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10问」凌海鹏:“存在即观念”

「轻/松10问」凌海鹏:“存在即观念”


 



本期「轻/松10问」对谈嘉宾是展览“流动的本能”合作艺术家凌海鹏。这次参展的作品都有“他”曾经到达过的痕迹,是对事物的感受和意识再现化的表达。他的作品不仅是一张固化的图纸,一个存照,更是自我存在的一部分。

凌海鹏一直主张“存在即观念”,以“我”为核心,作品为分支。它们没有一个具体的观点,只提供一种思路,一种观看的角度。凌海鹏习惯把自己和作品的关系概括为“我和我的分支”。




 

“流动的本能”展览现场




 

轻/松计划 × 凌海鹏



你是因为何种机缘开始学习美术专业的?


凌海鹏:在我童年的时候画画是受兄长的影响,后来步入专业学习。在我们的出身环境里,“会画画”好像是有点不同的,然后得以支持和发展下来。我想这是源于我父母最初的发觉和开明。同时也被命运的内因所决定。


平时都在读些什么书? 


凌海鹏:我是摸着感觉去读的,《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葛兆光的《门外谈禅》、《艺术的去人性化》、残雪的实验文学……它们在我这有的相隔三五年,有的七八年,更像是我摸扶前行的夜灯,例如里尔克给弗兰斯·克萨危尔·卡卜斯回信中的谈论,我想这可能是留给艺术生长者最好的礼物了,也致敬冯至先生。在此摘录一些。

“寂寞地生存是好的,因为寂寞是艰难的;只要是艰难的事,就会使我们更有理由为它工作。”


——里尔克 《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第七封第五段末




 

凌海鹏《古老的合力1》,68×68cm,纸本水墨,2019


 

凌海鹏《古老的合力2》,68×68cm,纸本水墨,2019



有哪些艺术家、哲学家、社会理论家对自己的创作产生过影响?


凌海鹏:这个问题现在对我来说似乎愈加两难而不知所措。在学期间导师对我影响很大。像保罗·克利、鲁道夫·阿恩海姆、加塞特、莱纳·玛利亚·里尔克……等,以及我们历史上的一些人和思想,这里有给我创作力量很直接的,也有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


说出过去的一年中,你关注了哪些与自己紧密相关的事件或事情,并简单叙述关联性。


凌海鹏:不管什么事件或事情都是人的问题。每个人都被一些事物环绕、包裹,比如人的存在是无法独立的;人是剥离不掉情感的生物等。放眼大到世界局势,小到个体,远近感受上都是同理。这些是泥浆也是迷人之处。所以我的关注一直在人本身上,它关系到我如何去思考我的创作主题,也和我的艺术观相连。


您是如何看待创作与自我的关系的?


凌海鹏:它们是两个“我”或多个“我”的关系。在我看来,达成一种平衡态是最好的。要有所区分。艺术家这个职业是很矛盾的。进出从容、游刃有余是我所希望的。




 

凌海鹏《是与不是之间·云》,120×240cm,纸本水墨,2016


 

凌海鹏《殊途同归》,59×97cm,纸本水墨,2020



作为青年艺术家,是如何平衡生存和创作的?


凌海鹏:青年艺术家在职业道路初期不会一帆风顺,因为多数的语言方式还未形成成熟的创作系统。如果作品形式又是一种新型的创作方式,实验性也比较强,那么在这个阶段靠作品为生是不太可能的。每个人的道路和决策不同,在没有选择时就只能取舍。除了一些具有特别性的创作方式外,先把生存解决是一定的。

只是经常会有这样的声音,不管去从事什么都会给你的艺术带来灵感。我觉得这更多是一种说辞。人的精力是有限固定的,你选择做什么、正在做什么都决定你正在成为谁,你的思维将进入到哪个空间。所以兼职和全职对于创作的纯度和深度的影响是不可能一样的。我觉得某种程度上没法平衡,看在哪个维度上看这个问题。既然艺术是美的,就都是雕琢的过程。


在艺术创作之外,你都在做些什么?有什么事情能让你更轻松。


凌海鹏:我创作之外的空间其实很狭窄,跑跑步,锻炼一下身体,听听音乐,放空一下大脑。毕竟我的创作是纯粹思想性的,我的生活方式和状态是很简单寂寥的,有点形单影只。我想简单地散步就是个惬意的选择,哪天得让这事发生才行。




 

凌海鹏《三把椅子》70×138cm,纸本水墨,2021


 

“流动的本能”展览现场



请谈一下对于此次参展作品的思考。


凌海鹏:我这次的参展作品大体分为三个创作时期。《是与不是之间•云》是早期的毕业创作之一,现在看去,里边所有东西也并没什么不同。“生命的重量在画面中自下而上随着时间轴的方向一圈圈地螺旋升空,通向那顶端象征理想的云的结构,每兜一圈的过程我想自己也并未和原来的我重合,而是于每个弯折处多了一个数、含了一点悟……”,依然是这些内容。时隔七年再看去也没增没减,她定格在了那里,我在继续前行,只是当初的那种慌张和寻望就是青春吧。

《古老的合力》系列是第一次个展项目时期的作品,那时的思维和创作力很足,几乎是忘我的,主要强调身体的流出,一种物质性的操练。

《回声》《三把椅子》《殊途同归》《远方的回响》是之后的作品,这期间侧重情感和对事物认识的表达。《回声》《远方的回响》表达对自我被忽然移置给无名事物时的情感反应和未知的状态。《三把椅子》重温同一事物实体、图像、定义三种不同的存在状态,最终都会指向观念,也是对话科苏斯。《殊途同归》用0象征自然万物,表达意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通向事物本质的两种途径。这时期同时也尝试转换题材,有更多理性成分的介入,并审视创作方向该如何发展。



问答结束



关于未来的创作计划,凌海鹏表示可能会放缓进度,重心会放在作品转变上,这将是他创作生涯中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凌海鹏聊到:希望自己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中可以松弛下来,游刃有余,回到原来艺术和生活的平衡点上,回到感性和理性的平衡里,也回到人群中去。艺术不在真实生活之外,当然荒诞的世界里总是飘着荆棘般的枝叶和刺激物,随着时间掠过,这种附着的漂浮也都会逐渐成为风景。真正能抓得住、属于自己的,只有当下的每个瞬间,只管体验就好。




 

关于艺术家




 

凌 海 鹏


1987 鲁迅美术学院 硕士

个展:

「自洽」站台中国dRoom 北京 2022
「东北当代水墨实录——凌海鹏」LAFA创意空间 沈阳 2021
「分叉」站台中国dRoom 北京 2020
群展:
「建信信托艺术大奖入围艺术家展」嘉德艺术中心 北京  2021
「新·青年——第十六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刘海粟美术馆 上海 2021
「变奏——第三届安仁双年展」大匠之门安仁文化中心 成都 2021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松美术馆”(ID:gh_8786e2e9ebc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