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岭南传统建筑技艺,感受最接近天空的艺术

赏岭南传统建筑技艺,感受最接近天空的艺术

作为岭南建筑的传统装饰艺术,灰塑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和很高的民间艺术价值,其传统纹样图案通常是对人物、动物、植物、日月星辰进行极度抽象化的结果。

传统灰塑手工艺的代代相传,传递的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那属于地域性、异质性和多样性的文化密码,同时各式灰塑形象也是屋主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

从古至今,石狮子是祥瑞之兽,常放置于正门两侧镇宅护院,民居灰塑对雕上刻画着狮子抬头看见枝头的喜鹊,也有“抬头见喜”之意。

以石灰打底,加入盐、米、纸、糖,用这些可甜可咸、又最日常的原材料,雕塑出色彩斑斓、千变万化的生动形象,凸显浓郁的岭南民间艺术特色,这就是广东古建筑上常见的装饰工艺——灰塑。

 
灰塑,也叫灰批,在传统岭南建筑中是主体结构的一部分,并不只是装饰,更主要的是还起着抗风镇瓦,调节湿热的作用。
 
邵成邨15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灰塑,2012年他因为灰塑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在,他的主业就是修复岭南古建,作品遍及广东各地,他的技法还进入高等学府、高职院校的课堂。
灰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邵成邨  

除了日常的古建维护工作,邵成邨最大的爱好,是在自己的工作室里,研究灰塑各种材料的合成原理,思考如何将灰塑工艺中的精髓,应用到日渐多元的现代建筑上。他觉得灰塑的真正价值,不单是富有岭南特色的外在形象,更在于它合乎自然,巧妙运用各种材料的化学属性。只有充分掌握它们的特性,以及彼此之间的调和应用,塑造出来的各种造型,才能够经得起百年风雨的考验。

 

灰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在打底

灰塑的灰就是石灰,我们的先辈生产使用石灰进行土木建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敦煌的塑像、岭南的灰塑都是石灰的杰作。制作灰塑的灰有两种:一种是加入百分之十二的稻草制作而成,叫草筋灰,用做打底;另一种加入百分之八的纸浆制作,叫纸筋灰,用于修饰造型。
制作草筋灰  
制作纸筋灰的工序和草筋灰基本相同,竹纸里的纸浆,因为在造纸时已经经过碱化捣煮,所以纤维更加细致柔密,一般用于最后的造型和修饰。整个制灰需要20多道工序,耗时一个半月。
 
制作纸筋灰

构图、打钉、扎骨架、批稻草灰、批纸筋灰、批色灰、上彩,每一道工序都有太多讲究。做灰塑,没有十年八载的磨炼,很难出师。一件灰塑作品,往往需要很多天甚至几个月才能完成,再加上烈日下的高空作业,对意志也是一个考验。

上彩  
如今灰塑的传承,大多仍是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方式,并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课程教学。只要有人愿意学,邵成邨都来者不拒。他说,老祖宗几百上千年积累沉淀下来的技艺,要把它传下去。
邵成邨指导徒弟们  
近些年,从事灰塑制作的艺人逐年增加,不仅广东人做,广西人、湖南人也在学,慢慢地把这门技艺带回各自家乡推广开来。越来越多的学校也开设了传统建筑的课程,邀请邵成邨去上课,传授灰塑制作工艺。此外,邵成邨还和学者一起,研讨现代建筑对传统工艺的吸收与融合,思考如何将传统智慧,转化为可记录的规范化数据,并最终形成系统化理论,实现科学传承。今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也成立了传统建筑技术研究所,利用学校科研优势,对古建进行传承与保护。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课堂教学  
在深圳,也有一个欣赏灰塑的好去处,那就是福田区下沙村的黄氏祠堂,它也是邵师傅2010年的作品。这个祠堂很小,只有四百平方,但精美的设计和灵动的造型,足够让它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里焕发异彩。
深圳下沙黄思铭公世祠  
建筑的目的,是让人类拥有舒适、便捷、尊严和诗意的栖居生活。从这一点来看,灰塑的盐米纸糖,与高楼大厦的幕墙钢构,本质并无区别。
从酒店门头的“喜雀报喜”、大堂的“五福临门”,至露台的灰塑群雕,一幅幅优美别致的灰塑作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未来灰塑的传承发展在一代代学徒手中流传,要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领略到民屋壁画的魅力,加入这一行,把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掌上古建”(ID:zs_gujia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