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仍然是建筑行业的核心驱动力,而边界则会越来越模糊|妙奇设计工作室【青筑专访】

设计仍然是建筑行业的核心驱动力,而边界则会越来越模糊|妙奇设计工作室【青筑专访】

【青筑专访】专访Studio Martii 妙奇设计工作室



青年建筑 事务所成立的初衷是什么?

01.是个人选择
我们几个合伙人想要把设计爱好作为职业深入探索下去,独立执业对我们而言基本上是必然结果。

02.是模式的探索
尽管建筑师群体在社会上有一些被赋予的光环,但普遍来说建筑师的工作-生活状态是很不健康的,因此我们挺希望能实践探索出一条相对可持续的工作室发展道路的。因为建筑师实质上有着很多劳动密集型的工作内容,优化设计流程提高效率的同时保证艺术品质会是我们这一阶段的课题之一

03.是设计理想
我们希望能够用设计师的专业为锚点,和客户一起实现共赢多赢的时代风景,近距离见证和亲身融入日新月异的时代。
青年建筑 事务所名称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我们的工作室名称叫做Studio Martii 妙奇设计工作室,整个名称先起始于Studio Martii,“Martii“在拉丁语中是三月份的意思。而三月份对于我们有着特殊的含义,是创始人中的全轲和黄伟第一次认真讨论决定给持续的设计探索搭建一个平台的时间,也是三位合伙人全轲、黄伟、周凯悦的生日月份,另也是公司在芝加哥正式注册的时间,所以起名Martii能够时刻提示我们不忘成立时的设计热情和初心。

然后到今年我们把工作重心放到了国内,新增了合伙人李廷杨,我们就根据Martii的音译定下了“妙奇“这个名字,简单直接而活泼,也意指我们追求巧妙而又富有意趣的设计策略。
因此最终工作室的名称就算完成了,Studio Martii 妙奇设计工作室,有着时间的印记又带着对奇妙历程的期待。
青年建筑 事务所办公室位于哪座城市?目前规模如何? 

办公室位于上海,目前是10人以下的小型工作室。因为我们实质上开始投入工作时正巧碰上了上海全城封控的状况,所以一开始或主动或被动地逐渐适应了线上的工作模式,一直持续到现在,工作主要还是依托线上的状态。对于初创工作室,这种灵活性和自由度给了我们更多的探索空间,所以暂时考虑会再维持一段时间这种状态。
青年建筑 事务所的定位是什么?有没有将来的计划和目标?

目前我们把“妙奇设计作为一个创意主导的设计工作室来起步,未来我们希望能够以“妙奇设计“为起点,以目前所做的设计实践为基础,探索更广义的设计链接时代的方式和可能性。

聚焦于设计实践的这半年多以来,我们大大小小做了近一百个项目,其中大部分是设计竞赛,从中我们逐渐在摸索最精简有效的工作流程和培养设计敏感性。在参与的大量的设计竞赛中从遇到同类型初创事务所、国内大型设计院、一线明星事务所再到和普利兹克奖大师同台竞技,某种程度上证明了我们作为职业建筑师的专业性和设计能力。所以接下来我们希望能够更加开放自己,拓展更多的工具类型来促进我们更高效且更多元地表达我们对于这个时代的看法。
 

青年建筑 作品主要是什么类型的项目?

目前以中小尺度的项目为主,作为还在探索阶段的工作室,我们的作品类型尝试繁多,有城市家具,艺术装置,动画场景顾问,城市公园,公园驿站,文化中心等等。

艺术装置

动画场景顾问

城市驿站

青年建筑 事务所有没有自己的设计价值观?
设计于我们而言是链接世界的工具,认知的出发点和基础,我们对单纯的设计手法讨论没有太多兴趣,因为设计本身不是我们的目的和最终追求的结果。我们珍惜过往的经验,兴奋于生活体验的创新,更感兴趣设计作为工具如何能够与快速更迭的社会产生强联系,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设计促成种种风景,以严谨思考下的心灵触动和表达上的主动为始,通过专业的设计操作,以产品思维提供兼有艺术属性和功能效用的空间体验媒介。
青年建筑 成立至今,最值得一提的项目有哪些?
01.武汉国棉二厂幼儿园

这个是竞赛中标项目,目前在建。幼儿园的场地相对有限,坐落在繁华都市的街角边,建筑密度很高,且由于场地严苛的退线要求使得可建设区域及日照条件都不是很宽裕。而孩子们的早期成长有着很大的户外活动的需求,因此整个设计希望能够在有限的空间资源内最大化地呈现幼儿活动的场所。也因此形成了围绕着中央庭院的建筑体量,从一层到二层逐渐盘旋上升,形成连绵的绿植屋顶给孩子们提供广阔自由的活动场所。同时,连续的绿植屋顶对于周边高耸的城市建筑而言也是非常友好的,提供了一片从楼上可以远眺的美妙的城市景观。

02.高行镇桥下空间口袋公园

22年我们受上海市政府资助,以《城市口袋空间的品质提升中的设计通则》为研究课题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城市空间更新的项目研究和实践探索,也陆陆续续拿了一些奖,预计在接下来的三年内会基于具体的项目总结成册发表出来。而高行镇桥下空间口袋公园就是其中阶段性的成果之一。

项目的场地位于高架道路的下方,由桥架梁柱的结构单元划分出一格一格的空间是这一场地的特征。因此项目的功能区域划分和组织都以此结构单元网格为基础。通过把单调的长方形的健身步道进行错位和扭转,一方面使得健身步道本身的体验更加有趣,另一方面也因此在步道和外侧的场地围栏之间多生长出了三个狭长的活动区域,最终形成了多种不同尺度的活动场地,分别从大到小依次为:篮球场,社区小亭,舞蹈广场,儿童乐园,阶梯广场,健身区以及休憩秋千。大大小小的活动场地由健身步道进行串联,使得整个区域丰富生动和有趣。因此,社区中的不同年龄段的人都可以在此地找到他们的乐趣所在。

03.南京建邺科技园连廊:

经历了公开竞赛,获奖候选,先后两次向业主汇报,与业主确立合作,再到后面报规,历时近一年,当下项目暂缓,希望未来的某一天这个项目可以顺利“复活”。我们起名为“凌云新月”,它是我们探索空间原型的工作之外的一次特殊尝试,在这个项目中我们着重于通过建筑结构构件的暴露来传达科技感,以构件作为空间氛围营造的手段。从结构选型到突出水平线条的体量切分,再到新月形轮廓线和幕墙和节点设计,最终富有未来感的呈现是值得期待的。
青年建筑 合伙人的经历?

黄伟
妙奇设计工作室
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硕士毕业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获建筑学硕士学位;本科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创办妙奇设计之前,曾实践于东京藤本壮介事务所和东京伊东丰雄事务所,鹿特丹 MVRDV 和上海 UNStudio 等国际知名事务所,参与了深圳一丹基金会总部大楼、日本水户市民会馆、巴塞罗那 Hermitage 博物馆、柬埔寨金边新城规划等重点项目。2022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

全轲
妙奇设计工作室
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硕士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获建筑学硕士学位;本科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创办妙奇设计之前,曾实践于阿姆斯特丹UNStudio,芝加哥SOM,芝加哥GP,上海BUZZ等国际知名事务所,参与了Booking荷兰总部、卡塔尔无人驾驶地铁站、迪拜机场交通控制塔、宁波中心、雄安启动区城市设计、深圳冰雪世界办公综合体、海口江东麓岛酒店、南昌水滴礼堂等项目。

李廷杨
妙奇设计工作室
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硕士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本科毕业于苏州科技大学,获的景观学学士学位。创办妙奇设计之前,曾实践于洛杉矶StudioHAU、洛杉矶Preliminary Research Office、以及由Frank Gehry设计合伙人Edwin Chan创立的洛杉矶EC3 Design、上海Team_BLDG等创新型建筑设计事务所。参与了深圳市大浪文体中心、悉尼艾特莱森科技公司总部大楼、悉尼科技产业区中心车站城市设计、艾特莱森科技公司旧金山分部、加州约书亚国家公园养生中心、德国德累斯顿美术馆、底特律Core City社区精品公寓、科罗拉多双湖卢波私宅、伯利兹度假村、上海地素时尚总部办公楼改造、泉州惠安鼎立艺术馆改造等项目。其个人作品也曾在洛杉矶A+D博物馆、Sucker Punch等公共平台展览。
青年建筑 为什么选择成为一名建筑师?

黄伟:当时作为仅18岁的高中毕业生谈不上对建筑学有多少认知,所以不是从小怀着建筑之梦的那一拨人。但在逐渐学习和工作之后,我慢慢发现了建筑设计和我自己联系的接口。我是从小在中国最普通的小城市的村庄里长大的,18岁离家去上大学是我第一次坐上火车出远门,因此生活空间里的建筑们从专业角度来说绝对是乏善可陈的。但我深刻地记得很多场景,一望无际的田野尽头低低挂着一个彤红的太阳,秋收时节孩子们躺在麦子堆得高高的拖拉机上打瞌睡,连成片的平房顶上大人小孩在各家各户间来回串门。这些都与具体的建筑无关,但却异常美好,却也在逐渐消逝。因此作为职业建筑师我希望能够抛开手法的束缚而自然地给人们呈现出那样美妙的空间体验。
全轲:如果用一个词去概括就是“喜爱”。小时候的各种玩具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各种类型的积木,那时的我享受着不看说明书去搭建自己脑海中堡垒的过程,可以说是从小就认为做设计和盖房子是件有趣的事。大学录取的时候被调剂了专业,还专门花了一年去转专业到建筑学。研究生第一年结束,我决定暂时休学去欧洲实践,在荷兰的UNStudio第一次体会了参与落成高质量建筑的成就感,完成学业之后便选择在这建筑师这条路上继续走。
李廷杨:开始选择读建筑学是源于从小对创造和艺术的喜爱、以及家人的影响;后来经过学习和实践,感受到设计的魅力和趣味。享受设计想法被转换成三维空间的过程,也深知这门职业既要对艺术敏感,又要通晓技术,于是对作为建筑师多了一份职业追求;现下我们自己执业,在实现自身理想的同时,真切希望通过这门职业的特殊性,能够帮助客户以及公共大众,积极地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甚至对文化做出一定的贡献。
青年建筑 如今建筑市场下行,如何看待建筑设计行业的未来?

黄伟:传统的建筑设计行业在市场逐渐稳定和随着学生对建筑学的热度减退后,未来可能会趋近于欧美的行业状况,工作强度放缓,但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生产效率上质的提升。因此,作为90s一代的青年建筑师,我深切地感到行业的未来在于把自己放到变化的时代中开放地探索。

全轲:当下,自媒体的爆火一定程度打破很多信息不对等的状态,甚至打破了一些原有的专业壁垒,而AI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已经向建筑设计领域渗透(我们工作室也在和一家科技公司一同探索利用AI画图的技术),并终会迫使建筑设计的工作流不断优化。因此我认为不同专业间“破圈”的机会会越来越多,建筑设计行业的边界会越来越模糊

李廷杨:劳动密集型工作方式可能会被取代(从工作效率上讲,是好事),但我们坚信,在未来技术发展的加持下,创新能力作为强有力的设计核心,其地位不但不会被削弱,反而会得到更大力的巩固,设计仍然是建筑行业的核心驱动力。所以我们期待改变,也相信好的改变正在酝酿。

青年建筑 如今很多建筑学毕业生转行,对于想要“躺平”的年轻设计师,有什么建议?
黄伟:有躺平的心态的人往往是不可能执行转行的计划的。另外很不幸,行业下行不会给年轻建筑师“躺平”的选项。无论是否决定转行,都希望大家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开放的心态。

全轲:想明白自己喜欢干的是什么,想好这件事情是否能够保证自己正常生活。如果答案都是积极的,就放手去干吧;如果答案是消极的,那证明这件事情你还没想好。

李廷杨:学点别的,学点别的,学点别的。行业下行的大环境下,不管是热爱建筑学、对其无感还是感到厌恶,也不管是在校生、毕业生还是从业者,充电,都有可能帮助自己打开新的一扇门。另外,转行也不一定代表着离开。合适的行业交叉可能带来新的突破口,甚至反哺建筑行业。所以保持乐观,积极面对,持续学习,顺势而为可能才有望帮助我们找到正确的方向。
 
 
END
     
     
       
       
公众号文章仅供内部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部分权属不清导致的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年建筑”(ID:i80arch)。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