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胡同里的迷人光晕

那些胡同里的迷人光晕



《胡同遛弯笔记》(平行本)
摄影/编辑/制作:陈鹏
规格:290×205mm
装帧工艺:手工锁线、手工拼页、手工粘贴
制作时间:2021 年
入选【第六届中国摄影图书榜“年度自制摄影图书”】


第七届(2022年度)中国摄影图书榜参选图书正在征集中~



评委评语


将三维空间转化为二维的画面,是绘画和摄影共同的特质之一,在长期的阅读中,一张超平面的照片固化为我们习惯的形式,但无论技术如何变化迭代,这种“转化”始终隐藏在摄影语言逻辑的最底层且从未消失,它有时是这种语言的优势,有的时候,它是摄影的桎梏。本书作者从此出发,采用了特殊的方式,将若干张撕开的照片叠加拼贴,试图把三维转化到平面这个过程拆解重组,使阅读者在翻阅的时候放弃了对单张照片的审视,转而让不同图像在翻阅中产生了新的观感体验。


这本名为《胡同遛弯笔记》的手工书,标题特意用了繁(异)体字“衚衕”,这两个字字形层层叠叠,本身似乎就暗指北京胡同繁冗的故事和复杂的历史更迭,而书的每个页面由不同排序的五个小页面组成,阅读体验陌生而多变,也像极了这两个字形。书中照片来自2008年旧城改造背景下的前门地区的胡同,图像在如此刻意的安排之下,逃离了纪实的藩篱,让人恍惚间五味杂陈。

——王宁德


迷人的光晕
摄影并文|陈鹏

“胡同遛弯笔记”系列的照片拍摄于2007-2008年,那时前门地区刚刚开始大规模旧城改造。我喜欢在前门地区的那片胡同游荡,感觉这里还保持着鲜活的混乱和一些历史的气息。


老北京、外地人、老字号、小商店、小旅馆、饭馆混杂在一起;那些擦肩而过的面孔,不像是2000年代,更像是存在于1990年代以前。胶卷冲印店、月盛斋、老北京劝业场、廊房二条、门框胡同、手绘的店铺海报,还有满墙的办证电话、拆迁通告,等等。这些被快门记录下的细节,经过时间和记忆的发酵,散发出一种迷人的光晕。


2019年,我开始做这个系列照片的摄影手工书,先后做了3个版本:折页本、猫抓本、平行本。前两本于2019年制作,平行本于2021年制作。三个版本选用的照片基本相同,只有折页本增加了六张彩色胡同牌的照片作为插页。


折页本是通过一个折页的设计,使整个书页增加更多空间的变化和转折,打破了普通书籍的翻阅方式,每一页都增加了折页打开和合上的动作,这样一个动作,在阅读时就增加了无数个随机翻阅的视觉组合,我想通过这样的设计使读者在翻阅的过程中,体验到“胡同遛弯”的感觉,甚至有些读者在阅读时会有一种迷路的感觉。


猫抓本是一本可爱的袖珍小册。灵感来自书籍的制作过程中忽然想“若给猫做一本书会是什么样子?”,于是就制作了这本,开本大小是符合猫爪的尺寸,装帧简单又有点可爱,最后还真的拿给猫去抓了抓。


平行本的灵感来自于我对于平行空间的兴趣,我认为不同维度的空间是相互叠加在一起的,而且相同维度也存在无数个平行的世界,这种观念启发我设计了页面叠加这样一种全新的帧方式,同时也借鉴了鸟的羽毛和鱼鳞的叠加方式。通过这种形式也更好地表达了我对胡同的记忆和主观感受,每一页都按照我的感觉进行排列,叠加的影像产生了一种次序感,重复强化也正是我想要表达的视觉效果,有的空间是拉伸的,有的空间是交错的,有的空间是压缩的……书中的黄色胶带和橙红色的圆点贴是我设计的视觉符号或者说是一种标记,黄胶带同时也有控制书籍页面的作用,粘贴的位置决定了哪些页是可以交错翻开、哪些页面只能整页翻。




手工书的独特形式注定是不可以批量生产的,我只能自己一页一页地裁切,再一页一页地拼版,手工锁线,手工粘贴。虽然书完成后还存在很多不完美之处,但是能够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用自己的方式呈现了出来,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我相信这种独特阅读体验,只有在你拿起书亲手翻阅的时候才能体验到,这可能也是其他任何媒介都无法再现的。我想这就是手工书存在的意义吧。

廊坊头条,2008 年6 月 陈鹏

罗家井胡同附近,2008年4月

罗家井胡同附近,2008年4月 陈鹏


门框胡同,2008 年5 月 陈鹏

廊坊二条,2008 年3 月 陈鹏

廊坊二条,2007年9月 陈鹏

廊坊二条,2007 年10 月 陈鹏

小力胡同,2008 年11 月 陈鹏

北火扇胡同,2007 年10 月 陈鹏

陈鹏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现工作生活于北京。2019年创立摄影书品牌“尛書舎moshushe”开始以手工书的形式进行艺术创作,自制近30部手工书作品。作品《无所从来》曾获第四届中国摄影图书榜“年度自制摄影图书”。





本文首发于《中国摄影》2022年第9期“第六届中国摄影图书榜”专题
编辑:钟华连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摄影杂志”(ID:cphoto1957)。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