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建筑 | 以可持续的动态策划+软介入,带动乡村潮玩的发展

了建筑 | 以可持续的动态策划+软介入,带动乡村潮玩的发展



AIM意为"Architectsinmission——建筑师使命",旨在通过竞赛的方式,从年轻设计师中选拔优秀的人才,而更具意义的是,通过这一竞赛活动,希望能唤起更多的青年设计师对设计的热情和投入,对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关照,积极去思考与行动。AIM始终将关注重点放在青年设计师的成长,不断发掘“蓬勃的生命”与“深刻的使命”碰撞后产生的故事。


2022年10月,AIM国际设计竞赛发起「潮玩乡村·石排创造」石排村镇新场景设计竞赛,选取了福隆村、埔心村和塘尾村3个村落5个空间用于参赛者探索空间与生活的关系,旨在秉持“乡村潮玩生活美学实验”的理念,借用设计的力量使石排镇成为展示“乡村与潮玩新业态如何建立关联”的示范区。

本文通过对话「潮玩乡村,石排创造」石排村镇新场景设计竞赛邀请赛团队之一——了建筑事务所,进一步了解设计师们对于乡建的看法与实践,以及如何以年轻视角和玩法将古村落和现代潮流生活方式相结合,创造独一无二的石排IP,拓宽人们对于村镇生活的想象边界。







01
“le”或“liao”
如同空气般的存在


“lē也好,liǎo也罢,作为最常用的汉字之一,它会悄无声息地隐藏在日常的文字和话语里,这和建筑空间很像,大家都在使用某个空间,不会过多在意,但它无时无刻都在身边。”

“了”作为一个多音字,在不同的语境下,无时无刻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介入方式,以此命名,也是以汉字的角度,暗喻“了建筑”看待空间的一种角度,可能他们所做的是日常性的东西,但会注入一些细微的小心思,让它在日常的场景中有更动人的触动。”我们觉得就建筑本身,我们希望它像是空气般的存在,是缺之不可的一种存在状态。”


雷楠和李大可2019年在纽约成立“了建筑事务所”,他们当时总是一起做竞赛,也喜欢看展,而且都有在珠江三角洲长大的文化背景,经过长期的认识和磨合后,加上他们的审美也比较契合,所以他们决定一起做点事情,于是便成立“了建筑事务所”。


雷楠和李大可收集了很多“了”字

了建筑与AIM结缘于2011年铁色记忆·绿色畅想·创意首钢竞赛,那时他们还没有成立工作室,甚至还不认识,是雷楠与小伙伴一起参与的竞赛。后来,雷楠参与2013AIM“震后重建·彩虹乡村,熊猫故里——四川雅安雪山村村落复兴”竞赛,雷楠和小伙伴合作设计完成的雪山村老年儿童活动中心早已建成投入使用。“我们在海外也参与竞赛,不过更多是偏概念性的竞赛,我觉得AIM有一个特点是竞赛获奖作品都有落地的可能性,这对年轻建筑来说挺难得的,而且这也更重视建筑师的综合能力,不仅仅要求设计上的能力,还需要具备对商业策划、内容、建造等事情的敏感性,这会更加锻炼设计师。


雷楠于2011年铁色记忆·绿色畅想·创意首钢竞赛参赛作品


雪山村老年儿童活动中心设计方案




02
因地制宜地在石排
施展才能,导入想法


“顺势”建筑学:不桎梏于形式,基于场所自身所孕育出来的“在地建筑”。

不管是文化背景、建筑背景还是工业体系,国内外的项目还是会存在不同的地方。在雷楠和李大可看来,国外的行业细分比较成熟,各行业之间配合比较具备系统性,国内可能相对滞后一点,不过也开始逐渐规范,总体推进一个项目会更考验建筑师的综合能力。他们在国外更多是接触城市类的项目,较少接触乡村类项目,但对于他们而言,国外的项目经历更多的是开拓视野,用全球性的眼界储存知识能量,然后再寻求机会,因地制宜地施展才能。


随着国际交流越来越便捷,本土的设计不管是从能力、提案还是整体的处理,和国外的大同小异,雷楠和李大可会更注重传统的东西,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在本土的语境下挖掘在地文化和生活方式,导入自己的想法,做到创意性的突破,最终呈现一个属于自己的东西。





在此次竞赛中,雷楠和李大可也充分融入自己的想法。在他们看来,潮玩是代表石排当地的产业方向,它本身也是浓缩时间段的文化迹象和传承,他们希望把潮玩带到乡村,真正地为石排注入新活力。在10月底工作营踏勘后,他们也深度认识到石排当地的风土人情。”我们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当地对材料的运用,这背后更多的是反映当地的一种规训;埔心村炮楼旁边大大小小的房子,整整齐齐,有序错落的状态,村里有机形成的一种村落的肌理等等,这些或多或少也都融入到我们的设计成果里。”



埔心村

工作营踏勘后,雷楠和李大可觉得在现场能更宏观全面地看到场地和周边的条件,比如福隆村的剧场是一个时代的特别产物,但它的实际使用频率并不高,也没有充分赋予剧场的功能,所以导致如今的荒废。而且三个村的状态很好,村里有活力,周边的产业和在地文化有很好的碰撞感。在这样一个有活力的村落环境中,他们认为自己的设计更要小心把控,忍住不做过多的设计也会更难。



福隆村剧场




03
动态规划+软介入

可持续地灵活发展


“乡村潮玩不仅仅是把潮玩置入乡村,而是要把两种文化理念融合在一起。一方面,潮玩成为乡村文化输出的一种新载体,为乡村的活化更新带来活力;另一方面,乡村也可以为潮玩带来更多的想象创作空间,激发更多元素和可能性。”


对于村落而言,需要考虑村落的人群,也要考虑到有更多的外来人参与到这个空间里,可能不仅仅是参与活动,也许会带来一些空间上改变,其中如何去平衡?雷楠和李大可认为需要通过业态运营和空间设计留有的可能性有机结合起来。以潮玩为载体,设置一个创意空间作为平台支撑,线上线下多元结合,线上可能更多地以文化输出推广为主,线下更注重现场体验,以可持续的动态内容带给大众更加新颖的体验。

他们认为乡村更新或是品牌更新是一个有时间性的过程,设计提案不一定马上建成,但可以起到某种公共性的功能体现,之后的成长需要留给时间,在使用过程中去发现和探讨。“我们希望在村落里做设计并落地到空间上,更多的是一种灵活的、可改变的方式,以此为依托,根据周期性的判断,在业态运营上有动态的策划。所以我们可能更多的是提供一个平台,在不同时间点上有不同的作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可持续的时间性运作过程。”

李大可在工作营上进行汇报

参与竞赛是一种想法碰撞,在别人评价自己的作品时,也能看到别人的想法,如果以局外人的身份去看待其中的作品,可能也就看看看而已,但当参与其中时,能更好地理解别人的作品,明白别人不一样的地方,这是一个双向的状态在思考,也是一个很好的切磋机会,能拓展自己的视野。雷楠和李大可现在是一个team的方式去做项目,他们想要表达他们的东西,而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乡村建设会是发展的趋势和核心,能接触到乡村项目,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周边的乡村更是难能可贵。参与此次竞赛,他们也是在可落地的情况下去创新,但无论最终是否能落地,对他们而言也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也是一种经验的积累。





以石排为例的乡村焕发新活力,需要完善好所有基础设施,同时也需要一些刺激的元素带动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氛围,比如此次石排村镇新场景设计竞赛。雷楠和李大可认为将“潮玩”和“乡村”这两个看似没什么关系的词放在一起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题目,是在竞赛的方式将两者建立一种联系;而且这不是新建筑设计和新乡村设计,是新场景设计,这个场景本身就不仅仅是一个建筑或是一个空间,也是一个需要被创造的状态,这对于设计师来说一种突破和调整,也是探索乡村发展的一种有趣方式。“我们希望通过此次竞赛,碰撞出石排乃至乡村发展更多的可能性,产生良好的效应,也希望能透过竞赛这个窗口,让对石排感兴趣多一个认知渠道,在输出在地文化的同时得到更好的发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IM competition”(ID:AIMcompetitio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