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工大吉的动力,来自过去半个月在家里积攒的能量。
是爸爸妈妈的饭菜香,是久别重逢的家乡味,是熬夜打牌、第二天睡到自然醒的闲适自在,是逛街、约会、串亲戚的欢乐喜庆……
贴对联、看春晚、吃饺子、放鞭炮、收压岁钱,这是我们对过年的念想,也是对好日子的期盼。
内蒙古、新疆、云南、江苏、湖南、山东、河北、北京……从东到西,从南到北。
Z Media记录下了小伙伴们的#过年故事#,也一同记住了家的味道。
这是我们努力生活的意义。
回家过年
@肖旭东
我的家乡是内蒙古的首府呼和浩特,翻译过来意思是“青色的城”。
这里的冬季比较长,所以过年前人们都会留出充足的时间去做好食物类的准备。从腊月二十五开始,贴好对联、清扫院落和房间,然后拢旺火。
旺火中空,外形似塔,一经点燃,火焰腾腾一片旺气,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门前要挂上灯笼,通宵不灭。
当家里的亲人从各个地方陆续回到老家的大院时,最令我兴奋感动。这也导致当我成为归乡旅途的一员后,经常幻想着家乡的变化。
在路上遇到了羊群也会驻足停留,因为这个时候家里肯定炖煮着美味的羊肉。
不同于传统大众的年前包饺子,我的家乡还会大家一起在温热的北方大炕上一起剥发好的豆芽皮,剥下的新鲜豆芽会是年夜饭的重要菜品——因为内蒙古的天气寒冷荤菜比较多,解腻的凉菜也就成了每年必备的餐食。大家会在除夕至正月初一,一边吃着美食一边分享着一年的喜悦。
旺火一般在除夕夜24点点燃,家里的老人会先祭拜祖先,然后出院儿和孩子们绕着旺火转圈,正反各三圈,寓意六六大顺。旺火的火焰熊熊燃烧,寓意着来年兴旺吉利。
接着这里的每家每户会燃起烟花爆竹,庆祝新年。包饺子塞硬币是传统,吃到硬币饺子的幸运儿,会得到全家人的祝福。
新疆年味儿胃先知
@开粒
很多人到新疆旅游,都是奔着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塞外风光。而对于每个回到新疆过年的游子而言,年味儿不过是家门口的拉条子、面肺子、烤包子、羊肉串儿……
在家的时候,爸爸做顿抓饭,妈妈炒个大盘鸡,饿了馋了随时随地抓起馓子、干果或者酥馕吃,新疆胃恨不能一个变成两个大。
时隔两年再回乌鲁木齐过年,2023年春节的年味儿似乎比以往更浓了些,街道两边高高挂起了大红灯笼,公园里的花灯每晚也都等着熙来攘往的游人观赏。
城市的街角多了许多鞭炮销售点,从里面出来的人不是抬着大箱礼花就是拎着很多挂鞭炮。老爸说之前静默的几个月,社区里还贴个岁月“静”好,现在看见静就烦,鞭炮必须炸起来,好好热闹热闹。
今年的冬天比往年都冷,但也不会阻挡人们逛吃的热情。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新疆国际大巴扎(维吾尔语,意为集市、市场)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大巴扎,也是到乌市必去的地方。
伊斯兰建筑风格既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也是集旅游、商贸、娱乐、餐饮为一体的“中亚之窗”。观光游玩体验西域文化和丝绸之路的繁华、品尝地道的新疆特色美食、购买民族手工艺纪念品……在国际大巴扎里,一整天也未必够。
新疆是个好地方,这里有诗和远方,也有美味和烟火日常。
小镇的年是温润不燥
@何二龙
说起我的家乡江苏徐州新沂市草桥镇堰头村,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但离我们镇不远处的窑湾古镇,那是相当有名气了。
上溯于春秋,建置于唐武德元年,这拥有1400多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镇,坐享“最美运河十景”第二名。坐标锁定它,就是个关于“你老家在哪儿”这种平凡问题的最佳答案。
不过,就是因为太近太熟悉,每次回家都没想着过去,也是怕游客太多。像我们这样熟悉地形的土生土长的娃,随便在周边找个地儿,就可以撒欢儿一整天。
从人山人海的一线城市撤回来,躲个清静再好不过。假如实在无聊,陆地上不够浪的,还可以划个小船,欢声笑语摇进我的骆马湖。
春节的芦苇没有夏天的疯狂,留给湖面另一番坦荡清凉的别致。扣子系紧咯,要不还挺冷的。碰碰运气捉几条鱼,给年夜饭的餐桌摆上“年年有余”的好彩头。
落日余晖中的骆马湖,是梦里经常出现的景象,那是童年里温暖的颜色。
在北京过年的时候,吃不上骆马湖里那么新鲜的鱼,也吃不上妈妈亲手包的饺子。这让人很想家。
在镇上过年,比鱼还鲜的食材随便抓。农户家的大鹅、猪仔、走地鸡,都在这一刻等待“年的狂欢”。它们似乎感受不到下一秒的悲伤,就像我们在大城市,也常常忘记被现实抽打的疼。
短短的春节,长长的乡愁。带着小镇补足的电量,朝着心中没有被打败的理想,抹抹嘴角的鲜美,再一次重新奔赴。
云之南:
游人流淌中的年味儿
@娴子
作为坐拥众多经典旅游目的地城市的西南省份,云南早已习惯了节假日期间,周边友邻的拜访。
今年,沉寂了两年的“川军入滇”,再一次成为了过节期间外出玩耍的云南人,朋友圈里的热词儿。
不论是大理、丽江、腾冲等热门城市,还是郊区景点,亦或是周边好玩儿的区、县、镇,目之所及,总是间或夹杂着“粤”“湘”“京”,还有满满的“川”字车牌。
车轮滚滚间,人群的热情、地域的文化以及种种体验,便如同酥油茶桶中的原料,在“对新一年的期待”的茶柄参与中,打制出一壶香浓的酥油茶。
丽江古城中热闹如旧,细看之下却能发觉城区的维护者们理念的深入:标识牌的设置更加清晰,巷道、景观的妆点也更具地方特色,闹中取静的民宿、旅馆增添了不少更人性化的服务,小小路边摊上贩售的种种小食也充分考虑着“边逛边吃”的需求。
玉龙雪山下,在社交平台上做好了攻略的游客捕捉着“日照金山”的景色,热闹的人群同时也成为了一种当代的景观;白沙古镇里,古老建筑与网红拍照pose相互呼应,展示着时间流淌与科技发展带来的全新面貌;文海水畔,悠闲的牦牛散步于集合外观的纯白建筑之间,远映着蓝天与白塔;鹤庆县城的年街,不少流行的小物出现在摊位上……
对于当地居住者来说,旅游热门城市的春节,总有一种兼具传统与前沿的独特年味儿。家乡的土地,不仅是一方对于日常生活的承载,也是与不同故事、文化、精神相互交流的接驳之地。
湖南辣妹爱上山东面点
@谭雅琼
想念湖南怀化的山山水水,也想念那里的血酱鸭,更想念那无辣不欢的随便什么青菜炒腊肉。可惜今年春节还是没能回去。
老公家乡在山东,于是我这个懂事儿的辣妹子,不仅把年三十留给了婆家,还硬是忍住对大米饭的思念,移情别恋爱上了山东面点。尤其是这道新近解锁的“鸿运步步高”,香喷喷的小麦裹着芸豆、红枣,年节必备。
两家人的新春欢聚,必定是成就南北融合的年夜饭。湖南人呢,桌上不能少了剁椒、腊肉、红烧鱼,山东人呢,饺子、春卷、煎饼样样齐全。
两边都回不去的时候,我们在北京,也有自己的菜单。伴着熟悉的味道,年才特别生动。
看着别人被催婚,想起90后的我们官宣结婚的时候,身边一群人说“校园恋情长不了”的,啪啪打脸。我们家娃呱呱坠地的时候,爸爸妈妈们喜极泪奔:俩孩子带一个小娃娃,看着怎么都像过家家啊。看,这不也一起长大了吗!
所有别人认为的,就让别人去认为好了。日子都是自己慢慢过出来的,精彩也是一点点积累的。
对于学设计的我们俩来说,从一开始就觉得,假如生活在一起,除了志趣相投,聊得来也很重要。带着对彼此的好奇与耐心,手拉手去看不同的风景,顺便补习补习功课,做一辈子好同学,那感觉也不错。
两个童年生活背景完全不同的人身上,自带着家乡留下的印记,值得去互相探索。生活难免奔波,乐见彼此成长,都是幸福的。
福兔迎新 岁喜安康
@Riley
河北三河离北京很近,那是我能够目睹并且感受崭新一年的家乡。
机场车站,旅客奔赴家乡团圆,处处张灯结彩。人们也在热气腾腾的烟火气中,感受着春节的独特魅力。
春节是团圆的日子,是相聚的时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与团圆,年夜饭也代表着团圆与相聚。我家里一桌子的菜也充满了年味儿,饺子、大鱼、青菜还有满满当当的肉,团聚的热闹与喜庆也在我心中化为过年最美的底色。
家乡特有的三河小熏鸡,口感非常细腻,是年夜饭桌上少不了的美味。
疫情过后的年,过得更有味道。大街小巷都充满了春节的喜悦,浓浓的年味儿下,满是节日的红火。
初雪过后,放眼望去地上一片白茫茫,绽放着银色的光彩,洁白如画的雪铺满了桥头,与大河交相辉映,成了一片美景。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春节也是我们希望的起点,家人亲朋好友相聚,欢声笑语中迎接期盼美好的未来,团圆年夜饭里藏着每一位家人的祝福。千家万户共此时,相信我们的生活也一定会过得红红火火,“兔”飞猛进。
制造仪式感
@不起
年味,是藏在日子里的。
能让我们获得一年只此一次的“无比热闹”,全靠那些过年的仪式感。
家中的仪式感,从扫房子开始。今年请来了专业的到家服务团队。虽然最近几个月我们不太常住在自己的小家,但只有收拾利落了,才算是在内心里给新年一个交代。
贴春联、写福字,也是春节之前就要完成的事。大门、冰箱、柜子、热水器上,但凡能挂上红色的地方,都不会落下。
除夕的仪式感,是爸爸妈妈从腊月二十几就开始忙活的美味。今年,我爸研发了他的新菜单,除了大鱼大肉,豆皮肉卷、素什锦、腌萝卜等花式小菜,下酒又下饭。
抱歉,此处没图。日日小酌,日日吃嗨,大概是春节的又一个仪式感吧。
除了年夜饭,还有(被禁放的)烟花。
幸好我们有个小院子,能放一些小呲花,让孩子感受下与我们渐行渐远的“童年味道”。
现在我闭上眼睛,都能回忆起从前大年初一清晨,那满世界的炮仗皮味儿。北京孩子都淘,放挂鞭得首尾相接,摔炮儿得走一路放一路。
而我的孩子,几根魔法棒就是他的全部。
只能说,妈妈的快乐,你真的感受不到。
大年初一要拜年。早已过了收红包的年龄,于是“准备”红包,成为了我的仪式感。
今年买的是故宫的新春福桶,明年你也可以试一试。
隆重而来,悄然而去。春节过后,希望是红红火火的新生活。
新旧相接 是年是城
@五喜丸子
有人说北京越来越没“年味儿”了。其实有时候“味儿”没变,只是人们对于新鲜感有了越来越高的期待。
如果和家人一起,回到熟悉却又许久未到达的地方,遇到亲切又遥远的事物,我们也可能和初见时一样发现惊喜,收获儿时的感动。
红灯笼高挂,像是北京冬天树枝上的果子。几经更迭的前门大栅栏,因为新的人的到来,在这个新年又有了新的样子。
八家带“祥”字的绸布店,祥义号、瑞蚨祥、瑞生祥、瑞增祥、瑞林祥、益和祥、广盛祥、谦祥益,藏在步行街里,始于同治年间的喧闹,与年轻人喜欢的时髦新店并肩,古与今的对照在新年的红火氛围里,让人在对过去的怀念与未来的期待中不停切换。
烤串、奶茶、咖啡,北京的年在冰糖葫芦之外也有了新的滋味。
游人如织,北京的年味儿因为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不单调,因为包容,更丰富。
过年到底在过什么?
说到底,过得是对于每年辛勤的慰藉,和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期盼。
回望那些过年的片段,无论家在何方,都是久违的热闹;无论身在何处,都愿国泰民安。
新一年,要加油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了Home”(ID:ZMedia001)。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