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区为核的城市多中心网络
2、东京的社区活力网络
3、代官山的中心社区建设
关键词:
社区建设 | 活力社区 | 社区营造
多中心网络 | 城市更新 | 微更新
开发模式 | 公园社区
15分钟社区生活圈、完整社区、社区营造、未来社区……近几年,围绕社区建设的理念频繁出现在各地的发展规划中,且很多城市已经取得不俗的成绩。
▼ 采用「劲松模式」的社区更新
如今,社区建设的目标又升级了——
▼ 北京望京小街更新不仅成为社区活力中心,也是城市休闲消费中心
这也就意味着,围绕社区的密集建设,不仅有保障民生的目标,更有通过建设更新拉动城市经济发展,扩大内需的新目标。
①. 社区1.0的内循环
社区建设1.0阶段,普遍是以产权和物权为基础的组团,甚至可以说是以「小区」为主体。主要以促进社区活力,增加居民归属感为目标,展开环境提升、适老化改造、便民商业等微更新。
▼ 上海大学路的社区花园
▼ 上海社区营造机制示意
②. 社区2.0的外循环
在扩大内需的新目标下,无论是国家层面的生活圈建设意见,还是各地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都已将发展重心跳出常规的社区组团范围,放大到15分钟步行范围内的区域,即2.0的「泛社区」建设。
▼ 上海的上生·新所的泛社区建设
当然,社区1.0与2.0阶段,并不是非此即彼,二选一的关系,社区1.0可以说是2.0泛社区发展的「基建」。
▼ 成都猛追湾街道的泛社区建设 | 摄影@白桂祥
社区建设如何带动城市内需,并非我国遇到的特殊问题,世界上很多城市已经走过了这一历程,积累出一些经验与教训,我们一起看下有何可借鉴之处。
01
社区为核的城市多中心网络
《城市的胜利》《向心城市》《高薪城市》《规模》等有关城市研究的著作中,对城市发展有着共通的结论——城市规模越大,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就越多,就能进一步促进分工细化,就能创造更多的需求,就能创造更多的财富。
▼ 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指出,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能创造新知的是弱关系,而不是强关系
因此,我们看到很多大城市采取多中心建设与提质控量并行,一边对抗大城市病,一边吸纳更多人口,一边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 伦敦多中心结构和次级多中心社区网络中心分布示意
这些社区不仅起到了多中心之间的连接作用,让城市变得更紧凑,还成为伦敦在科技、金融、文化、商业等领域的新增长磁极、新活力中心。
▼ 伦敦次级社区多中心网络的国王十字区、巴特西电站
这样说还是有些抽象,下面我们以东京多中心网络的建设为线索,深入了解一番。
02
东京的社区活力网络
2022年,日本人口再次加速向东京集中,市区总人口已超过1400万。承载这些人口,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除了东京多个老牌副都心外,还有社区形成的次级多中心网络。
▼ 东京人口热力图
1. 多极副都心时代
20世纪50年代,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发展、快速城市化时期。1955年,东京都人口规模10年翻了两倍,达到800万,城市无序蔓延、居住环境恶化等城市发展问题开始暴露。
▼ 东京一心七核的多中心结构
▼ 七核之一的临海副中心
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东京有财力一手推进多中心建设,一手进行大拆大建式的城市更新。
▼ 东京早期社区营造功能较为单一
2. 多中心社区时代
1990年代开始,东京进行过多轮规划及政策调整,逐渐向社区建设放权。社区的魅力再造运动也经历了多次结构变革,重心逐渐转向街区再生、传统街区保护及社区活化利用等资源再生产的议题上。
▼ 此阶段东京的社区建设,注入了越来越多的商业业态
经济泡沫破裂后的1990年代末,日本为了促进城市内的大量低活力不动产,重新参与到城市经济发展之中,以促进城市的建设与消费,提出「都市再生」战略。
▼ 古川町是日本最早推行「社区魅力再造」的地区,随处可见的锦鲤成为一大特色
3. 各具魅力的中心社区
东京的社区建设,是以「町」(小范围内的街区或市镇)为单位展开,由官、民、企、学共同参与、协同推进,可以说是一町一策、量身定制,并没有可以快速复制的模式。
▼ 以精致生活为特色的自由之丘
下文,我们选出3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心社区,看看社区特色建设可以「多离谱」、多引人。
①. 咖啡特色的清澄白河
清澄白河社区位于东京台东区的下町,这里历史街区虽多,但不怎么吸引年轻一代。2012年之后,清澄白河的社区建设,开始围绕年轻人喜爱的咖啡文化发力,引入各类咖啡品牌。
▼ 清澄白河社区的网红品牌蓝瓶咖啡
年青一代的聚集,也救活了历史街区内的各类传统手工艺店、町工厂(日本对于位于城市街道中的中小型工厂企业的总称),提升本地居民的收入。
▼ GLASS-LAB玻璃实验室的手作体验(来源:Flickr)
▼ 下町深川江沪资料馆的江户时代生活场景
「东京年轻人最喜欢的散步地」「有巴黎氛围的街区」「东京的布鲁克林」清澄白河被贴上越来越多的特色标签。
②. 公园社区——木场社区
位于东京江东区的木场社区,在工业发展时期曾挖掘了大量运河。近代,随着周边大量采集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严重,木场沦为「零米地带」(海拔0-1m的地域),时常受到水灾侵袭。虽然木场进行过社区营造,但治标不治本,很多居民依然选择搬离这里。
▼ 木场社区的横十间川、仙台堀川亲水公园
社区公园分为交流之森、科学之森、果实之森、亲子之森等7个主题区域。为了避免出现居民新鲜感过后,迅速衰败的情况,每个主题区由社区组织各类运营活动,如船友会、儿童皮划艇活动、健身俱乐部等等。
▼ 社区在公园内组织的亲子活动(来源:Flickr)
值得一提的是,木场公园社区经验,被引入江东区亲水公园体系「City in the Green」建设中。江东区绿化率提升至19.3%,位列东京23区的第8位,也是23区中罕见的绿化率还在持续攀升的地区。
▼ 江东区「City in the Green」亲水公园体系
③. 二次元的吉祥寺
东京年轻人「最想住」「住后感最好」的地区不是涩谷,也不是秋叶原,而是吉祥寺。
▼ 吉祥寺是东京标准的TOD结构(来源:Flickr)
答案是社区结合二次元文化的运营。
▼ 吉祥寺的吉卜力美术馆(来源:Flickr)
更为重要的是,很多二次元作品是以吉祥寺为背景展开,如《海潮之声》《真・女神转生》《Cafe吉祥寺》《吉祥寺探侦局》等等。吉祥寺也就成为年轻一代「动漫圣地巡礼」*目的地,多次登上日本国家旅游局制作的动漫巡礼观光地图。
*动漫圣地巡礼:指漫画或动画的爱好者们,根据自己喜欢的作品,造访现实中的场景原型所在地。
▼ 动漫作品《超自然9人组》中的很多场景,就地取材,引发粉丝们的巡礼(来源:Flickr)
社区除了尽可能还原二次元作品中的吉祥寺场景、融合社区商业发展、为企业吸引人才外,还大力推动艺术画廊的发展,为动漫画家、模型制作师等二次元从业者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 吉祥寺艺术画廊分部示意
通过以上3个特色中心社区建设,可以看出,东京多中心社区建设,不怕旗帜鲜明,就怕毫无特色。可以说,东京多元化的魅力、城市包容性的底蕴,来自人们可选择社区的多元化。
03
代官山的中心社区建设
位于东京涩谷南侧的代官山,被称为日本20世纪社区再开发的典范,为社区与商业开发的融合,探索出可行方案。
▼ 代官山俯瞰
我们先了解一下代官山社区再开发的背景。
1. 政府引导阶段
代官山的住宅区建设始于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重建,它是日本最早使用钢筋混凝土的社区。随着城市交通干线的向外延伸,特别是以涩谷为核心的区域中心建设,推动了南侧代官山的住宅建设速度。
▼ 住宅综合体Hillside Terrace
进入1980年代,代官山区域建筑群、基础设施严重老化,加上居民人口结构老化,致使区域活力不足,商业凋零。此时,正值日本社区魅力再造运动兴盛时期,社区居民自发组成町内会,推动社区营造。
▼ 代官山社区环境、设施的改造
不久后,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住宅·都市整备公团没有财力继续推动社区的大规模更新,主要投入聚焦在老旧社区的基础设施更新方面。
2. 多方合作的PPP阶段
在政府主导更新时期,代官山社区管理组织经历了由町内会(主导社区营造)到促进会(协调功能),再到更新会(企业出资,居民担任领导者)的升级过程。
▼ 「权利变换」PPP模式示意
2000年初,在都市再生的发展背景下,东京开始实施「构建都市据点计划」,即以车站区域、社区为再开发对象,加速民间资源参与开发。其中涩谷站周边地域位列其中,代官山地区则作为涩谷区的「生活文化据点」推动更新建设。
3. 小而美的特色塑造
代官山生活文化据点的建设,是由「小而美」的特色个体建设组合而成。
▼ 代官山社区内散落的建筑更新
①. 小而美的建筑功能活化
代官山社区零散的住宅,即便采用了PPP开发模式,能进行大规模更新的项目也非常有限。因此,更新主要以小体量、多场景的小项目为主,这也就有了众多富有特色的商业项目。
▼ 猿乐町Sarugaku商业街区
再比如Onward服装公司,在代官山投资建设的品牌店,除了服饰之外,还融合了演讲空间、咖啡厅、餐厅及酒吧功能,成为服务区域的综合体。
▼ Onward服装公司的KASHIYAMA DAIKANYAMA综合体(来源:Flickr)
而被誉为面向「熟年人」的茑屋书店T-site,则围绕居民生活品质做文章。除了图书、百货、餐饮、咖啡功能外,还提供宠物照料、旅行定制、自行车定制等服务。
▼ 茑屋书店T-site
②. 小而美的「公园化」街区
代官山曾经的高密度开发,致使大量树木被采伐,社区绿化率严重不足。2000年后,构建都市据点计划带动的建筑功能更新,促使社会投资对建筑周边的营商「绿色环境」要求越来越高。代官山出台环境提升的专项规划,选取10条主要道路进行改造。
▼ 主要道路两侧的景观提升改造
代官山也抓住一切改造机会,打造绿色公共空间。比如穿越代官山的东横线地下化之后,腾出一片占地3200㎡,长220m的空地,狭长空间被改造为线性公园。
▼ 线性公园及内部的商业设施
代官山是东京社区活力网络建设的一个缩影——通过政府带动、社会投资、居民参与、特色营造形成有魅力的中心社区;然后一个社区又一起组成了城市的消费网络、活力网络、生活网络。
▼ 代官山从社区升级为城市休闲商业区
文末回顾一下本文核心观点——
本文由华高莱斯团队创作
总策划:李忠
撰文:1/6图片工作室
1/6图片工作室出品
【版权声明】本平台及其中全部作品的著作权及其他相关合法权益归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高莱斯)所有,未经华高莱斯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摘抄、改编、翻译、注释、复制、发行、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等方式使用其中全部或部分内容,否则,将可能承担相应的行政、民事甚至刑事责任。华高莱斯将通过一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丈量城市”(ID:Measure-the-World)。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