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先生 — 中国画的笔墨传习 | 朱颖人

记得先生 — 中国画的笔墨传习 | 朱颖人


 

己亥岁末至庚子吉春,“记得先生——朱颖人中国画笔墨传习展”在潘天寿纪念馆成功举办,很多观众以“感动”来形容它。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个规模不大的展览还获得了2019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展览提名项目。从策划理念上讲,此展既有别于普通的个展,也不同于单纯的艺术回顾展,而是艺术家与策展人基于笔墨传承思考所共同完成的一次颇具研究性与试验性的展览



 
  • 一个人的讲述,一个时代的回忆;

  • 一堂关于中国画笔墨的公开课;

  • 一批大师作品、课徒稿、手稿的首次展出;

  • 一次关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美院国画系教学思路与方法的独特展示;

  • 一位九十岁老学生对笔墨的继承、发展与思考——“我是来交作业的”。


该展览以朱颖人求学从教、传承研习的历程和相应作品为内容,展现中国美院国画系以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为代表的老先生们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剖析朱颖人教授这位九秩老者承传、发展中国画笔墨的心路历程。展览既是面向公众的中国画笔墨普及教育,又希望能引发专业群体对中国画教学的研究与反思。



展览结束之后,九秩高龄的朱颖人先生并没有停下思考的脚步,他认为关于笔墨传习的内容还可以继续补充和完善,相关问题还有待继续探讨。于是朱先生以老而弥笃的韧劲,继续深入修改着这份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等老先生交给他的传承和弘扬中国画笔墨文化的“作业”。经过四年打磨,这份“作业”——《记得先生——中国画的笔墨传习》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成为继童中焘《映道——中国画笔墨的实践与思考》之后又一本有关中国笔墨研究的重要著作。



 



 

中国画画什么,该怎么学?中国画中常说的“笔墨”到底是怎么回事,有什么特点,有没有标准?这些看似老生常谈的问题,却正是许多学习中国画、爱好中国画、希望了解中国画艺术的朋友们心中的困惑。


从学术层面来讲,对笔墨的探讨,是深入研究中国画学不可回避的课题之一。由于文化环境的变异,当代人对中国画笔墨的理解要么片面化,要么浅薄化,这实无益于中国画的正脉传承和创新发展。


朱颖人老师是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画教授,初学西画,后专事中国画创作,师从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等先生。在中国美院中国画教学的谱系中,朱老师是承上启下的典型代表。他对笔墨的理解全面深入,作品功力深厚,意境清雅淡宕。展览以朱颖人老师对老先生教学的回忆、对自己求学与创作的叙述贯穿始终,内容分为以下六个版块:


一、人生的转折

朱老师的早年经历告诉我们,人的一生会面临多种选择。对于艺术和学问,认准了就要下定决心。


二、国画系的老先生们

从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陆维钊、陆俨少、陆抑非等先生的实践中,领悟出结合自身特点来发展风格的重要性。


三、教与学

从笔墨、笔法、墨法、章法与构图、写生与感受、传承与发展等方面来综述老先生们的教学思路与方法。


四、习作与探索

朱老师自我剖析,如何在大家门下继承传统,又走自己的路。


五、日课的功夫

强调笔墨基本功的重要性。


六、一点感想

九十三岁的朱老师说,“自然而然”是一辈子的修习,难在见解,重在情意。



通过上述版块,读者可在老人娓娓道来的讲解中,领略一个时代的珍贵记忆,进而深入体会中国画笔墨的幽微深邃和博大精深。



 


笔、墨既指中国画独有的工具,更是中国画最基本的艺术特征和表现形式。笔墨构成了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物质基础,也形成了中国画传承千年的技法内容和规范准则。一部中国绘画史就是一部笔墨演变史。没有笔墨,不能称其为中国画。


笔墨是有审美标准的。每一位画家笔墨风格各异,但有高下好坏之分,其判断依据就是笔墨的审美规范。“以书入画”“骨法用笔”“墨分五彩”“笔精墨妙”等就是古人对笔墨的审美要求。笔墨也不是孤立的,它不能单独从画面中抽离,它与形象、章法、格调、气韵等画面因素总合为一体。意为笔之体,笔为意之用,技进乎道,方称妙品。



 

“记得先生——朱颖人中国画笔墨传习展”展览现场


潘天寿先生认为,以墨线为主的表现方法,是中国传统绘画最基本的风格特点。它是中国画工具特殊性能的体现,也跟中国书法艺术的用线有关,千变万化的笔情墨趣构成了东方绘画的独特风格。然笔墨之道,最终指向画面所呈现的画家的修养、气骨和境界,故而他说:“画须有笔外之笔,墨外之墨,意外之意,即臻妙谛。”


吴茀之先生对笔墨的解释同样简明扼要而内涵丰富,他说:“中国画的主要工具是笔和墨。然而以笔墨联称,成为中国绘画上的专有名词,这主要是指画面上的笔踪墨迹,以及寄寓于这里边的笔情墨趣。如说某幅画的笔墨好否,其实几乎包括了作者表现在绘画上的全部技巧。”


书中将潘天寿等老先生们对笔墨的理解(画语)与其相应的作品、课徒稿、手稿并置,生动展现老一辈国画大师对笔墨之道的理解。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大师的作品,尤其是课徒稿、手稿大部分为首次出版,罕见而珍贵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画因历史原因遭受误解,中国画系一度被取消。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指导方针,中国画的发展出现历史性转机。1957年,潘天寿出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国画系也得以重新设立,尤其是1959年潘天寿再度出任美院(已改名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之后,国画系的发展进入“黄金期”。此时的浙江美院国画系可谓大师云集,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黄宾虹、陆维钊、顾坤伯、陆俨少、陆抑非等老先生在教学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为国画系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记得先生——朱颖人中国画笔墨传习展”展览现场


老先生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有什么特点?这里无法一一例举。如要提出一两点,首先是言传身教,老先生们注重基本功,要求学生打好基础,并身体力行地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特点来发展风格。朱颖人老师说:


潘天寿先生认为,绘画成就的高低,虽有个人素质为基础,而正确的锻炼,则是关键所在。他告诫我们不能去搞一些似是而非的魔术般手段,要靠真功夫。一切艺术都有它本身的轨道,你可以开辟或延伸轨道,但不可以脱轨。


老先生们经常切磋技艺,笔墨形式各具特色,但在艺术道路上一直保持着“和而不同”的艺术观点。这些方面留给学生的印象是“人各有志”。他们从自身的秉性、品德、修养等诸方面出发,含辛茹苦地走自己的路,既不违背中国画的本体轨辙,又各创出自己的道路。这对有志于中国绘画的后继者来说具有极深刻的启示。


其次是勤于示范,将教学、讨论、创作融为一体。据朱老师回忆:


回想起当年为先生理纸磨墨、聆听教言之时,老先生们可以在我们小辈面前坦诚地争论他们之间的不同看法,或者探讨画面上不同的处理方案,这种教育方式对学生是非常有益的,我们可以很具体地揣摩老先生们各自的创作思想、表现手法。老先生各执己见,求同存异,同时还经常要我们参加讨论,发表看法,这极其考验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也是给我们增加见识的机会。这里涉及到诗、书、画、印,以及为人、处事等等,使我们在平日里切身体察到老先生所讲的基础到底是什么。


老先生独特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



 


朱颖人老师是吴茀之先生的入室弟子,同时受教于潘天寿、诸乐三先生,改革开放后又协助陆抑非先生带研究生。朱老师踏实诚恳,勤于记录,求学时期曾做了大量课堂笔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退休以后,朱老师有更多的时间研究笔墨,进入了他个人创作的高峰期;同时,也有更多时间回味老先生们的谆谆教导,遂以求学时的笔记为材料,整理出版了影响广泛的《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课徒画稿笔记》



 



朱老师深知艺术贵在风格的独创,牢记着潘天寿先生“不做洋奴隶,不做笨子孙”的教诲,也持守着吴茀之先生“笔墨要旧,境界要新”的观点。他常年坚持日课,锤炼笔墨,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如今,九十三岁高龄的他仍精进不已,笔墨境界又幡然大变。他是个十分认真又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面对前辈大师留下的艺术遗产,面对传统提出的新问题,他一直在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在探索自己的风格:


我希望我的笔墨特点柔而韧,还有力,画面精神是恬静清润,在每一张新画里能添加一些新的想法和新的视觉,以呈现自己的结构、用笔、用墨、用水和用色。笔墨是底子,当笔墨和个人的情趣性格一致时,一张画才得以完整成立,才是有精神的。


然而对于自己的代表作,他如往常一样,虔敬而谦虚、朴素而认真地吐露了自己的心声:


我是来交作业的……我的这些“作业”,表达着我持守的审美。我知道自己的缺点,也看出没有很完美的作品,里面好多笔墨细节都还可以进步。不过,这也是我前进的动力所在。


学无止境,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着实令人动容。



 


在书的最后部分,九十岁的老人为自己做了这样一个平实而深刻的总结


我自己是谁?人活一辈子到底为了什么?也许就是来世上一回,看一看、挑一挑,然后,坚持自己坚持的,放下自己拿不了的。


现在,我知道了,想要知道自己是谁这件事其实很难,像唐僧去西天取经一样难,随时都会出来各种障碍。障碍有从外面来的,但大部分还是来自自己心里挑不好、放不下的纠结,纠结是很大的障碍物。


人要紧的事情,是在自己鼓励自己走下去、在做选择的时候,要有耐力、毅力和勇力,这三个力气合在一起,那就是坚持。


记得先生告诉我的最要紧的一句话是“日课不能停”。日课是要坚持的,之所以日课,目的是要让习惯变成自然。日课是练习的次数的积累,不能用头脑去过分考虑。练到最后,自己的手会自然而然地动起来。“自然而然”是自己一辈子的修习。


这段话意味深长,认真读过它的人都能从中得到生命的启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七零后水墨”(ID:qilinghoushuimo)。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