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爷玩瓷花样多!这样的“高仿瓷器”,你见过没?

乾隆爷玩瓷花样多!这样的“高仿瓷器”,你见过没?


 
在陶瓷家族里,有个“伪装者”
   

有时是人物,有时又是萌宠,

还常常蒙蔽吃货的眼睛,

它曾是深得乾隆爷喜爱的陶瓷形制之一,

它就是——仿生陶瓷。


   
清乾隆 粉彩仿生鱼形瓷盖盒
   
   

大家都知道,清朝烧制瓷器时,

不仅爱创新,还特别喜欢仿制。

不仅是仿前代的器物造型,

也仿前代各窑口研制出的独特釉色。

但是,这些都算不上是最火热的仿制品,

以假乱真的仿生瓷,

才是备受皇室喜爱的宠儿......

         
         
         

         
         
         
         
         

         
         
         
         
         

         
         
         

△【清】粉彩象生瓷佛手鼻烟壶

   

YUJIAN

   
01
   
仿生瓷的由来与发展
 

仿生瓷,也叫象生瓷,是中国清代模仿禽、兽、虫、鱼、植物等形象造型的瓷器,名出清代朱琰《陶说》。

仿生其实就是古代常见的制作工艺,工匠们在制作青铜器、陶瓷、玉石、竹石等各种材质的器物时都用到到过仿生工艺。


 

 

 
△【清】象生瓷粉彩籁瓜摆件
△【清】粉彩象生瓷鲤鱼盖盒
△【清】粉彩象生瓷瓜果小件

自商周以来尤以青铜器为最,其中,东汉的“马踏飞燕”就是最杰出的仿生青铜工艺品之一。它涵盖了宗教、图腾、民俗、天文、地理甚至奇门八卦。

马踏飞燕(青铜,东汉)

这种工艺的起源年代不可考,早在唐代便有了“象生瓷”一说,南宋吴自牧所著《梦梁录·四司六局筵会假赁》中写道:“果子局, 掌装簇钉盘看果、 时新水果……象生花果。”

△【清】粉彩象生瓷瓜果摆件(一套十二件,清代)

当然各个朝代的瓷器样式跟统治者的喜好有很大的关系,宋、元、明三代遗留下来的仿生类陶瓷不多见,到了清代康乾盛世,皇帝涉猎广泛,对陶瓷甚是讲究,粉彩、仿生倍受推崇。


   

   

清乾隆 洋彩塑果高足供盘一对

H 22cm  H 22.8cm

款识:描金「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


02
   
乾隆时期宫廷仿生瓷
 
清代仿生瓷出现于雍正时期,但雍正时期的仿生瓷品种较少,只有仿木、仿玉几类或仿宋代五大名窑釉色之热潮,直到乾隆时期,仿生瓷才达到真正的繁荣。
乾隆时期品类更加繁多,进而发展到模仿玉石、漆器、竹木、螺钿、藤编等特种釉色,模仿生物的象生瓷也能惟妙惟肖。
   

     

     

       

       
象牙加彩仿生水果花篮组件 仿木釉水盂(清乾隆)
仿生瓷灵芝花插(清.乾隆)仿生瓷竹编花篮(清代)

仿生瓷在乾隆年间的繁荣,不是没有原因的。首先,乾隆皇帝自己爱好艺术,对工艺品的制作非常支持。
以瓷器为例,早在乾隆二年(1737),乾隆皇帝就下令在淮安关的盈余里“每年存留银二万两”,用作景德镇御窑厂的各项经费支出。乾隆四年,皇帝又下令:“于九江关盈余内每年动支一万两,如不敷用,再行奏请添支。”再次增加御窑厂的经费。
   
       
       
有了充足的预算,御窑厂当然可以不计工本,专心致志地研发新品种的陶瓷。它的工艺水平确实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与国家财政大力支持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清乾隆 粉彩仿生瑞鹿摆件/黄釉刻花仿竹雕笔筒/仿雕漆釉碗

乾隆时期,御窑场工匠们烧造技术精湛纯熟,对窑火釉色的控制可至随心所欲之境,加之有杰出的督陶官唐英主持各类精巧器皿的制作,生产出来的仿生瓷器栩栩如生,几可乱真。
清 象生瓷竹笋摆件
清乾隆 仿生瓷灵芝型笔架
03
   
所模仿的生物种类繁多
 

象生瓷的标新立异,是乾隆时期瓷器造型成功的显著标志之一。它是专门为宫廷生产的高级陈设和观赏品,因此更显珍贵。


清末寂园叟在《陶雅》中提到象生瓷时说:“象生器皿,色目非一,人物鸟兽,指不胜屈。”



 

 

 

 

左一清乾隆 青釉仿生昆虫叶形洗 

左二清乾隆 粉彩仿生鱼形瓷盖盒

右一仿斑竹五彩花鸟纹墨床 右二仿古铜彩出戟尊

乾隆时期仿生瓷大致可分两种:


一种为造型仿生瓷;一种为装饰仿生瓷。前者仿器物的外形,后者则仿器物的纹样肌理。


清代乾隆时期仿生陶瓷器的模仿对象很多,包括人物、植物、果品、动物、仿其他质地的如青铜器、漆器、竹木器、金器、石器、玉器等,种类繁多。


   

   

     
   

△【清】象生瓷鹿

△【清】象生瓷树皮臂搁

△【清】象生瓷三世同堂摆件


左 粉彩雕瓷鸭  右 黄釉浅浮雕鸭




   

END

象生瓷作为清代瓷器的一种特殊工艺瓷器,代表了当时无论是工艺技巧还是装饰艺术的巅峰水平。当时的官窑生产一直追求工艺上的突破,挑战工艺上的难度和技巧,也反映出当时竭力追求新工艺的时代风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域鉴”(ID:YJ-cang)。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