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访谈|CHAPTER 29|李朝胜(中国美术学院 在读博士 / 浙江工商大学 副教授)

名师访谈|CHAPTER 29|李朝胜(中国美术学院 在读博士 / 浙江工商大学 副教授)

李朝胜 (Li Chaosheng)

中国美术学院/在读博士

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

杭州为度品牌/设计总监

纽约艺术指导俱乐部/ADC会员

纽约字体指导俱乐部/TDC会员

英国设计与艺术指导俱乐部/D&AD会员

上海艺术指导俱乐部/ADC会员

曾获日本东京字体指导俱乐部TDC提名奖(2017)、美国纽约字体指导俱乐部TDC优秀奖(2019、2021、2022)、美国传达艺术CA字体奖(2021、2023)、德国红点奖(2017、2019、2020、2022)、德国iF设计奖(2018)、Hiii Typography中英文字体设计大赛银奖(2016)、Hiiibrand国际品牌标志设计大赛铜奖(2016)、CCII国际双年奖银奖(2018、2020)和铜奖(2016、2018、2020)等,入选波兰华沙国际海报双年展(2010、2021)、日本富山国际海报三年展(2009、2021)、芬兰拉赫蒂国际海报三年展(2017)、墨西哥国际海报双年展(2018)、捷克布尔诺国际平面设计双年展(2018)、法国肖蒙国际平面设计双年展(2019)、莫斯科金蜂奖国际平面设计双年展(2010)、玻利维亚国际海报双年展(2017、2019、2021)、乌克兰国际生态海报三年展(2015、2021)、中国设计大展(2019)、平面设计在中国GDC(2009、2015、2017)、香港国际海报三年展(2014)、深圳国际海报节(2018、2020)、上海亚洲平面设计双年展(2013、2015、2017、2019、2022)等国内外展赛200多项。

△引人入“胜”


△客家印象


△设计三十


任雅馨:李朝胜老师您好,感谢您接受新视界的采访!作为一个在读学生,很想问一下您认为对于艺术专业来说,读博继续深造对自己以后的发展来说,在哪方面更有优势呢?或者说您觉得现在就业和继续深造两者之间需要怎么去权衡选择呢?


李朝胜:艺术设计专业读博目前以高校教师群体为主,不管是在职教师还是准备以教师为职业。不过“专博”时代即将到来,未来应该会有更多设计师读博。读博的优势在于你可能形成一种设计体系或进入一个未知领域,努力且幸运的话也许还能看到“山顶的风景”。我的博士研究方向是“汉字的视觉开发研究”,先后参与了导师韩绪教授的省重高建项目“汉字与国家形象设计工程”和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汉字传承与创新设计研究”,同时修读了合作导师曹锦炎教授的汉字偏旁源流、商周金文选、安大简和清华简导读等课程,优势是进入了古汉字设计领域,打破了以往对《说文解字》的看法,初步构建了古今汉字设计体系,奠定了未来汉字设计实践和研究的基础。


就业还是继续深造还是看个人选择。如果你喜欢设计,本科毕业就可以就业了,国内的优秀设计师据我观察基本都是本科毕业的,还有一些是大专甚至中专毕业的,这些优秀设计师可以说是“英雄不问出处”;如果没有经济压力,同时又喜欢研究,我是支持继续深造的。不管是读研还是出国留学,研究生毕业至少可以多一种选择,如今大厂的门槛基本都是研究生,而大部分高校教师招聘则要求博士学位了。


△浙理服院


任雅馨:作为在读博士、高校教师、设计总监,您是如何平衡三者的关系,在闲暇的时间做自己的设计时,感到是放松还是工作呢?


李朝胜:平衡就是“断舍离”,抓住读博的重点,上好基本课程,推掉一些商业项目。作为在读博士,由于缺乏论文写作训练,基本上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博士论文的撰写;作为高校教师,博士在读期间申报了科研岗,一年上两门课,一个学期一门,同时每年带毕业设计,满足基本工作量;作为设计总监,近几年只做了少量商业项目,如《百家姓》、《浙理服院》等,同时受邀设计了一些公益类和文化类海报。


值得一提的是所设计的作品基本都获奖了,如德国红点奖、美国纽约字体指导俱乐部TDC优秀奖、美国传达艺术CA字体奖等;另外,我一般要求学生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创作高质量作品而不是完成作业。可喜的是学生作品也基本都获奖了,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一等奖、全国高校数字艺术大赛一等奖、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中国高等院校设计作品大赛一等奖、白金创意国际大学生平面设计大赛金奖、设计之都(中国·深圳)公益广告大赛金树奖等100多项。读博四年教学业绩考核均为A,年度考核均为优秀。教学和科研的成绩也为在职读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近四年基本没有闲暇时间,除了上课、设计和带娃,就是看书写论文,娱乐几乎消失,由于关闭了手机里所有软件的通知,应该也错过了很多微信回复。和写论文相比,设计是放松的。


△百家姓


任雅馨:您创作的《百家姓》这一作品,每个汉字都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排列上横纵交错也很有视觉冲击力,感觉到了汉字力量的强大,想问一下您的《百家姓》这一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什么?怎么会想到用木头这一材质去表现?


李朝胜:作品《百家姓》的形式练习可以追溯到十五年前硕士研究生期间导师赵燕教授的包装设计课程,我在课程中进行了“维度之间——汉字字体设计实验”,即在三维木方块中呈现二维平面汉字,当时就是以木头为材质,一是因为木头比较便宜且容易购买,尺寸较多容易选择;二是在木头上画黑线想起小时候看木工的弹墨线;三是汉字是方块字,和木活字有关联。毕业之后也尝试创作了作品《点亮西湖十景》,西湖十景的“汉字”与“方灯”结合,参加了杭州市文博会。


《百家姓》主题则是前两年才开始创作,该主题汉字和之前选的汉字会有所不同,尤其是在木方块上绘制的时候,因为每一个姓都会想到一些你认识的人或历史上的名人,是充满感情并具有手工温度的。作品分享到朋友圈时得到深圳字在文化传播刘总的关注,合作开发了包装设计作品,也算是对硕士课程的回应。每一个姓其实只有一个最佳观看角度,远近高低各不同。


△设计智慧


△上善若水


△大美江南


△文明润万家


任雅馨:老师您好,感觉您的海报很具有前瞻性,很多作品极具引领设计风向的趋势,例如《设计智慧》《上善若水》等,想问一下您每次在创作海报时的着重点是什么,是创意、表现技法呢,还是说其他方面,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李朝胜:前瞻性或引领设计风向谈不上,世界上类似风格的海报也很多。美国设计师保罗兰德说“设计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海报创作中创意和表现都很重要,理想状态是创意是新的,表现也是新的,但其实很难,能在一方面有突破就不错了。


海报《设计智慧》是为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018年主办的“设计的智慧——杭州国际设计学术会议”设计的。本次学术会议以“设计的智慧”为主题,探讨在全球语境下,设计如何与科技创新相融合,应对未来生活方式的转变。在消费升级的现代社会,设计如何促进能源创新、材料创新,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复杂问题。在文化传播层面上,设计又如何担负起文化创新与传播的时代使命。从“智慧”联想到“大脑”,这个创意其实很普通,记得刚开始提出这个概念时同事也觉得有点土。但是将汉字“设计智慧”与大脑结合然后进行3D建模,就与众不同了。用什么材质渲染一开始没想好,后来从“山外有山-2018拓展设计教学成果展”的主题“水”(“山外有山”原计划做“金木水火土”系列)得到启发,想到“智者乐水”,材质就迎刃而解了。蓝色一是和水相关,二是希望体现设计师深沉的智慧。


海报《上善若水》是受邀为2019年光州设计双年展“人性”主题设计。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海报将汉字“善”与水结合,从而呈现主题。《上善若水》和《设计智慧》是风格的延续,区别在于《上善若水》表现的是背景中的汉字透过“水”所产生的折射效果,在C4D软件中距离不同则折射的效果也不同,这可以说是在当代技术中的一种“自然”状态。


两件海报作品都和“水”有关,也是我近几年设计实践的一个母题,另一个母题是“山”,皆围绕“汉字”展开设计。


△山外有山


任雅馨:看到您《山外有山》这一项目很系统性,在海报、书籍等方面都进行了探索,其海报更是各具特色,每一张的表现都很令人惊喜,可以分享一下您这个项目的创作过程吗?


李朝胜:作品《山外有山》其实是我为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设计的第一个项目(合作者:赵侃)。这个项目原名“拓展设计教学成果展”, 展览分为拓展设计课程、竞赛、研习营三大板块。接到项目后我建议定个主题,并提供了几个名称,最后定了“山外有山”。“山外有山”的主题表达了拓展设计教学的追求和意象:首先,要认识到专业建设上的“山外有山”。仅仅立足于本学院的“山”不够的,需要拓宽自己的视野,将眼光放向全省、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山”。这要求学生不仅参与拓展设计课程,还要参加各类高级别的学生竞赛,同时也要参加像支付宝大学生研习营、大疆创新研习营这样的校企合作项目;其次,要清醒地意识到已经取得成绩上的“山外有山”。拓展设计教学成果展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绩,是一座小“山”。要以此为起点,向更远更高的“山”迈进;最后,要有“山外有山”的觉悟和敬畏。必须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不可骄傲自满,唯有永不停止才是登“山”的最好状态。


该标志将具有哲学意象的“山外有山”拆为“山”字外面有“山”字视觉符号。并借鉴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哲学概念对视觉进行诗意画提升。“三”也体现展览分为课程、竞赛、研习营三大板块的概念。标志中英文组合高低错落的排版犹如连绵起伏的山峦,整体如向外扩散的水波,强化了“拓展”的概念。山外有山的书籍封面为三个刀版,材料是0.5mm灰卡板。由于灰卡板的天然厚度,书籍封面的图形不仅像水波由内向外扩展,而且像阶梯从低到高提升,和“山外有山”契合。书籍内页将图形由内而外的三个图形分别印在了三张硫酸纸上,利用硫酸纸的透明特性,当硫酸纸重叠时是完整的图形,翻页过程中是分解的三个图形,一页一页从前到后扩展,呼应“山外有山”。海报从左到右逐渐向外扩大并且一级一级自下而上不断升高,采用3D建模,材质似水泥,如苏轼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标题的字体设计也是立体化,视觉上呈现一致性。之后借鉴五行的概念,材质和“金木水火土”相关。标志的三个“山”字、海报中的三层水泥(金属或亚克力)、书籍封面的三个刀版以及内页的三页硫酸纸,一一呈现了“山外有山”的主题。


△五光十色


任雅馨:时代变换很快,在服饰中的设计是一个轮回,想知道在您看来平面设计会不会也是如此?那么如何让自己的设计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又能跟随时代潮流推陈出新呢?


李朝胜:平面设计也不例外,只是当你身处时代当中,是很难察觉的。“扁平化”曾在互联网兴起时风靡世界,各行各业的标志均“黑体”无饰线化,我喜欢的五角设计公司也有非常多相关案例。现代主义或瑞士国际主义风格和互联网风格某种程度上是异曲同工的,“苹果风”也是延续了现代主义,简洁的风格流行比较快,设计和工艺制作模仿相对简单。然而,最近很多时尚品牌又回归使用衬线体。近期大家也讨论“设计同质化”,英文多了,排印多了,创意少了,但其实“西学东渐”的历史也不远。


想要保持设计的独特性,首先你得做自己,虽然也会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觉,但其实你可以离“江湖”远一点,尽量让自己自由生长,牢记陈寅恪先生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对社会有洞察力,通过设计提供个人观察世界的角度。形式上减少模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让形式跟随内容。如果你了解设计史,就会明白形式创新其实是很难的,“天下乌鸦一般黑”,因此拥抱最新技术也很重要,结合当代技术有时会设计出意想不到的形式,但不能成为技术的奴隶,始终记得技术只是工具,工具人是最容易被新工具取代的,而思想可以穿透历史。


△粒粒皆辛苦


△饭与汗


△切病毒


△戴口罩 防肺炎


任雅馨:您的作品很多都关注到社会热点问题,比如《粒粒皆辛苦》《切病毒》等,您在做实时性的主题作品时,是如何做到在同主题作品中脱颖而出的?


李朝胜:其实这些作品并没有脱颖而出,和社会热点问题有关的基本都是邀请展,设计的好或不好基本都会被展出。海报《粒粒皆辛苦》是为文旅部艺术司和艺术与设计杂志社主办的“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主题设计公益活动设计。海报由一粒一粒“米饭”拼成“辛苦”二字,体现“粒粒皆辛苦”;透明的“米饭”如“汗水”交织,牛皮纸背景如“土”,呈现“汗滴禾下土”意象。传达“米饭”是由“汗水”换来的,来之不易,从而提醒人们珍惜粮食,拒绝浪费。


海报《切病毒》是受邀为“战疫情,武汉能!2020‘新冠肺炎’公益宣传设计全球征集活动”设计。当时疫情刚在武汉爆发不久,类似邀请展也挺多。个人认为杀死病毒阻止传播是关键,由俗称“切西瓜”游戏联想到“切病毒”,在网上找了新冠病毒的正面图和解剖图,PS里做了合成和半调处理,颜色保持了邀请函的红黄两色,如果你仔细看,其实解剖图只有一张,做了对称处理。收到邀请到设计完成就一天,因此也没有多少深度思考,不过只要保持独立思考,总会与众不同。


△南京处处埋冤骨


△南京和平


△长城在消失


任雅馨:再次感谢李老师的交流与分享。Hi新视界作为一个以学生为主的、开放的自媒体平台,对于未来的发展您有什么建议吗?

李朝胜:我没有做过平台,其实也给不了很好的建议。我能明显感觉到的是各平台之间“内卷”严重,经常发布类似甚至相同的内容,如新闻、竞赛、直播、活动等。希望Hi新视界能找到自己的视觉边界,坚持以学生为主,不要“内卷”,做自己的平台,同时做的开心就更好了。


△美美与共


△你好韩国


△长江未来



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享有出版等网络平台推广权利,并享有最终解释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Hi新视界”(ID:xinqingnianxinshijie)。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