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蕾虎、葱葱商店、hug… 为什么我们又都开始逛买手店了?

蕾虎、葱葱商店、hug… 为什么我们又都开始逛买手店了?

   

   

作者:一凡   责编:黎卡斯

第四空间的要义在于打造一种复合形态的生活方式。

自上世纪90年代星巴克把“第三空间”的概念引入到咖啡店的运营中时,第三空间成为了人与人之间连接、交流的纽带。后来星巴克将“第三空间”的概念升级,在这个空间内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细分化的活动体验——然而至此,空间仍未发挥其多重价值与意义。

直到“第四空间”概念被提出后,空间开始有了更多的玩法。“第四空间”概念的产生代表空间已经超越了其本身存在的意义,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强关联。

我们不难发现,近几年买手店在本土崛起,越来越多的线下零售店正在各地开花。对于买手店而言,空间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大家借由这个窗口了解到设计理念和品牌概念,相比于此,买手店的主理人会更多将思考投入如何赋予空间更多内容,使其成为一个场景,一种生活方式,从而赋予消费者超越消费之外的购物体验。

被内容与场景定义的“第四空间”

相比第三空间,第四空间具有包容性和多元化的特征。以空间和内容搭建出的新场景为起点,消费者可以来这个小小的世界,或是感受与他人的连接,或是体验一人的自在。

无印良品和星巴克通过售卖产品的形式为消费者营造温暖小资的生活方式,亚朵通过书籍和电影赋予了酒店浓厚的人文特色,众多买手店现今也正在通过融入街边文化,并打造具有社交属性的复合空间来让自身拥有更为丰富而饱满的形象。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第四空间”正在和“生活方式”紧密相连。如果进一步对“生活方式”这个抽象的概念进行拆解,我们或许能从中提炼出两个核心关键词——“创造”和“体验”。创造,代表这个空间需要为消费者创造新的话题以及新的场景;而“体验”则意味着,消费者可以在这个空间内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产品或服务。

如果说第三空间的价值在于其“放松的气氛、交谊的空间、心情的转换”,第四空间将不止于此,通过内容与场景的融合,第四空间致力于让消费者在这个复合形态的生活空间能感受到多重体验——因此,买手店不再“只是买手店”。

“生活在别处”的买手店

如今,我们可以发现,有越来越多的买手店正在街边安营扎寨,脱离了人流量巨大的商场,它们开始通过独立的线下门店赋予品牌个性。

根据北京中指信息技术研究院所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商业地产租金指数来看,这样的选择无疑和黄金地段的租金上涨有着极大的关联。虽然由于疫情及经济预期不足等因素对供应链体系及消费市场造成的冲击较大,上半年中国重点城市主要商圈(购物中心)商铺租金水平仍然维持上涨。买手店尽管需要借助购物中心打开他们的客流,但这也是把双刃剑。选择入驻商场无法实现店铺的效益最大化,矛盾的是,买手店又需要通过个性的陈列和展示来吸引更多目标客户踏进店面,这代表着店铺需要更大的面积。除此以外,入驻商场还意味着买手店需要与商场周围的环境相匹配,如此一来,尽管客流量上来了,然而买手店却失去了其本身独有的理念与特色。

与此同时,重点城市主要商业街商铺租金水平却继续下跌,且跌幅较2021年下半年有所扩大。因此大批买手店正选择去“别处生活”,在街边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LABELHOOD蕾虎便是非常典型地通过在街边“布阵”的形式打造了专属的『蕾虎青年聚集地』。长乐路、巨鹿路以及富民路,以此三条路作为三角,蕾虎框定了一个“前卫感青年街区”。相较于大型商场,当品牌可以自如地融入到当地的街区,展现个性文化的同时,又平添了一份贴近真实生活的烟火气,也让路过的消费者拥有了更多参与感。


   

图片来自网络

LOOKNOW也分别在上海的热门街区巨鹿路与安福路开设店铺,拥有了街头属性的LOOKNOW在空间的设计上也拥有了更多的表达空间:向街区打开的两扇玻璃橱窗重新构造了挑空中庭;而面对着乌鲁木齐路的梧桐街景,则让巨大的弧形水磨石楼梯有了可以依托的画面。

当买手店不再局限于大型购物中心,它们拥有了更多元的选择。或是融入街区文化或是依靠周边自然环境,反而因此展现出更具有个性化和人情味,同时也是更符合自身的风格。

从服务经济到体验经济

买手店要展示品牌的设计美学,也要为消费者打造新鲜的体验空间。在承载品牌理念之外,买手店如今更作为一个具有包容性和文化性的零售场所出现在我们眼前。

作为中国新消费买手百货,葱葱商店从一开始的选址就颇具考量——选择上海仿明清建筑中最高最大的商用楼宇,并巧妙地融入在地化元素,为消费者创造眼前一亮的购物体验。从选品开始,葱葱商店就展现出其包容性:在精心挑选的200+个品牌中,约90%均为中国原创品牌。不仅有多样化的商品陈列,还有BFC自营书店阅外滩设立的书籍区域,与fumi cafe打造合作的咖啡专区等。不仅如此,空间中另外还为活动以及展陈预留了场地——在开业期间与笑果合作,把即兴喜剧搬到门店现场;与携程旅屋联合九大旅行目的地在门店中推出限时流浪商店,并策划环保主题展、举行之然之礼分享会等,通过联名、快闪、展览等丰富多样的活动为消费者打造即时情景的感官体验。


   

图片来自网络

此外,葱葱商店也希望到店的消费者能产生“逛园”的感觉,因此在场景布置中融入了豫园的标志性建筑九曲桥,并运用框景、障景、藏亭等设计手法让整体的空间不仅只是一个商品展陈之地,更是一个重新诠释东方美学场所的空间,以此深入探索中国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图片来自网络

打造沉浸式的复合空间,对于一些年轻的消费者而言,有助于掀开买手店的神秘面纱,从而为他们提供了进入新世界的途径。很多年轻消费者不具备强大的经济购买能力,但是当买手店通过新鲜的展览、有趣的周边、诱人的食物吸引到他们进而让他们驻足店中时,他们有机会了解到了品牌或设计师的理念,而与品牌的情感连接也就如此发生了。

连接情感的流动空间

Alter买手店主理人龙霄在接受《卷宗》采访时曾提出,随着新消费模式的发展,买手店正逐渐演变成社区文化,让喜爱这家买手店的消费群体有另一个能够呼吸的空间。从这个角度来看,买手店更像扮演了一个中间者的角色,通过流动的内容与场景为消费者提供了身份上的转变,让消费者可以成为商品的购买者,也可以成为文化的交流者。

位于秦皇岛阿那亚邻里中心的Hug与其说是时尚买手店,更像是一个复合社交公共空间。选择在阿那亚社区扎根的Hug对于消费者有更多的期待,不仅期望他们可以从此带走自己心仪的物品,更希望可以引导居住在这里的社区消费者重新聚集在一起,审视时尚。Hug的身份定位一直都在发生变化,从提供多维度购物体验的载体,到可供选择与参照的生活方式之启迪,再到让好设计自动产生凝聚力量的共同体。Hug通过举办画展、艺术展和音乐party,让热爱时尚与艺术的消费者汇集在一起,从而赋予空间更具鲜活的社交属性。


   

   

向左滑动 查看更多

在杭州天目里,占地约6000㎡,拥有10层空间地B1OCK,被称为“中国第一家当代艺术结合生活美学的买手制百货”。但是赋予每一层空间不同意义的B1OCK想做的显然不仅是“买手制百货”商店,服饰区、画廊区、餐饮休息区、workshop等各种多功能空间分区,让前来打卡的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片区观赏停留。为了拉长消费者在这个空间内驻足的时间,在商品的选择上,B1OCK另外还拓展了除服饰外的生活方式产品:欧洲瓷器、日本烧物、中国地毯等家居用品有之,满足艺术从业者喜好需要的进口纸张亦有之。通过覆盖消费者的各种生活场景,B1OCK让每个怀揣着不同期待的兴趣人群在这里都可以得到相应的满足。不仅如此,B1OCK也希望通过创造好的内容吸引目标消费者,每月定期举办的快闪活动便是一个引人注意的表达与发声形式。举办活动的意义不仅在于展现出自己对于当代时尚与艺术的理解与看法,更是通过内容和场景的交互创造出一种新的社交模式——店铺空间作为创新的社交平台载体,吸引拥有相似看法的人在这个空间内进行沟通和交流。


   

   

向左滑动 查看更多

一个好的空间一定是充满变化与流动的,通过多样的活动打造与空间分区为消费者呈现出不同的氛围,变成不同兴趣人群的派对现场。具备了社区社交属性的买手店因此有了更强大的连接功能,连接相似的人在此找到自己的归属。

结语

“第四空间”的要义在于通过内容和场景的搭建与融合描绘一种复合形态的生活方式,而对于买手店而言,构造“第四空间”的关键在于以此进行人与人、人与物甚至是人与社会的连接与共振。当人们聚集于这个商业空间,而他们的行为不仅限于消费与交易时,空间真正的吸引力才开始展现出来——消费者已然与品牌形成了更深层次的情感联结,这是仅靠线上零售所无法达成的。不仅如此,当买手店脱离商场,远离了商场品牌千篇一律的风格与营销,它们正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找到更多对应的目标用户,通过零售空间补充品牌用户私域的入口。

“第四空间”作为买手店的下一站,正在成为人与人、人与物以及人与社会交流情感的载体,在这个过程中,这片商业空间也在因此焕发出更为立体和丰富的意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胖鲸头条”(ID:pangjing-toutiao)。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