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王冠?拿来吧你!

拿破仑:王冠?拿来吧你!

假期宅家照例看了几部纪录片,其中一部是09年BBC拍摄的关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现代危机纪录片。

PS:B站搜索《伊丽莎白之后:激流中的君主制》

片中关于君主制是否应当废除,其中一个视角是不支持废除的观点是:君主制为英国的文化软实力与旅游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收益。
而支持废除君主制的论据是:法国王室早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就被废除,但并未妨碍法国君主制的巅峰代表建筑:凡尔赛宫成为欧洲世界游客最多的皇室宫殿,年均游客远超英国王室各开放的城堡。

虽然英国王室自诺曼底王朝的首任国王征服者威廉一世(原为法国贵族诺曼底公爵),就带有法国血统与爵位。但对比我对英国王室的粗浅了解,法国王室相对而言我的了解是比较少的。

PS:对英国王室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翻看我关于凡.戴克的查理一世三面像的介绍,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我对英国王室的认识及观点。
总体来说只记得加洛林王朝的查理大帝(得益于十二骑士)、瓦卢瓦王朝的查理七世(得益于圣女贞德)、波旁王朝的太阳王路易十四(得益于凡尔赛宫与阿波罗)、“摸不着头脑”的路易十六(得益于被砍头?),以及这期更新我想讲的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开国皇帝,法国雄狮:拿破仑.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

The Coronation of Napoleon  I

by Jacques Louis David in 1804

画作是法国画家:雅克.路易.大卫,于1807年为拿破仑与约瑟芬王后的加冕仪式创作历史主题布面油画,经典的新古典主义风格

画作长979cm,宽621cm,收藏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
作为一幅历史题材的作品,这幅画画幅之巨、场景之大、人物之众,配合大卫的新古典主义风格,显得非常华丽,典型的为政治服务的艺术作品!

画作记述了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进行的拿破仑加冕仪式

画面中心头戴皇冠,身披华服的自然是主角拿破仑一世

前方下跪待加冕的女子,是约瑟芬皇后,右侧正坐的是时任教皇庇护七世,左中为拿破仑母亲玛丽亚·莱蒂西亚·拉莫利诺,但据称她当时并未参与加冕仪式,而是大卫有意将其画入,左上则是雅克.路易.大卫本人。




作为一个平民皇帝,拿破仑的一生堪称精彩,16岁参军之后,花了十年时间在26岁时成为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军队总司令,并与后来的约瑟芬皇后结婚。
随后开始远征埃及等地,同时由英国主导的反法联盟正在向巴黎进军,拿破仑秘密返回并击败了反法联盟并发动雾月政变,开始独裁并担任执政官。

在1800年,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远征奥地利帝国,大胜之后在1804年,加冕为法国皇帝。
彼时势力如日中天的拿破仑,拒绝前往梵蒂冈接受教皇加冕,而是强硬要求教皇庇护七世/Pope Pius VII为其加冕,而且加冕仪式上本应跪下接受教皇加冕的拿破仑从教皇手上夺走了皇冠为自己加冕,此后为约瑟芬加冕为皇后的仪式拿破仑也是同样如此处理,把教皇晾在一旁,颇有一种“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中二感觉,由此拿破仑也成为“法国人的皇帝”。
这一手法,我在BBC在17年拍摄的舞台剧改编电影《查尔斯三世》中有看到过,电影以架空世界刻画了伊丽莎白二世去世之后查尔斯继任国王,并在君主立宪制与自由意志间摇摆不定,最后效仿威廉四世解散议会与政府宣战。
结果被威廉王子与政府一同逼宫退位。最后在威廉继任为威廉五世的仪式上,本应由英国圣公会主教为威廉加冕,查尔斯三世从主教手里抢过王冠为威廉加冕,寓意王位是由自己的自由意志决定传给威廉,而非被迫。
话说回来,而彼时的欧洲艺术毕竟是以宗教势力主导为主,雅克.路易.大卫做为拿破仑的首席画家,为政治创作时也需要照顾到宗教势力的影响,于是并未选择第一个加冕场景,而是选择第二个加冕场景,也就是拿破仑为约瑟芬加冕,避免了直接刻画拿破仑与庇护七世的直接冲突。

文艺复兴时期在艺术领域三杰大家都知道,达.芬奇拉斐尔·桑西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但是文艺复兴时代,复兴其实远不止艺术,而是分三个阶段:文学复兴、艺术复兴、科学复兴。

其中文学领域也有三杰,分别是但丁(代表作:《神曲》)彼特拉克(代表作:《歌集》)薄伽丘(代表作:《十日谈》)
PS:但丁的《神曲》也是艺术家非常热衷的题材,创作了大量的作品,雕塑有渣男罗丹的代表作《思想者》,就是群像《地狱之门》的主雕塑,油画更是数不胜数。

但除了这三杰外,还有一个政治学家的文学造诣也非常高,他就是马基雅维利/Niccolò Machiavelli

他的两大著作《君主论/The Prince》《论李维/Discourses on the First Decade of Titus Livy》,前者系统论述了欧洲古代君主的为与不为,堪称为君百科全书;后者则是基于《建城以来史》与其作者李维,论述了马氏在政治、道德、命运的观点。

而这两部大部头构成了马基雅维利视角,则被统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即个体利用他人达成个人目标的一种行为倾向,可简单概述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这两本大部头中,《论李维》还在我的书架上未启封,而另一本《君主论》,我看的则是一个相当有趣的版本,这个版本由拿破仑.波拿巴批注!

在这本书里,拿皇像发弹幕一样,疯狂评价对马基雅.维利观点!非常傲娇!而且时间跨度极长,从拿皇开始走上历史舞台担任将军,到执政官,到加冕为皇帝,到战败流放,堪称四个拿皇与马基雅.维利的超时空对话!

节选一部分拿皇的批注,非常有趣!所以如果你想看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我最推荐的版本就是拿破仑批注版!


对了,在中文互联网上如果说谁是马基雅维利的超级粉丝?那应该是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的李筠教授了,他在B站上关于马基雅维利的讲解非常精彩,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上B站搜索“李筠教授”看看李教授的解说!

滑铁卢战役,大家应该都知道吧?这个战役对于当时如日中天的拿破仑以及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命运,产生了巨大的改变,以至于后来逐渐成为一个在东西方文化中都通用的典故。

滑铁卢战役对于拿破仑来说,当然是一个巨大的哀伤,在后面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的余生中,拿破仑也一直对此耿耿于怀,在《群主论》中也有非常多的吐槽。

当然有人哀伤,就有人欢喜,在大洋彼岸的英国,时任英王乔治四世,为了纪念滑铁卢战役的胜利,在温莎城堡里建了个滑铁卢大厅,大厅中挂满了彼时欧洲各反法联盟国的君主画像,以及欧洲各国政要,包括当时被拿破仑羞辱的罗马教皇庇护七世。

想象一下,如果拿破仑来到温莎城堡滑铁卢大厅,他会怎么样?

关于拿破仑,其实还有非常多可以讲的内容,光拿破仑与约瑟芬皇后那些破事就可以讲很久,但是篇幅有限这里就不展开了,最后再欣赏一些拿皇的画像,看看油画中的法国雄狮的英姿吧


《Bonaparte at the Bridge of Arcole》 by Antoine-Jean Gros in 1796

《Napoleon crossing the Alps》 by Jacques-Louis David in 1805

《Napoleon in Coronation Robes》 by François Gérard in 1805

《The Emperor Napoleon in His Study at the Tuileries》 by Jacques-Louis David in 1812

最后一张,在枫丹白露宫退位的拿皇,看起来竟有点萌??欺负这个秃头小矮子!

《Napoléon Bonaparte abdicated in Fontainebleau》 by Paul Delaroche in 1845


点亮右下方的【赞+在看】,帮一广加加油呀!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广讲艺术”(ID:gh_67ce6830d17d)。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