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人物 | 致敬 · 李鹰:HBA中国设计领跑者

设计人物 | 致敬 · 李鹰:HBA中国设计领跑者


企划前言 / Introduction


“致敬华语设计这些年”是由广州设计周携手木里木外于2018年联合今日头条、建E室内设计网、《现代装饰》、澳门日报、澳门有限电视、《漂亮家居》及两岸四地多家媒体及百家设计服务机构共同发起,旨在盘点影响华语设计圈的室内设计领袖人物,与他们共同畅谈华语设计这些年的发展、变迁、机遇、挑战与未来畅想。


“致敬华语设计这些年”大型系列纪录活动,以一榜、一礼、一谈、一刊、一片、一览、一宴的形式,立体式回顾致敬华语设计走过的这些年,致敬一个个响亮的名字,致敬他们塑造了华语设计的黄金时代。




设计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创新,为了优化。说白了,是为了改善生活中一切不完美因素,使之变得美观实用。


这和科技没什么太大区别。科技也好,设计也好,最终都是为了服务人。


这大抵就是所谓的“万物有灵,以人为本”吧。


HBA的设计以人为本,美学上追求超脱出世,实践上注重积极入世,推动着当代中国设计生活方式的发展。自2010年登陆上海运营并发展的HBA设计团队,继上海总部后又分别在中国地区创立了北京、广州以及深圳办公室,并逐渐成为HBA全球设计范围内的重要版块。HBA的中国区总裁李鹰自是功不可没。


李鹰拥有一张很特别的人生履历表,上面成就璀璨: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艺术硕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文学学士、中国酒店设计十大功勋人物(2017)、中国室内设计十大年度人物、室内设计名人堂成员、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陈设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建筑装饰协会环艺分会副主任......但在这些闪光的荣誉背后,他最看重的还是设计本身。


一直以来,李鹰认为中国设计蕴含着无限能量和丰富的面貌。从事室内设计领域30年的工作经验告诉他,所有的设计都是时代的产物,设计就是在解决人的问题。也许根据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同一功用的设计产品有这样那样的区别。但其根本,始终是满足人的需求。而,好的设计就是一个方法论,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的理念伴随着他一路从北京走到了美国,又从美国回到了上海,也让他的设计之路从此多了一抹国际化和多元化的色彩。


李鹰



把整个人生都揉到设计里。这或许是李鹰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在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时没有想过的。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李鹰,是深受外来文化影响的一代。当年觉得学设计是很时髦的事儿,哥哥学的是纺织设计,姐姐学的是服装设计,他学的则是环境艺术设计。一门三位设计师,当时他的父母被很多人羡慕。李鹰那时以为自己的室内设计就是画个图纸,毕业了起码可以在办公室清闲地坐着。

1990年,李鹰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后,很快发现,设计专业的学生很容易找兼职赚外快,同学们很多时候都不需要“安分守己”,经常有效果图的活儿找上门来。当时国内装饰行业刚起步,尚没有正规的室内设计公司,更别说专业的人才了。大一的时候,李鹰就和同学一起干“私活”,画一张效果图大概收费800元。说是干“私活”,其实也属于学以致用。但时间一长,李鹰觉得自己专业的东西不那么高大上了,曾经身上自带的光环仿佛掉进了无形的“陷阱”。


1990环艺九零班级合影




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座“象牙塔”,熏陶人的是其文化氛围。很多时候大学之大,不在于楼之大,而在于大师之大。当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除了专业知识深厚的国内教授,还专门有外籍客座教授任教, Paul Petrie教授就是其中一位。他教授的西方现代室内设计理念及国外先进的行业现状,以理论与方向为先,与国内的程式化的实践与理论完全不同,“做设计不应该只是一个随机灵感的迸发,设计要像做数学题一样,提出专业、严密的解决方案,帮助更多人享受更好的生活。”Paul Petrie教授的话让李鹰豁然开朗:原来学习设计,可以先把握好方向再循序渐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就在这里,这是西方设计为李鹰打开的一扇新世界大门,这扇门一旦打开,就再也关不上。当时他就想,或许有一天可以去国外留学。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专业成绩第一、信心满满准备考研的李鹰遭遇了人生“滑铁卢”,一张本以为闭着眼睛都能考30分(及格分)以上的百分试卷,居然戏剧化的考了20分。读研梦就这样化为了泡影,让他深受打击。

每个时代,都有很多不确定性,有的人会在原地叹气,有的人会从中寻找自己的机会,李鹰无疑属于后者。毕业工作五年后的一次出国旅行中,李鹰在美国拜访了大学时期的客座教授 Paul Petrie。彼时,Petrie教授已经是弗吉尼亚联邦大学艺术学院的院长。经他引荐,李鹰怀揣一本词典见到了时任室内设计系主任的Buie Harwood教授,本以为只是一场拜访,结果经过两个小时的交流沟通,Buie Harwood教授肯定了他的英语水平,并鼓励他留下来深造。“按说像我这样没有考过托福没有英语成绩的人,是不可能留学读研究生的。但美国的教育和国内不同,更看重一个人的实际能力,也就是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也正是这个原因,我很幸运地进入了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多年以后,李鹰在忆及这段求学经历的时候如此感慨地说。




1990_环艺九零踢足球





能进入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留学,并不意味着前程无忧。2003年,李鹰从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如期毕业了,并获得了艺术硕士学位。思虑再三,他向全球排名前10的设计公司都投去了简历。这是一份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石沉大海在所难免。等待再等待,失望无助之时,全球酒店室内设计行业排名第一的HBA公司的旧金山办公室向他抛来了橄榄枝。李鹰想,属于自己的人生应该苦尽甘来了。进入公司,即遭遇迎面一击:自己的研究生的职位工资和本科生竟然相差无几。问其因,答曰:这个职位要求本科学历就可以的;忍不住再问,我有五年中国工作经验的,难道不应该加薪?答曰:要有美国工作经验的。无奈,憋屈,瞬间占据了李鹰的心头。但想在HBA立足,必须从头开头。最终,李鹰凭着“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中国精神挺了下来。


机遇到来之前,不喧哗自有声。2010年,HBA因业务发展开始拓展众多子品牌。从全球精英中脱颖而出的李鹰被HBA总部委任担任Studio HBA 赫室的中国主事人,由此开启了他在上海的中国事业新征程。其实风光的背后,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过往:2003年初到HBA,李鹰仅仅是一个中国面孔的小设计师,每天的工作内容还包括为当时的中国项目提供相关合同的中文翻译。忙到最后李鹰的梦中呓语都是合同内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李鹰的满腹才华无处施展,但他依然事无巨细的全情以待,且每件事情都要做到令自己满意。“其实,埋头努力工作是最好的敲门砖,努力能决定你走多远”,HBA为李鹰在设计的专业度和全球化设计理念的形成上提供了国际化的平台。回望曾经走过的路,李鹰觉得任何事,只要你坚持初衷,保持真诚,生活都会给与你馈赠。

HBA从1965年成立到现在,坚持不懈地引领世界酒店室内设计行业的发展,紧紧跟随着由日益成熟的住客主导的市场脉搏,向世人揭晓了众多万众期待的酒店、度假村、水疗中心、娱乐场、餐厅、邮轮以及世界级豪宅项目。李鹰认为,这是由其国际化的发展进程、资深的设计经验和丰富的行业知识决定的。同时,HBA能够在第一时间把握室内设计流行趋势,对未来的发展动向与创新趋势作出决定性的预测,从而在全球层面上影响着室内设计标准。





HBA上海办公室团队照片




从HBA的普通设计师晋升成为公司管理者,李鹰用了7年的时间。如今成为中国区总裁的他,不仅认真对待每一项任务,深度参与从设计概念直至设计实施的各个方面的设计和管理工作,更关注于企业的拓展及可持续性发展;其愿景是将品牌的高品质服务理念给予每一位选择HBA、信任HBA的客户,并且把为项目的持有者与经营者增值、提高标准、提升品牌作为终极目标。



李鹰说,HBA把每一个项目都看作是最重要的项目,强调提供全面的室内设计顾问服务,而不只是提供图纸;接手了一个项目,就必须要对这个项目负责到开业为止。什么样的设计才是好的设计呢?他认为,它应该是一个能够满足各种各样的前提条件和功能需求,并且能够最终实现的设计。只有这样的设计会让人心生愉悦。比如,HBA会根据业主和酒店管理方的需求和定位来开始设计,但并不是业主说要什么就给什么样的设计。在李鹰看来,设计师最忌讳的就是做设计的搬运工。虽然每一个设计师都有不同的个性,擅长不同的设计风格,但最终是通过全面的、综合的研究分析和判断,提供给项目最专业、最负责的、最适合的设计方案,共同坚持对品质的追求,通过设计给客户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南京仁恒江心洲柏薇服务式公寓





HBA有超过半世纪的国际盛誉,一直以“提供经典、有影响力的室内设计”为宗旨。李鹰认为,站在全球视角,一些酒店项目的个性化设计,充分体现了其在地文化。比如武汉江滩世茂凡象酒店,设计师的灵感取自长江以及沿岸博大的自然景观中极具张力的肌理层次, 以及能够唤起武汉人记忆符号的多元文化历史的汉口租界区古典建筑和经典室内装饰元素。面向汉口江滩,意欲海纳百川,现代的时尚潮流与城市的历史底蕴,在这里相互包容并融合。而这些设计理念,都是来源于设计师与团队实地考察汉口江滩殖民建筑群,亲身感受后所迸发出的灵感。






武汉江滩世茂凡象酒店





文化,是有地域性的,文化一定是在不同的地域场景里的。比方日本,就是大和文化,想到这里就会想到它的和服、寿司和茶道等等;比方法国是香水和时装的一种浪漫文化,泰国是佛教文化;意大利、西班牙,则是很奔放的拉丁文化。而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有儒释道,也有三皇五帝,包容性很强,像水一样的丰富多变。这些文化差异性就是在地文化的美,就是它的价值。如何把这些差异性的美和价值以设计产品为载体输出到全世界,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对李鹰来说,设计是一场冒险,人在其间要有出离的智慧与勇气。没做过没体验的事情都应该去尝试做。“你想做什么,那就去做!也许成功,也许失败,那又有什么关系呢?重要的是去尝试,去经历。就像设计永远无法达到完美无缺,但你仍然要在过程中做得好一点,更好一点,不断去接近完美。”






威海华发奥特美体育休闲中心




当下很多年轻设计师很喜欢说“躺平”或“内卷”,对此,李鹰说:“我特别想鼓励他们,赶快行动起来,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千万别浪费宝贵的青春。一个合格的设计师,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放弃走捷径;要有丰富的阅历和见识;凡经我手的东西都要变得更好,要有这个追求。做到以上几点,暂时可能看不到成功,但厚积薄发,终有一天你会看到奇迹。如果当下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就先投资自己,比如健康、兴趣爱好等方面。闲暇时我喜欢跑步,跑步也是一种能力,我专门用26个英文字母设计过一套字体用于跑步的线路,。用设计的思维进行跑步规划,运动因此变得非常有趣。当然,如何能持之以恒地跑下去,取决于你会不会做时间的管理者。”

抱着这样的信念去设计去工作,生活中的得失、起伏对于李鹰来说都不算大事,每一个努力的“当下”,都是垒起人生的砖石。




· END ·


出品方PRODUCER

广州设计周组委会


联合策划︱JOINT PLANNING

「致敬华语设计这些年」项目组


特约撰稿人WRITER

清歌传媒 林青


*本文内容版权归广州设计周组委会所有,相关图片经设计师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广州设计周”(ID:GZ_DesignWeek)。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