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陪跑,但永不止步
01
一鸣惊人的多种空间体验
概念驱动设计
▲1970年的霍尔在罗马
斯蒂文·霍尔于1947年生于美国华盛顿州,曾在美国、罗马、伦敦等地进行建筑学习。在没有成为著名建筑师前,白手起家的霍尔也曾籍籍无名;但在1993年,当赫尔辛基当代艺术博物馆打动了低调含蓄的芬兰人而竞标成功后,霍尔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并通过之后一个又一个作品散发魅力。
▲赫尔辛基当代艺术博物馆
赫尔辛基当代艺术博物馆位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市中心地段,其挑战性在于基地位于城市不同格网的交汇处,且临近纪念性建筑。对此霍尔以“交错”的设计概念来应对现有条件,用一条弯曲的文化轴线将艺术博物馆和阿尔瓦·阿尔托的芬兰大厅相连。
▲博物馆特殊的区位
▲博物馆平面图
▲博物馆内部空间
建筑的内部的展示空间由长方体和弧形墙相结合,这种不对称限定着空间序列的行进方式,为当代艺术提供了兼具安静与生动的空间,参观者在其中可以获得不断变化的连续视角,这也与整体上的“交错”概念相符合。
▲博物馆的外弧形墙
另外,建筑表皮的弧形“冰墙”能使水平光线偏转后沿建筑的中心部分向下投射,到达所有楼层,使所有展室均获得自然采光。
▲博物馆中庭
能够发现,博物馆的空间与人在其中的感知关系甚密,而霍尔也对此十分关注;他认为建筑的使用和体验取决于空间使用者自身,而这可能存在转变——正如建造出一个天花高耸、通风采光优越的房间后,起初它可以是教室,之后却也可以被当做图书馆或者住宅来使用。
▲博物馆内部空间
▲博物馆内部空间
▲纽约猎人角图书馆
▲纽约猎人角图书馆水彩草图
▲图书馆内部空间
▲上海中粮南桥半岛文体中心模型
▲上海中粮南桥半岛文体中心外部造型
▲波士顿学生MIT宿舍楼
▲MIT宿舍楼内部空间
▲北京当代MOMA模型
▲马蒂斯的《舞蹈》
▲北京当代MOMA
▲教堂的水彩草图
▲教堂内部空间
▲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
▲休斯顿艺术博物馆
Nancy and Rich Kinder中心▲博物馆的“发光天篷”
▲博物馆外部的发光玻璃管
▲霍尔设计的不同空间中光的效果
▲北京当代MOMA建筑设计草图
▲北京当代MOMA公共庭院设计草图
▲Ostrava音乐厅设计草图
▲都柏林University College设计草图
▲天津生态城博物馆设计草图
▲天津生态城博物馆模型,表达“八卦”和“阴阳”的中国传统概念
▲上海中粮南桥半岛文体中心设计草图
▲上海中粮南桥半岛文体中心建成效果
▲Obolin雕塑设计草图
▲Obolin雕塑实际效果
▲Ex of In House设计草图
▲深圳iCarbonX总部建筑设计草图
▲霍尔的部分建筑作品
3. 上海中粮南桥半岛文体中心与医疗服务站 / Steven Holl Architects - 谷德设计网 (gooood.cn)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