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专访|薛明:创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态度

《设计》专访|薛明:创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态度

ⓒ 采访:李杰  李叶

ⓒ 受访:薛明  天津美术学院视觉设计与手工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薛明,天津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设计学部常务副主任,视觉设计与手工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导。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包装协会设计委员会主任。《拼搏》招贴设计入选第九届全国体育美展。《第十三届全运会视觉形象设计》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第九届全国视觉论坛形象》设计入选中国首届平面设计大展。“大美江南”招贴设计入选中国美协平面艺委会主办苏州展。京津冀设计名家邀请展策展人。2019年全国视觉传达论坛总策划。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运动》会薇设计被采用。主持《天津外交部全球推介会》,整体视觉形象及展陈设计。年主持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整体视觉形象设计。2019年获批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带头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出版专著《聚晶视觉》,《亚洲超越设计文献集》,《道设计》。主编《视觉传达设计》系列教材,主编《设计与工艺》教材。

《设计》: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贵学院的基本情况(可以从历史沿革与现状、师资团队、国家政策导向等角度),和贵学院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领域内教学特色。



 


薛明:天津特殊的地理位置:中国自古就是有几大画派,一个是海派、岭南、黄土,还有京津画派,也就是说天津的美术与设计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在民国期间,天津的设计应该是与上海并驾齐驱,创造了100多项全国第一。在民国时期的企业中天津的制造产业链是最完整的,诞生了许多好的品牌,比如说低羊毛线,香港大公报也是起源于天津,当时的版式设计、字体设计一直引领着国内的平面设计。包括天津的报刊在全国是最多的,所以在那时候天津就有良好的美术和设计基础。

旨在培养具备高尚道德品质和深厚的文化艺术素养、掌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方向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综合创新和设计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和文化事业建设,立足天津,面向华北乃至全国。专业发展方向紧密对应国家需求,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形势的变化。


历史沿革:天津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始建于1959年,当时名为工艺美术1979年名为商业美术设计,1987年名为装潢艺术设计、2012年本专业正式更名为视觉传达设计。


“大美江南”招贴设计 作者薛明

设计》:贵学院觉传达设计学科的发展您认为优势是什么?存在那些方便面的劣? 

 

薛明: 与天津市乃至全国同类高校相比,师资力量雄厚,课程体系完备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并率先实行了学分制改革,教学成果显著。近邻北京,大的文化圈生态圈比较好;二是美术学院办设计它有独特的优势,就是说我们现在设计的核心除了要解决问题,还要强调设计的艺术性,要有深厚的艺术人文底蕴,所以我们在设计学科的基础教育首先强调的就是艺术教育。天津美院有17个专,对这些专业的了解是我院一二年级基础教育必不可少的,应知应会和必须了解的以开拓学生们的艺术视野。


本专业1991年被国务院评为硕士学位授予点;2008年天津美术学院被评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0年被评为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2017年被评为天津市应用型专业。现拥有两名天津市教学名师,其中一名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两个天津市优秀教学团队;一个天津市优秀创新团队,2020年被评为国家级一流建设专业。经过63年的努力与发展,本专业形成了 “跨学科产学研一体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充分发挥艺术与设计的优势,形成“艺工并举,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先后完成多项国际级、国家级大型综合性活动的全部综合视觉设计。紧跟天津市商业设计发展,用设计提升了天津商业品牌价值。长期组织举办天津市高校设计主题联展提升推动了天津设计的影响力,成为天津市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学院实现这种国际化的过程中,我们有没有哪些具体措施呢?

 

薛明:首先从根本上来说,设计学科与世界十几所知名设计院校有合作交流,第一是课程,第二是人才培养,笫三是平台建设,首先从课程来讲,我们现在的课程设置与日本、欧美国家基本都是差不多的,包括我们的师资队伍也是来自全世界十几个国家,所以也带来了许多新的课程理念。从课程体系上我们着手建设与国际化的接轨。课程内容丶注重实验性、多维度、多方法、多表现和跨学科的;实践类专业课是对应市场,我们的师资队伍有10%是从社会上各个公司请来的一线设计师,因为他们比职业教师更有实践经验,而这一块的课程我们是有10%是拿出来交给公司来上,把项目带到学堂来,让学生了解整个设计的流程以及如何应对客户的需求。在平台建设上。我们是亚洲设计学会的理事单位。每年与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等进行学术交流举办展览论坛。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运动会”会徽设计  作者薛明


《设计》:那艺术设计作为美院的特色专业,也是国家级的和天津市的一个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那这几十年来艺术设计的专业设置上面有进行哪些调整吗?贵学院觉传达设计专业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协同体现在哪些方面?

 

薛明天津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于2000年成立是中国第一批成立设计学院的,是第一个将所有设计学科的八个专业整合起来成立设计学院,其中包涵大的设计基础部,这种整合的优势是它能够拓宽专业的界限。较好实现了跨专业选修跨学科选修。大设计“整合”是我们走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增设更多的选修课,让学生的视野更宽阔,了解更多艺术与设计领域的相关知识。我们强调“为艺术而设计”,必须把美院这十几个专业的特点内涵融合起来,从教学内容上,以前课程更多关注的是专业、实用性,现在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融入了生态、大健康、环保这些概念。


《设计》:“产、学、研”结合方面有怎样的属地特色?毕业设计如何与贵校的办学特色相结合?您认为现在的学生有哪些富有时代特色的特点?贵学院围绕学生展开的“教”与“学”有哪些具有时代特点的变化?您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什么样的潜质与未来担当?

 

薛明:建立新的教学模式,每个专业课程组都要配备一名社会职业设计师来担任教师与本院教师共同完成此课程打通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社会的通道。设计学科成立“城市艺术设计研究院”,下设六个工作室,一.大型综合性活动设计工作室,二.空间设计工作室,三.沉浸式设计工作室,四.公共艺术设计工作室,五.健康设计工作室,六.乡村建设设计工作室。近五年各个工作室先后完成国家级横向课题或重大项目二十余项如东亚运动会丶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运会全部视觉设计及火炬塔设计,2022北京冬奥会主体形象公共设计、敦煌沉浸式体验展示设计等。完成省部级模向课题五十余项、为五个省市地区乡镇建设进行规划设计 。这种研究院下的各工作室是将各学院看似分散的工作室统一起来,进行有效地统筹规划,推动了相关领域跨专业跨学科研究的发展。这是对设计资源再整合的有效方式。这个研究院的理论支撑是从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去理解社会的复杂性和相关性。这种理论与实践交叉的实践成果甚至渗透到了专业人材培养当中了。 


在今年我们毕业生的选题有80%是关注社会、环保、危机等,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越来越强。在这个知识信息爆炸的年代,应该从教学上给学生什么?我认为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丶系统丶艺术能做什么。这三个方面在我们教学内容上进行了较大改革。在学生的毕业创作中可直接反映出来。


毕业设计展览现场

《设计》:今年毕业设计的大主题是什么?希望给学生和社会带来什么样的思考?毕业设计线上展示和线下展示的对毕业设计成果的要求有何侧重?是否有助于设计成果渗入社会层面起到积极作用?

 

薛明: “ 融合”融指的是我前面强调的多学科融合,所谓和就是指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站在一个高度,学会有全局观,对一个问题和事物以前我们进行设计可能从一个维度到两个维度考虑,现在我们必须要从4-5个维度去思考,而且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我们今年提出的主题也是要求毕业生在毕业创作中应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今年的毕业设计首先是由专家组列出今年大概的选题范围。然后再让学生根据选题范围、个人学习经厉,以及成长环境来选题。通过毕业设计作品看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专业“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国家主题。就这一点已经超出了往届毕业设计的“选题”的毕业设计特征。今天的设计已经发展到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在学习上解决创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艺术设计态度为核心。在展览方式上本来就是美术学院的特点,有独立的美术馆,由于6月份正是天津疫情比较严重的时候,所以只能调整为不对外公开的校内线下展览和对外公开的线上展览。线下就是以系为单位,在各系教学空间里做实体展示,一方面是便于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学习,另一方面便于学校内部的观广摩,要求各个专业学生必须做线上推广作品介绍,更多的考虑是学生就业,取得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毕业设计作品分享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设计杂志”(ID:designmag)。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