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查收,这份千年前的新年祝福

请查收,这份千年前的新年祝福


中国历史上的“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指的是“正月初一”。“正月”的计算方法,从汉武帝起,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辛亥革命后,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国也被称为“阳历年”、“新历年”或“公历年”。



《岁朝村庆图》 明 · 李士达



那么,古代的“元旦节”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又是怎样一番独特风景呢?


中国古代的元旦,称为“岁旦”“岁朝”,也就是我们现在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在这一岁之始,人们为了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往往喜欢在厅堂挂一些“岁朝图”,给家宅带来明媚温煦的春意。



故宫博物院藏嘉庆缂丝岁朝图



而“岁朝图”在我国传统绘画题材中,是一个应时、独特、倍受人们青睐的常用节令画题。画作通常以静物画的面貌出现,并配以贺岁诗词,并通过画中物像名称的谐音、民俗寓意或历史典故来隐喻和体现对美好新年的祝福,是一种极具独立审美价值的文化现象,更是为古代“元旦”佳节平添了一番番喜庆氛围。



《太平有象图》 元 · 佚名



春节期间悬挂“岁朝图”曾是传统年俗中的一个内容,这类绘画潜含着岁时节令民俗的文化因子,凝聚着中国人的情感与意思,将人们新年迎新、祈福的愿望真切地传递出来。


“岁朝图”大致兴起于宋代,徽宗时期宫廷绘画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北宋宫廷花鸟画家赵昌的《岁朝图》,描绘了梅花、水仙、茶花、长春花及湖石,浓厚的色彩,迫塞的构图,营造出一种绮丽而欢喜的氛围,算是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幅岁朝图。



《岁朝图》 北宋 · 赵昌(传)



众所周知,宋徽宗赵佶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文艺家皇帝,《宋史》评价他“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玩艺术玩到亡了国。他本人不仅书法水平极高(创立了著名的“瘦金体”),而且绘画造诣也相当了得尤其擅长花鸟画。


为了能让朝岁图发扬光大,宋徽宗赵佶不仅命宫廷画家们编撰《宣和睿览册》收录宫中奇珍异鸟,还编撰了《宣和画谱》记载了当时的绘画文献。不过,宋徽宗的岁朝图,例如《芙蓉锦鸡图》,主要是通过写生的手法描绘冬天看不到的花卉、禽鸟等用以应景,烘托过年的气氛,还并没有过多的涉及年俗寓意。



《芙蓉锦鸡图》宋徽宗



如今我们常见的岁朝图式,大约可以分为四种类别,分别是:呼应清供习俗的瓶花图式、衬应节日气氛与祥瑞寓意的花鸟图式、展现春节庆祝场面的风俗图式,以及用于驱鬼辟邪的钟馗图。


——所谓“清供”,即在年节以仙花、瑞草、嘉果、奇石、文玩、美器供于案上,供奉天地日月、祖宗社稷,祈求祥瑞之兆同时,亦是值得玩赏的乐事。这类“岁朝图”,画面以瓶花为核心,点缀些许器物,是岁朝最典型的图式。




《乾隆帝岁朝行乐图》



可以看出,岁朝图发展到明清时期,其内容已经拓展到了过年的习俗。除了皇帝亲手绘制的岁朝图之外,其他人的岁朝图也离不开年俗。例如:明代李士达的《岁朝图》中描绘的小童打扫院子就体现了“扫尘”的习俗(“尘”与“陈”谐音,过年扫尘有“陈陈布新”的寓意);清代姚文瀚的《岁朝欢庆图》和丁观鹏《太平春市图》则又都描绘了过年阖家欢庆团圆的习俗,图中还有敲锣击鼓、吹笙拍板、耍玩傀儡、点燃爆竹等精彩纷呈的活动。



《岁朝欢庆图》 清 · 姚文瀚



擅画的明宪宗朱见深曾亲笔画过一幅《岁朝佳兆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硬朗的笔法像是从南宋李唐的大斧劈皴的笔墨变之。图中钟馗身旁画一小鬼,手捧托盘,盘中盛着柏条和柿子。题跋为:“柏柿如意。一脉春回暖气随,风云万里值明时。画图今日来佳兆,如意年年百事宜。”大约从明初开始,钟馗等民间传说中的神逐渐代替了之前单纯的以写实人物为主的肖像画,人物绘画也开始逐渐转向趣味性,并以特定的神明代表特定的节日或用途。



明宪宗朱见深 岁朝佳兆图  局部



明宪宗朱见深 岁朝佳兆图  局部



到了现代,就不得不提艺术大师齐白石的岁朝图。齐老的岁朝图,元素构成就有红灯笼、红牡丹、红柿子、红苹果,还有春节喜庆的红鞭炮。在其画面中铺陈着大面积高饱和度的红色,极富视觉冲击感,一种“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年节喜气扑面而来,一改传统文人画萧疏伤感之气,充满了民间艺术吉祥喜庆、生机勃发的审美情感。



虽说古今对“元旦节”时间制定不一,但其定义、迎新的喜悦和对新未来的寄望却有异曲同工之处。在这元旦新始之际,爱丽丝真心的祝愿大家身体安康、万事如意,让幸福于心田盛开,直至永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丽艺术宫殿”(ID:gh_85b5d13bdb1b)。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