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赏读 | 巴克森德尔:《15世纪意大利的绘画与经验》第二章第3节

经典赏读 | 巴克森德尔:《15世纪意大利的绘画与经验》第二章第3节

 
按:巴克森德尔的《15世纪意大利的绘画与经验》影响巨大,却遭到很多人误解。据作者在访谈里所述,他所提出的“时代之眼”概念并非像贡布里希等人所觉的那样来自于黑格尔“时代精神”(Zeitgeist),而是取自人类学。巴克森德尔也无意响应豪泽尔的社会艺术史,后来有社会艺术史家批评《15世纪意大利的绘画与经验》没充分考虑阶级、意识形态与权力问题,巴克森德尔却表示,当他的研究被完全归到社会艺术史一边时,自己有点不安。他认为环境并不能决定艺术作品的形式,虽然形式可以彰显环境。不止如此,在他看来,也只有最优秀的艺术作品才能彰显出创作者对一段时期困境的个人认识。
 


 
就《15世纪意大利的绘画与经验》的写作意图而言,作者本来想向社会史家说明图画风格是“社会史的一种正当的材料”(a proper material of social history),一幅15世纪的绘画是一种社会关系的沉淀物。巴克森德尔的这类说法蕴含着一系列复杂深奥的观点,他认为,社会的各种事实导致了“特别的视觉技巧和习惯”(distinctive visual skills and habits)的发展,而视觉技巧会成为画家风格中具有决定性的一部分。视觉技巧不单单是在观画时所训练出来的那些比较专业的技巧,还可以是在社会活动中所习得的更为一般的技巧。
 


 
本期推送的是《15世纪意大利的绘画与经验》论述认知风格的一节,“认知风格”这一概念也是取自于人类学理论,但不是当时社会史正欲吸收的那种人类学理论,而是更接近于文化史的一种人类学理论。
 
 
 

 
巴克森德尔
 
 
 

       
       

北京大学出版社授权转发

         
 
   
   

时代之眼

   
   
巴克森德尔  撰
 
王可萌  译
 
陈宇慧  校译
 
 

 3. 认知风格 

正如前面所说,文艺复兴时人观画时从不懈怠,因为大家认为有识之士总应能够明辨画中真意。这一点常常体现为关注画家的技艺,前文已谈及此问题,这种关注与一定的经济条件、思维方式和推断能力都有关系。然而公开赏析的唯一可行办法是文字:文艺复兴时期的观者,必须通过遣词造句来描述艺术品的精妙之处。他们有时可以找到恰当的表述,有时是通过恰当的归类展示其赏析能力。无论哪种情况,文艺复兴时期的人将概念与图像风格相匹配的自觉程度十分之高。
 
因此观画也相应有了文化层面上的要求,上文即据此而论,而这一点对于15世纪的观画非常重要。在我们自己的文化当中有一批学养极高之人,虽然不是画家,但掌握了绘画领域相当丰富的知识,包括一整套衡量作品水准的术语和专业概念,会使用“触感”或“多样化图像”这些概念。15世纪也有这样一批饱学之士,但他们相对较少使用专业词汇,这很可能与当时社会上有关艺术的文字论述不多有关。那些与画家常交往的人中,有很多对诸如“缩短法”“每盎司两弗罗林的群青”“衣纹”等这些有关作品质量的表达十分熟稔,而他们又能将这些概念置于自己更广的知识背景之中。
 
 
像现在大多数人一样,这批15世纪的人真正的视觉观察训练、有意识地对“无论自然抑或人工”的事物形成复杂精确的视觉判断,不止在于观看画作,更多地源于其富足的生活和交际圈:
 
 
马之俊美,首在体阔身长。其躯体要与四肢比例相配(图18图19)。马首宜纤长清瘦;马嘴宜饱满有形;鼻孔宽而外张;双眼不宜凸凹;耳小而尖立;颈要长,愈近头处愈纤细,颌骨精瘦,鬃毛疏且直。胸阔而圆厚;马股不是一味渐细,而应挺直匀称;臀短而平滑,腰部圆且厚,两肋及其他近似处同样厚实,髋部长且平,臀部长且宽 ……马应前身高于后身,与鹿的高低起伏相当。马首要高,颈之厚度应与胸部比例相协调。想要评判马之美者,需考量上述有关马的宽高比例内容。
 
 

 
图18  皮萨内罗,《马的习作》,墨水粉笔画
 
巴黎,卢浮宫Cod. Vallardi 2468
 



 
图19  临达·芬奇,《马之维度》,墨水粉笔画
 
纽约,皮尔庞特·摩根图书馆
 


 
但一般的视觉观察与有所偏重的视觉观察技巧之间存在差别,观赏艺术品时尤其如此。我们最能体察的并不是那些与其他人一样在婴幼儿时期习得的,而是正式有意识地习得之技巧,亦即后天教授的技巧。这里,能被言说的技巧也与之相关。一般来说,传习的技巧往往具有规则、分类,还有一套专业术语和详细标准。这些都是媒介,有了它们,技巧才得以传习。掌握一种较为先进且有价值的技巧带来的自信,还有用言语表述的可能——这两件事使这套技巧在诸如观画之类的具体场景下变得可以传习。
 
 
由此连带出一个问题。我们要讨论15世纪的认知风格。其实也就是15世纪画家的受众将这种知识应用到了复杂的视觉体验中,如观画。这倒不是说所有生活在15世纪的人皆是如此,而是专指艺术家十分在乎评论的群体,例如赞助人阶层。实际上,这里说的是更小一群人:从事交易又十分专业,或是某个团体的成员,或是个人,比如贵族和侍臣,抑或教廷中的高级神职人员。文艺复兴文化中如今我们最感兴趣的部分与农民和城市贫民阶层,在其中的影响可谓微乎其微。这可能令人沮丧,但又是无可回避的事实。然而,即便同属赞助人阶层,个中情况也是千差万别,差异并不只限于个人之间,还存在于群体之间。比如某种职业会导致从业者在类似领域中观察格外敏锐。15世纪医学训练医师观察人体各部位之间的关系,以此作为诊断依据。医师也因此对绘画作品的比例格外关注和敏感。尽管画作观众之中有很多不同的小群体,且各有各的观察技巧和习惯——甚至画家本身也是这种群体之一——但本书要谈的是一种更有普遍性和讨论价值的认知风格。生活在15世纪的人要处理日常琐事、去教堂做礼拜,还要有社交活动。正是在这些日常行为中,他们习得了辨析绘画作品的相关技巧。当然,人各有所长:有的擅于商业运作,有的精通宗教,有的更精于上流社交。但这些能力实际上人多多少少都有。而画家要迎合的,正是受众中这种普遍的观画方式。
 
 
总而言之:影响个人的视觉经验的思维工具多种多样,其中多数还与文化因素相关,由大的社会环境决定,影响其视觉体验。在这些变量中,人可以凭借既有分类来划分不同的视觉刺激,调动已有知识来处理视觉上的直接印象,面对所见之艺术品选择合适的反应。在观画时,观者需要运用已有的观察技巧。这些技巧往往并不专属于观画,而是他的交际圈中备受推崇的那些方法。画家对此会做出回应;作品受众的观赏能力其实是他赖以生存的基础。无论画家具备怎样独特的专业技能,他也是一个在社会网络中工作的人,也要遵守这个社会的观赏经验与习惯。
 
 
本书关注15世纪的认知模式,因为它与15世纪的图像风格相关。本章要通过实例,来解释15世纪人拥有的那些观画技巧,以及这些技巧和画作之间的关系。
 
 
 
[本文自迈克尔·巴克森德尔,
《15世纪意大利的绘画与经验》,
 
王可萌译,陈宇慧校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3年3月第1版,第61—67页]
 
(彩图为维特鲁威美术史小组下载自网络,
 
并非原文插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维特鲁威美术史小组”(ID:gh_36c6f2aa3a38)。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