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0年初至今,几近“常态化”的疫情,又随着上半年奥密克戎的影响,国内各个领域与行业发生风云变幻:封锁导致的物流订单延后、实体店因经营不善而闭店、诸多活动与展览延期开幕……经历剧烈阵痛之后,随着“新十一条”的颁布,在政策逐渐向好的后疫情时代下,我们该如何预判未来泛家居市场的走向,我们该如何探寻“破局新思路”? 2022广州设计周因受疫情的影响,延期至2023年3月3-6日举办。值此之机,广州设计周特别企划“破局新思路”专访栏目,希望通过对话 2022 广州设计周策展人,了解他们在疫情延期、内容为王的新消费背景情况下,如何打破常规,探寻新的策展思路与新举措。 本期“破局新思路”我们对话汤物臣·肯文创意集团执行董事/设计总监、法国国立科学技术与管理学院(CNAM)硕士、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理事会副理事长谢英凯。 他携手贝克洛系统门窗将带来名为”秘林之境“的主题策展。融合物理边界和感官边界,以艺术化、装置化的方式,让观众感受到体验、互动、社交元素同时展现贝克洛系统门窗产品特点和品牌调性。 Q&A 广州设计周:在这次的展览上,您将会和贝克洛系统门窗带来怎样的内容策展?有哪一些突破点/升级的看点呢? 谢英凯:我们今年的策展的名字叫秘林之境。 在这几年的策展过程中,发现很多的业主他们的需求已经从单纯的推产品转换到输出思维和公司品牌文化。一个展览展出的周期是很短的,持续时间很短、展位的面积也是有限而且相对固定的。参展的人群众多,有设计师、供应商、博主、学生、消费者等等,是很难去只focus在某一个类别里面,只做某个类别的人看的。最重要的一点,在很短的时间里面,观众对专业的术语、专业的系统是不一定会有兴趣的,也看不明白。应该考虑以一个更艺术化、更装置化的方式,首先产生兴趣,产生话题,产生一些与产品之间的互动,然后继而去了解这个公司。 秘林之境是一个很有概念性的的展厅。在策展初期,我们会慢慢帮品牌方推敲如何让观众感受到体验和互动、社交这些元素。我觉得这种空间的约束性,包括用单一的零件去做的一些艺术化的展示,可能会更有意思。我们会一开始就讨论门跟窗到底是什么?门跟窗其实是一个空间,跟内部空间跟外部空间之间的一个边界。这个是很重要的基本的观念,再而分析就是物理边界,包括空间光影虚实的一些建构。那感官的边界就是感官的体验、氛围的营造、距离感的营造。把物理边界和感官边界融合在一起,通过光线,通过模式去制造了各种的缝隙。 我不会讲这门窗本来的框里面有多少硬度,多少强度,我会用一些体验的方式,做几个体验空间,把包括气味、质感等特质通过小装置做出来,跟产品产生一个互动。很多展览是一个封闭的内部空间,但是窗户是往外看的,看出去应该是一个景观。表现上面已经有个巨大的冲突了。秘林之境的意思是,我在这个空间,我反而是往小缩一点,每个开窗看出去的时候,用了贝克洛系统门窗的一些五金和材料做成一片树林,变成一个环绕的,有高低错落的景观。 展厅效果图 广州设计周:不同的品牌商/策展项目有不同的调性和特点,会产生不同的设计需求,您又是如何去在满足设计需求的同时贯彻自己的设计理念呢? 谢英凯:一开始我们不是先关注自己想要什么,而是关注这个厂家它本来的产品调性如何去彰显出来。因为贝克洛系统门窗作为中国在门窗行业里面数一数二的品牌,他们有很强的这种专业能力跟技术能力,但是我觉得它缺乏的是对外界使用者传播或转译的一个手段或传播的工具。怎么用容易传达的方式去展现他们的产品特点?什么是人家愿意去关注的部分?所以我更多的是先了解产品本身的一些技术、最后呈现的结果,抓住观众最想要达到的一个感受。产生兴趣了,才有机会进行下一步。 广州设计周:在本次跟贝克洛系统门窗的合作中,关于对生活方式可能性的探寻,您有没有一些新的思考? 谢英凯:可能跟我自己的设计观有关系。在16年前我们就开始整理自己的设计观念,就是开放性、公共性以及趣味性。很多人就觉得做私宅很难去做开放性和公共性。其实它只是尺度不一样。因为我觉得一个人真正要关起来的地方,是很少的,而且它只是在不同时段暂时关闭,比如说卧室只是在晚上睡觉需要把那个门关上。其他地方,我觉得有更多空间是需要可以展示出来,开放出来让更多人去选择。无论是家居还是商业空间,共享的意识越来越多,哪怕只是一个充电宝。人跟人之间,它有一些边界是需要打开的。 然后是趣味性,我们要创造更多有意思,有价值的东西。无论是文字、动态或者是设计上的一些小小的视觉点,其实都是观众会讨论的部分。之前的一个展览里,我们放了一块有点透光的白膜,上面只有一排字,写着“这里什么都没有”。我们在这个字后面装了延时录影的录影机,结果一天里面起码超过几千人在摸那个字,这就是一种趣味性的体验。在自己展厅里面做了很多效果图,做很多视频,动画,各种的摆拍的照片这些是没有意义的,直接把空间做出来,观众身临其境就能感受到我们对空间的建构和理解,在贝克洛系统门窗的展厅里也是一样的。 展厅效果图 广州设计周:您怎样理解设计策展人这一身份? 谢英凯:我觉得策展人最重要的是一个定调,定整个大方向。展位跟品牌调性和客户意志也是有关系的。如果策一个大型的展,可能有1万平米,里面有几十个商家,有不同的活动,不同的事情,不同的观念的东西放在一起,那我觉得策展就是把握大调性,把握对展厅整体的观念的认知。 广州设计周:您认为疫情会改变人们观看艺术或参观美术馆的方式吗? 谢英凯:我觉得是可以尝试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并不是出于中庸的考虑,而是我觉得一个展览最重要还是线下。因为现在的线上体验,包括我们的技术还远远没有达到能让一个人在线上能很直观的能感受到这个产品,像触感还有其他的无可比拟的感觉暂时还没有办法做到,可能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也会更进一步吧。 另外线下的好处就是人和人之间能互动。我记得之前我们把一个策展理念放在出口的一个很隐蔽的小角落,到最后发现有很多人是愿意一起讨论的,他会问,你做这个东西很有意思,是怎么想的?我说很简单,我们当这个作品就是一座庙,庙里面有三种人。 第一种,就是普通的香客,也就是普通观众。那香客去庙里面拜神,保佑全家身体健康,保佑孩子学习进步,其实他们的观念是很直接、很现实的,看到一个好的结果就行。普通观众也是一样,进入展厅,觉得好好看,好有意思就足够了。第二种人就是小和尚,也就是刚入行的设计师或许是对设计很有兴趣的非专业人士。小和尚每天也是念叨南无阿弥陀佛,对这个佛学他已经开始有一定认知,但是不是很深。也许你的设计里面有15个小细节,他们会看到5个,然后就跟你开启更深入的了解探讨。第三种,就是老和尚,早上起来做同样的功课,三种人去寺庙里都说同样的话,但他们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那我觉得一个展览就像这样奇妙的感觉。如果说无法在庙去感受去交流,没有办法在完全在线。我个人还是觉得线上线下结合是可以的,但是还是主要以线下为主。 广州设计周:您对疫情之后的工作和生活有什么样的期望? 谢英凯:我觉得这是过山车的一个时候。今年可能是那么多年中最坏一年,可能也是未来最好一年。好像这几年说的最多都是这句话,然而这个疫情三年,我觉得是在磨练自己的意志跟思维的一个过程。有很多事情是未知也是不确定。每天一个新的东西,在这个过程里面,你要学会怎么样去适应。未来的话,首先自己照顾好家人。因为我自己过得好,才能更好的去满足别人。第二个就是服务好对我们有信任感的客户。第三点呢,希望我们在社会共创这一块里面也是有更多的建构,或者对未来生活的一些新的方向的研究。 秘林之境 2022年广州设计周上,谢英凯和贝克洛系统门窗将在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4号馆4B01带来“秘林之境”主题策展。 秘林之境打造了一场具有沉浸式体验的展览。展示的不止有产品还有对品牌价值观的输出。更是对产品在场景运用中的探讨和对空间艺术性的表达,是一个具有反传统特性,打造差异化的展厅。以光影的变化,简洁的线条,让大家沉浸其中,强调出品牌对于材质、空间、人居环境的多种思考。 展厅效果图 - end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广州设计周”(ID:GZ_DesignWeek)。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