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鹿特丹文博区——拼接散落的城市记忆(上)》中说过,鹿特丹文博区位于城市中心,各个主题片区在空间上并不连续,也不可能进行大规模建设。为了实现城市文化记忆的拼接,采取了三条创新路径。下面,我们继续看路径2:从“分割”到“连接”,体验鹿特丹的文化漫步。
2.从“分割”到“连接”,体验鹿特丹的文化漫步
在空间方面,文博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文化设施的空间割裂。正如《紧凑文化都心2020》所说:“毫无疑问,鹿特丹已经拥有了数量充足、品质极高的文化艺术设施。但是,当你来往于两个极具吸引力的文化片区时,往往要通过空旷的街道,文化都心就这样被切割成碎片。”
为此,鹿特丹规划了多条步行友好“文化轴线(Cultural Axis)”,将重要的文化片区串联起来。这些轴线的设计目标,“并不是为了缩短文化设施之间的空间距离,而是通过景观设计、文化设施和休闲业态的植入,让这段旅途变得更加有趣而迷人”,“文化轴线”主要有以下三种打造手法。
(1)打造壮美天际线,实现视觉牵引。
规划师们认为,文化轴线必须在人的视角上形成视觉牵引,才能引导游人向下一个文化片区前进。为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鹿特丹就致力于塑造极具现代感的壮美城市天际线,作为吸引视线的利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片区就是威廉敏娜码头,这里曾是鹿特丹的“红灯区”。为此,迅速扭转城市形象成为片区开发的首要目标。打响形象改变第一枪的是1996年通车的“天鹅桥(Erasmusbrug)”,这座由范伯克尔(Ben van Berkel)设计的地标建筑,连通了马斯河北岸的市中心和南岸的落后地区。高耸的塔门直指苍穹,如同天鹅曲项向天,优美而富有张力的外形,让它成为鹿特丹现代建筑艺术的标志。[7]
此后,码头在每一栋建筑的设计中都采取了公开竞标的模式,不少知名建筑师都在这里留下过他们的作品。如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的世界港口中心、法兰馨·胡本(Francine Houben)的蒙得维的亚大厦、彼得·威尔逊(Peter Wilson)的新卢卡索剧院、阿尔瓦罗·西扎(álvaro Siza)的新奥尔良大厦、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的KPN塔楼,当然,不能忘了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的鹿特丹大厦。
这些大师建筑和天鹅桥一起构成了鹿特丹的最美天际线。当人们走在鹿特丹的街道上时,一抬头就会被对岸壮丽的城市天际线所吸引,情不自禁地走向这座鹿特丹现代建筑艺术的宝库。
(2)植入装置艺术,强化街道形象展示力。
在街道和公共空间中,鹿特丹也在文博区充分植入装置艺术,提升文化轴线的形象展示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项目是鹿特丹国际雕塑计划(Sculpture International Rotterdam,RIS),邀请国际知名艺术家为鹿特丹制作装置艺术品,并将它们植入特定的街道,实现街道视觉形象的提升。
天鹅桥与威廉敏娜码头的天际线
鹿特丹南北方向的文化主轴库尔辛格大街(Coolsingel)就是RIS成功的案例之一。早在2007年,RIS就看中库尔辛格大街直通马斯河南岸的交通主轴地位,首批邀请12位来自全球的艺术家为这条文化轴线进行艺术创作。在RIS看来,库尔辛格大街项目并不是临时活动,而是提升鹿特丹国际影响力的长期项目。因此,从2007年至今的十余年间,每年都会有新的艺术作品呈现在库尔辛格大街,其中既有临时的展览,又有永久性的装置艺术品。目前,RIS的展品已经遍布鹿特丹文博区所有的主要文化轴,并且仍在不断壮大版图。
(3)填充文化休闲功能,活化“过渡空间”。
除视觉上赏心悦目外,文化轴线更应填充文化休闲功能,成为城市文化休闲的主要载体,真正激活这些“过渡空间”。连接博物馆公园和海事博物馆的白色艺术街(Witte de Withstraat)就是最佳案例。
对鹿特丹文青来说,艺术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盐和胡椒
20世纪80年代,为了配合博物馆公园和海事博物馆的建设,白色艺术街开始向文化方向转型,如今已成为鹿特丹最受欢迎的文化休闲商街。这里不仅聚集了众多文化创意机构,成为鹿特丹“文化极客”的重要聚集地;还聚集了大量深受欢迎的创新型文化休闲业态,如荷兰最火夜店“蠕虫(WORM)”,《孤独星球》评出的最佳酒吧“白猿酒吧(Café De Witte Aap)”,荷兰最受欢迎的咖啡店“漏斗(Hopper)”等。正因为汇聚了丰富的文化休闲业态,让白色艺术街不仅成为鹿特丹人的休闲首选,更成为全球文艺青年的打卡圣地。
以最受鹿特丹年轻人青睐的蠕虫为例。它不仅是夜店,更是先锋文化的展示基地。这里会策划各种小众音乐现场、放映实验电影、组织新媒体艺术节、生产自己的独立唱片……这些充满创新的文化展示活动,吸引了许多艺术家和设计师短期驻场,让蠕虫成为鹿特丹年轻人心中最有格调的文化大本营。
3.从“橱窗”到“生活”,让文化成为每天的必需品
鹿特丹文博区的建设,除重视空间和主题的联动外,必须解决文化与现代生活割裂的问题。只有让文化成为生活必需品,才能在每个人心中持续强化文化记忆,最终形成统一的文化认同。
鹿特丹每年三月举办的博物馆之夜(Rotterdamse Museum Nacht),就是最接地气的文化体验。每年,博物馆馆长们都会绞尽脑汁,给人们带来最有趣的“文化体验”。如在寂静无声的环境下跳迪斯科;陷在“荷兰懒骨头(Fatboy)”里看艺术纪录片;品尝新鲜出炉的烤蚂蚱;玩遍历史上各个型号的经典弹球机……总而言之,博物馆之夜的内涵并不只是博物馆通宵开放,而是一场全城同享的“文化夜生活”。在这里,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获得鲜活的文化体验。
博物馆之夜每年只有一次,但正在推进的鹿特丹“公共艺术仓库计划”,则给予每个鹿特丹人随时近距离触摸文化珍品的机会。“公共艺术仓库计划”由博伊曼斯·范伯宁恩美术馆提出,是将艺术品仓库和博物馆两者合一的创新文化业态。其目的是“向公众展示博物馆通常隐藏起来的那个部分”——让人们近距离观察艺术品保护、修复、运输和存放的全过程。公共艺术仓库2019年对外开放。鹿特丹人得到了每天零距离接触文化珍品的机会。
五、通过城市更新拼接城市记忆,打造文化都心
城市更新是老城区不断成长和蜕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留下老建筑、老街道,更要传承城市的文化记忆。尤其是对那些留存着众多文化遗迹的城市核心区,更应将文化建设融入城市更新中。鹿特丹的例子告诉我们,通过创新理念与合理规划,完全能在不涉及大规模建设的情况下,拼接黏合城市记忆,实现中心城区的文化复兴。这对正在进行三馆改造的西安,以及中国其他几个文明古都,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7]范铁. 鹿特丹Kop van Zuid 城市复兴工程[J]. 建筑技术及设计,2004(1).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华高莱斯”(ID:RL-CONSULT)。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