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互联网平台,美术馆如何实现展览形式突破?

借助互联网平台,美术馆如何实现展览形式突破?

 


“视觉文化的生产展示传播机制和资源分配已经有了结构性的变化……新的视觉空间形式已经发展为可以绕过传统艺术机构形成闭环,作为关注当代视觉文化的机构,如果主观忽视这个领域,本身就存在一些问题。





采访、编辑 / Art-Ba-Ba办公室

图片致谢相关艺术家及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当代文化最突出的特征无疑是互联网的无处不在,如何从内容以及形式上予以回应成为了当代艺术机构无法回避的问题作为中国最早成立的大型当代艺术机构之一,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对互联网以及科技背景下的艺术实践关注由来已久。早在2014年,UCCA就推出了展览“后网络艺术” ,呈现了以网络核心性为背景的自觉创作;2020年的展览“非物质 / 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则回顾了计算机艺术的源起、当下发展及对未来的展望。

2022年9月30日至2023年1月8日,UCCA携手抖音艺术于UCCA Edge举办了大型群展“集光片羽”,聚焦多界面切换状态下的当代生活切片,展开对人类数字生存图景的全息读解。在UCCA Edge二到四层展厅空间中,展览以“自在之流”、“迷雾之城”和“丰饶之海”三种虚构情境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幻现场。展览共邀请了27位(组)艺术家,以涵盖数字影像、电子游戏、交互装置等多元形式的艺术作品勾画出数字时代的人类境况,游走在数字与现实、真实与虚拟、自然与科技,理性与感性边界,引导观众进入虚拟与现实交错的自我确认之旅。“集光片羽”由UCCA Lab资深策展人韩馨逸、UCCA Lab策展人唐誉祯及特邀策展人龙星如共同策划,建筑设计师沈若凡担任空间设计,UCCA Lab项目团队组织呈现。





 

 

 

上图:安 ·维罗妮卡 ·詹森斯,《hou hou》,2022

灯光投射器、人造烟雾


中图:唐潮,《绿松石与阴影泉》,2022

彩色有声三频影像,11分钟

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委任


下图:大卫 ·奥瑞利,《万物》,2017

电子游戏


UCCA Edge“集光片羽”展览现场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此次展览将艺术机构与互联网平台的合作拓展到了一个新的深度。联合举办方抖音艺术为“集光片羽”特别打造了同步呈现的线上展厅与线下互动功能,并联合UCCA Lab特别出品了前所未有的展览概念片《集光片羽》,在展览直播开幕时组织了首映。除此之外,UCCA Lab与抖音艺术还以“集光片羽”的展览内容为基础策划了创新型公教活动——系列节目《下饭的艺术》,更进一步扩展了展览的内容外延。


在“集光片羽”中,曾经被认为带有精英主义色彩的当代艺术,经由专业艺术机构与互联网平台的合作,真正意义上进入大众文化的领域。专业艺术机构+互联网平台的合作模式将会为当代艺术带来何种新可能?《下饭的艺术》将如何链接目标观众?针对展览主题,艺术家又有怎样的回应和思考?就这些问题,Art-Ba-Ba分别对展览的不同参与者:UCCA副馆长 & UCCA集团艺术总监尤洋抖音艺术负责人陈欣然艺术家邵纯辛云鹏佩恩恩进行了采访。







展示新内容的同时也需要生产出新的形式






     

尤洋

UCCA副馆长

UCCA集团艺术总监




 Art-Ba-Ba:

我们持续看到UCCA与互联网平台在不同展览项目上合作取得的效果,请问这种类型的合作为美术馆带来了哪些机会与可能?





       

尤 洋

在美术馆和策展领域,UCCA较早开始关注基于短视频和直播平台的艺术项目。当时我意识到,一方面视觉文化的生产展示传播机制和资源分配已经有了结构性的变化,传统的现代美术馆展览模式经历近百年历史,在空间生产和社会关系生产的意义上虽然依然可以起到作用,但新的视觉空间形式已经发展为可以绕过传统艺术机构形成闭环,作为关注当代视觉文化的机构,如果主观忽视这个领域,本身就存在一些问题。

在短视频上呈现项目优点很明确:流量高、与观众互动的维度多元,对艺术观众而言这类平台的空间语言形式也可以打破传统艺术馆展览那种高高在上的幻象,更好实现观众与机构、策展人、艺术家的共构。因此,我觉得和短视频平台合作项目,一方面是基于性价比和获取资源层面的考量,第二是基于当代艺术策展总有一个关于“新”的意识和创新的尝试,即为展示新内容的同时也需要生产出新的形式。





 

 

上图:陆明龙,《忘忧谷》,2022

计算机生成影像、3D打印元件、乙烯基墙贴

由HORIOZONS(AORA与SO-FAR合作项目)委任


下图:郑曦然,《BOB(信仰袋)》,2018-2019

显示器、电脑硬件、人工生命体软件

UCCA Edge“集光片羽”展览现场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Art-Ba-Ba:

本次“集光片羽”是由UCCA与抖音艺术联合举办,请问双方各自的角色、分工是什么、如何展开合作?





       

尤 洋

抖音近一年来在艺术领域发力,持续通过建立合作来赋能艺术行业,从而为行业创造价值,团队自身对当代艺术也比较了解,关注到UCCA Lab在网络平台的各类项目以及引发的讨论。所以在双方都有着对合作的认识基础前提下,我们就一拍即合决定联合出品“集光片羽”展览。抖音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抖音的线上页面、线下互动的能力,创新了观展体验,同时也邀请了抖音上受到用户喜爱的创作者们参与了个别艺术家的创作;双方共同承担了传播和宣发工作。同时,这次合作中,也体现了抖音作为平台对于展览、对于艺术行业的价值。

从创新角度看,UCCA Lab的核心使命其实就是三个:解决美术馆筹款问题,为美术馆展览拓展新的观众群体,以及最重要的讨论艺术和艺术项目形式的创新可能。这次展览通过策展人的调研工作,挖掘出一系列有潜力的新锐艺术家;在传播形式上与抖音的优势资源合作,开幕直播1小时线上观众超1279万;项目团队在展览运营中找到感觉,又策划了《下饭的艺术》系列访谈节目等等。在工作过程中也能感觉到艺术家、短视频运营方、还有多元的第三方合作者对这个项目所带来的讨论空间都很期待,所以工作氛围比较轻松,大家也都能从自身经验和想象出发,为项目推进的各内容环节带来主动性的共享。





 

 

上图:帕斯卡尔·伯奇勒《我为你染上天空的黑莓》、花》、《诗人》、《椅子I/II》,2018


下图:申承帛 金容勋,《记忆》,2013

人脸检测算法、定制软件、平板电脑、木框


UCCA Edge“集光片羽”展览现场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Art-Ba-Ba:

本次展览专门制作了展览概念影片,请谈谈这个影片的策划和制作。





       

尤 洋

概念影片是由UCCA Lab项目团队和抖音艺术项目团队共同策划和执行的。策划展览一般有两个思路,一个是较为传统模式,把展览内容主体限定为所展出艺术作品,那么作品使用的白墙、宣传海报、商店产品、展览画册、预热片均作为展览的辅助材料或者文献档案或者商业获利的工具来认识和使用。另一个是尝试把上述的辅助材料都作为展览内容的主体出现。UCCA Lab当然倾向于后一个方式,这样从观众视角可以更整体地体验内容,预热片、海报的宣传效果也往往会更好一些。




 

 

展览宣传片《集光片羽》剧照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Art-Ba-Ba:

公教项目《下饭的艺术》系列节目在内容与形式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尤 洋

围绕展览做对谈活动其实较常见,不过具体的活动形式如何更好链接目标观众,用相对低投入高回报的方式操作,以及如何在内容话题与观众形成情感、智识层面的共通,确实是我们行业策展团队、公共教育团队需要多思考的问题。毕竟目前美术馆行业筹款、观众参观热情、知识生产的有效性上都遇到挑战,这就更要求具体策划的同事对自身工作领域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对工作方法需要加以分析和提高。

这些年我自己也参与了一些综艺节目和偏大众文化的网络对谈节目,有时候作为台前的嘉宾出现,有时是作为编导或顾问做幕后工作,对这个领域有一些认识,也能让我产生兴奋的感觉和对于“新”的讨论。我总在想,什么是艺术呢?综艺节目是否也蕴含艺术的可能性呢?刚才我翻以往的策展笔记找到一句话,不妨用到这里暂作回答:“空气之中突然裂开了一道缝隙,涌出了一堆我们难以言说的东西,这个就是艺术的意义,用我们的知识无法理解,用我们的逻辑无法理清,用我们的语言无法概括。”

参与节目的嘉宾,比如青年策展人缪子衿、艺术家郭城和葛宇路,艺术媒体人Cici项偞婧录完一期后,分别和我做了交流,体现了对这种形式的期待。在第2期“艺术世界有什么”节目中,缪子衿贡献了一句很诗意的回应:“开幕的意义即是为了朋友间久违的重逢,为了好久不见的人而来。” 后来这句话成为近期各展览开幕上的流行句。我自己也参与了第5期录制,是和021艺术博览会的创始人周大为、青年学者祝羽捷完成的对话。





 

《下饭的艺术》节目海报








用抖音的能力赋能艺术行业,将艺术带给更多人






     

陈欣然

抖音艺术负责人




 Art-Ba-Ba:

在“集光片羽”这一展览项目中,抖音艺术与UCCA是怎样进行合作、互补的?





       

 陈欣然:

在早期和UCCA沟通合作可能性的时候,我们就发现了彼此在艺术上的初衷是相似的——UCCA很关注艺术在短视频和直播这两种新体裁下的传播方式,也在持续关注科技和艺术的结合。抖音也一直在尝试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艺术行业、扶持艺术家,希望能将艺术带给更多人。双方契合的出发点促成了我们最终的合作。


     
落地到分工和协作上,更像是我们和UCCA各自发挥所长——UCCA主要围绕策展和展呈工作展开,包括展览策展、艺术家邀约沟通、展览空间设计以及最终展览在美术馆的呈现;而抖音则围绕展览的线上化和数字化做延展,打造了“线上展”的页面。一方面能够把展览带给更多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可能没有办法亲临现场的艺术爱好者们,另一方面也聚合了非常多的艺术解读、科普内容,帮助大家理解展览主题和作品,研究艺术背后的故事和灵感来源。除此之外,我们也发挥了技术能力,从门票到每个主题章节的前言墙,特别开发了不同的AR特效,并结合大家熟悉的抖音玩法,像热点、挑战赛、达人参与等,让看展更有趣,更有参与感。
     




 

 

上图:科娜莉·沃基拉,《面部动作编码系统》,2018

丙烯酸上双层乙烯基贴纸、双层彩色合剂冲印粘合泡棉


下图:柳迪,《顽固而持久的幻觉(UCCA Edge版)》,2022

六频彩色有声影像、BrightSign播放器、金属支架、线缆,2分20秒

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委任


UCCA Edge“集光片羽”展览现场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Art-Ba-Ba:

对于抖音艺术来说,这次和UCCA合作产生了哪些创新和突破?





       

 陈欣然:

具体的创新和突破,主要围绕更好地理解展览更好的观展体验上


为了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展览,我们和UCCA Lab共同出品了展览概念片《集光片羽》,由王昊楠和柳迪共同导演,不仅将展览的三大主题作为故事主线融入其中,并且将虚拟空间与现实场景相结合,还原数字世界的特点,以推进式的剧情表达并回应展览的主题——“The Pieces I Am”并特别邀请到吴彦姝、雎晓雯、吴牧野、谢欣舞蹈剧场、重塑雕像的权利共同参与演出。他们化身为Pieces成为集光片羽艺术展概念片的一部分。如棱镜般彼此映射,探索着自我并认知着全新的数字生命。通过各自的艺术表达将观众代入其中,完成一场从自在之流到迷雾之城,再到丰饶之海的观展之旅;同时,区别于以往的策展人传统导览,这次还特别邀请了知名脱口秀演员Norah直播开幕现场,以更加口语化和生动性的语言,为在线观众云游导览而本次展览的展签也非常特别,是抖音的二维码。扫码就能看到由策展人特别录制的导览视频,能够更生动和直接的理解作品。


在观展体验上,为了打破时空的限制,将艺术展带给更多人,我们特别搭建了线上展厅,观众们不仅能够在UCCA Edge线下观展,也可以通过搜索线上艺术展开启云逛展。过往,展览的内容都会受限于展期和地域的限制,传播时间很有限。而抖音的线上展厅能够帮助展览续存,实现永不落幕,直到今天,集光片羽的展览页面仍然有非常多的用户访问。
     





 

 

上图:郭城,《抽象神谕矿机》,2022

不锈钢镀钛、铜磬、树莓派、LED屏幕、电磁铁、定制电路、定制软件

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委任


下图:脱口秀演员Norah(右一)于抖音直播展览开幕现场为在线观众云游导览


UCCA Edge“集光片羽”展览现场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Art-Ba-Ba:

抖音做《下饭的艺术》的出发点是什么?





       

 陈欣然:

从出发点来说,我们会把下饭的艺术定义为创新性的展览公教活动,也是因为我们看到如讲座、对谈分享等传统展览公教活动,受限于场地的空间,线下可参与的观众数量非常有限,对于很多无法去到现场的观众来说非常可惜,而借助抖音,这些内容能够在线上触达更多人;同时,我们也希望,在呈现形式上,公教活动能够更轻松、更有趣,所以有了《下饭的艺术》这样的系列内容。




 Art-Ba-Ba:

近年来抖音不断加强与艺术行业的合作,请问对于抖音平台来说与艺术行业的跨界合作会产生怎样的增益?在艺术视频内容的生产与吸引更多流量之外还有哪些价值?





       

 陈欣然:

我们注意到抖音平台上其实有很多对艺术感兴趣的用户,通过过去一年跟艺术行业的合作,站内艺术视频内容几乎是实现了翻倍的消费。同时,抖音上的艺术创作者和艺术家数量也在不断增长,我们也看到了把当代艺术生态搬到线上的可能性。希望未来除了内容消费的价值以外,也能够成为艺术家们和公众对话的窗口,成为年轻艺术家们展示自己和获得成长的舞台。希望艺术可以在抖音上被记录,被讨论,被流传。





 

 

上图:林科,《天空绘画在元宇宙》,2022

阳极氧化铝板上UV油墨

下图:强家栋,《超体副本:UCCA Edge》,2022

充气膜、布面旗帜、十二面体石膏、十二面体灯、VR设备、计算机

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委任


UCCA Edge“集光片羽”展览现场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当代艺术的学术性和公共性,过去经常被认为是难以调和的两极,UCCA和抖音艺术的合作,在专业性和公共性之间的缓冲地带做出了积极的尝试。这体现在展览强调有效传播、对话的同时,始终将对于“严肃问题”的讨论作为展览的出发点。为此,“集光片羽”以“虚构”为策展方法,构成三个渐进式又形成内在洄游的场景,在牵动观众感知层面共鸣的同时,逐渐完成对展览所要讨论问题的理解。我们采访了分属不同章节中的三位艺术家,以他们各自的作品为切入点,带领大家拾取在“自在之流”、“迷雾之城”和“丰饶之海”之间闪动的珍贵“片羽”。





“自在之流”






     

邵纯

艺术家


 

 

邵纯,《浮生》,2022

硅胶面料、TPU复合面料、软性亚克力、假发、珍珠、化妆品着色剂、钢线、水管以及各类电子元件

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委任


UCCA Edge“集光片羽”展览现场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Art-Ba-Ba:

本次展出的作品《浮生》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邵 纯

《浮生》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 (John Everett Millais) 的《奥菲莉亚》。我被画中的水塘秘境和奥菲利亚迷一般的神情所吸引。我希望在《浮生》的创作中去体现出与之类似的氛围。所以在作品从材料和空间布局上中运用多种感官效应去抽象表现某种湿而秘的体验:例如虫鸣的声效,吞吐的水雾,和若有似无的风量。从创作背后整体的理念来说,这组作品还是延续2022年的课题-后疫情下的身体性。关注网络和和身体之间种种相悖又相吸的复杂性关系。《浮生》中强调了一种逃逸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以一种秘境的美学体验作为入口,意图讨论当下人和信息之间的关系。网络的空间或者说网络之物正在生成另一种视觉、空间和时间的体验之岛。具体是什么现在还很难说清,但我可以有选择性的去做某种描述。但《浮生》表现出来的也只是某个面相或者说是某个状态,网络的某处可以像是一个偏远静谧的水塘,那里也许正在发生些什么。




 Art-Ba-Ba:

结合了传统手工艺与互动技术的电子织物为什么会如此吸引你?在你的创作中技术与艺术之间是什么关系?





       

 邵 纯

我迷恋电子科技的魔法性和未来感。我也同时被传统艺术技艺中的美学,质感和故事性吸引。电子织物融合了两者,既可以拥有对未来的幻想又可以重现传统工艺的魅力。以此我希望不断探索新的艺术媒介,美学语言,和审美结构。对我来说技术和艺术是无法切分开来谈的。“身体感”可以说是一种带入感吧,作品本身如果是身体行为的产物,例如经过高强度的劳作,自然的会产生一种和身体之间的亲密性。






“迷雾之城”






     

辛云鹏

艺术家


 

 

辛云鹏,《礼物》,2022

24频彩色影像,TKTK

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委任


UCCA Edge“集光片羽”展览现场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Art-Ba-Ba:

请介绍一下本次的参展作品《礼物》。





       

辛云鹏

《礼物》由24个屏幕组成,每个屏幕都记录了一位表演者空手传递一件物品或演绎某个事件,并将它作为物品传递到画外的影像。同时,在局域网的控制下,这些屏幕内的影像可以在线性的关系里依次运行。由此,二十四个屏幕所呈现的表演链接成为往复传递的行为逻辑与时间整体。

《礼物》的表演者几乎都是陌生人,他们都是拐弯抹角跨越不同的领域不同阶层找来的,当然也有抖音推荐的达人参与其中。但对于我来说都是陌生的,我更多的是通过他们自由的演绎来随机拼接这条完整的时间线。通过他们对于这件“不可见”之物的传递,来感受或具体或抽象的结果——有人表演如何把心捧在手里;也有人表演痛苦是如何被打开的;有货车司机将方向盘传递出去;也有清洁工阿姨没完没了地扫地,停不下来。这些影像片段所展现的个体想象,在不同屏幕容器里,共同构成一个平等的有机的整体。




 Art-Ba-Ba:

这件作品得到了抖音艺术与抖音创作者的支持,对于你来说,短视频社交媒体其作为一种材料或方法,还是说它也是作品所指向内容的一部分?





       

辛云鹏

这件作品是由抖音委任创作的,他们最终能够认可并支持这件作品的实现,对于我来说并不意外。因为我能从为数不多的交流中感受到字节跳动并不想干预艺术家个体的创作初衷。我很庆幸互联网平台需要与艺术机构以及策展人去共同打磨一场文化盛宴,并小心翼翼处理与艺术家个体的关系。

在当下,无法阻挡的是“艺术家”这词正在互联网繁荣的围观中成为文化产品的一些零件的生产者,总是无害且值得尊敬的手艺人。它将成为60年代之后一些带有反抗意味的词语被中性化的一部分。未来的艺术家会很快接受这样一个既成的事实,他们是否要接受小心翼翼地从事这个职业,并处理好社会关系来替代对于社会批判的能力呢 ?这应该已经成为一个问题了







“丰饶之海”






     

佩恩恩

艺术家


 

 

上图:佩恩恩,《逆-渲染》,2022

58:9特宽显示屏、数字影像、异形石膏结构

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委任

UCCA Edge“集光片羽”展览现场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下图:谢欣舞蹈剧场在佩恩恩作品前的表演

图片由谢欣舞蹈剧场提供,摄影:胡一帆




 Art-Ba-Ba:

作品《逆-渲染》试图捕捉一种怎样的图像生成过程?





       

佩恩恩

在数字图像生产领域,“渲染”原指将本身并非图像的数据,转变为在屏幕上呈现图像的过程。在《逆-渲染》中,我试图定位一种广泛存在且更为广义的“基础性渲染”:图像首先由互联网平台通过推荐算法调取,经由网络传输,最终由终端设备接收,生成于用户的屏幕之上。这一渲染的速度反应了当下的信息计算速度与传导效率,也无时无刻不在与另⼀种速度抗衡—⼿指的滑动速度。随着⼿指的⻜速上滑,用户持续地筛选、阅读、观看互联⽹内容,以此维系着图像的不停涌⼊和渲染的不断进行。当手速超越渲染速度,传输⾄屏幕前的图像则会发生扭曲、卡顿等⼀系列延迟,而手指的这一阅读屏幕的劳动过程不失为一种逆向的渲染,在身体与技术的两种速度竞赛纠缠的间隙中应运而生




 Art-Ba-Ba:

你在本次展出的作品中使用了包括抖音在内的不同新媒体平台的素材,它们作为材料或是探讨的对象为何让你产生兴趣?





       

佩恩恩

短视频平台提供了一种全新阅读影像的方式:它被彻底简化为向上滑动,停留的间隙、点赞、评论被充分记录,分配权交于推荐算法。每个用户的每次上滑,都像在上传一份爱,或是一份债务…





“集光片羽”的三个场景提示了一种从“自在/沉浸”到“犹疑/探索”,再到“开悟/共生”的过程。这不仅仅是针对个体生命在数字时代生存状态的讨论,对于曾经被割裂的专业艺术机构、互联网平台和所谓“普通观众”的三方关系来说,情况亦是如此。在艺术的创作方式、观看方式以及传播方式飞速变迁的今日,数字现实让“人类世”的图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层次,如何超越我们自身、超越文化惯性,重新审视艺术的本质,进而在未来逐渐消弭(被假想出的)边界,正是UCCA和抖音艺术的此次合作带给我们的思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rt Ba Ba”(ID:Art-Ba-Ba)。大作社经授权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