物和景物变得不可思议。
李·弗里德兰德之所以不停地改换视角,重塑照片的结构,那是因为他洞察了艺术的本质:
艺术的本质:就是单位面积所包含的信息量的大小,决定着艺术的价值。
一张照片,如果分解出很多的空间,那么每个空间,又表现出各种不同的信息。
然后,空间与空间之间,又可以通过比较,产生更多的信息和内容。
这样一张原本非常普通的照片,就是因为结构的划分,而增加了照片的信息量。这就使得照片的艺术价值迅速提升。
1934年,李·弗里德兰德出生在华盛顿阿伯丁。他很小的时候就对摄影感兴趣,然后到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学习摄影。
学完后,弗里德兰德移居纽约,在那里他自由地为《时尚先生》和《时尚画报》等杂志撰稿。
从1963年开始,李·弗里德兰德举办过多次展览,包括: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维多利亚、墨尔本国家美术馆;图森创意摄影中心和旧金山新代艺术博物馆。
他接受过无数奖项和奖学金,其中包括1990年的麦克阿瑟格兰特,和1986年的麦柯道威尔殖民地奖。
弗里德兰德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在经历了长达六十多年,每天拍摄照片的职业生涯后,今天的他仍在继续更新自己的摄影语言。
那些充满视觉隐喻的作品,尽管具有明显的日常性质,但他的批判性凝视,也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巨大和混乱。
李·弗里德兰德说,“我一直想成为一名摄影师。我对这些材料很着迷。但我做梦也没想到我会玩得这么开心。
我想象了一些不那么难以捉摸,更加平凡的东西。”
李·弗里德兰德就是这样,一边开心地玩着,一边拍摄城市社会景观,创造着新的摄影语言。
爱摄影的人们,你是不是也想像李·弗里德兰德这样,一边玩着,一边创造者呢?
多么开心啊!
本文为原创,喜欢本篇文章的朋友,请点击一下“在看”和“赞”,并把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谢谢您!....
...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摄影大师的秘密”作者:Kkk刘凯(ID:wfyk639)。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