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艺术家贾斯汀·艾迪恩( Justin Adian)于1976年出生于德克萨斯州沃思堡,现工作生活于纽约。艾迪恩先后获得北德克萨斯大学艺术学士,以及罗格斯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其标志性作品模糊了绘画和雕塑之间的边界,运用缤纷色彩制作抽象的墙上浮雕,在两种艺术语言之间游走,并同时借鉴这两种媒介形式的特色之处。这样独具特色的创作,灵感源自艾迪恩曾看过的一件约翰·张伯伦(John Chamberlain)泡沫雕塑作品,“我当时便被泡沫材料深深的吸引,于是我找也试图以泡沫制作雕塑,但没有成功。而我很熟悉画布的特性,于是我就尝试在泡沫上拉伸了一块画布。忽然间,它看起来就像一个枕头。我便开始在方形胶合板上,覆盖在泡上的画布开始作画,” 艾迪恩忆道。对他来说,自己的尝试带来了非常有趣的转折,长方形画布突然就变得自然有机,让人感到亲切舒适。
贾斯汀·艾迪恩
《两件》2015
58.4 × 71.1 x 7.6 cm
艾迪恩的作品也可说是承接了美国雕塑的传统,让人联想起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理查德·塔特尔(Richard Tuttle)、林达·本格里斯(Lynda Benglis)等人,甚至是弗兰兹·韦斯特(Franz West)的作品;明亮且充满动感的视觉呈现,还让人联想到埃尔斯沃思·凯利(Ellsworth Kelly)的画作。然而艾迪恩的作品巧妙之处藏于细节之中,如果仔细端详其作品,便能感知到隐含于每一件作品构图中的张力和指向——艺术家也更经常于展览中刻意安排作品的悬挂和展示方式强调这一特点。
贾斯汀·艾迪恩
《泳池边》2021
贾斯汀·艾迪恩
《泳池边》2021(细节)
艾迪恩总会在手边放一本笔记本,随时绘制作品草图。这些草图都是非常简略且示意的,通常只是关于形状的想法,以及这些形状中可能产出成为成功作品的各式组合。而艺术家将这些草图转换为最终成品的过程,往往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尤其是运用想象、相对自由的随手起笔,在遇上了画布、毛毡和面板等材料后,往往需要艺术家转换一种更为现实的态度来思考如何实现作品。这其中包括对木材所进行的裁锯、磨砂与挖空等工艺,也都被艺术家视为绘画过程的延续。接着毛毡面料被拉伸到各式形状的木块之上,再以画布覆盖。“我通常从草图便会开始,探索整体构图的概念。不过,作品的最终形态其实是源自一个相当自然有机的过程,我会不停拼接组装我所创造出的部件,合起来后再拆开,这样自由的重复尝试。当我将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时,我也接受它们随机的找到定位后的摸样。接着便进入绘画阶段,我会将每个物件单独以颜料涂制成一个色块,”艺术家解释道。而作品内层的毛毡材料则赋予这些形状柔软质感,看似松软的质地也让人产生了禁不住想要触摸的想法。看似软垫触感的作品,如同软绵的枕头或脸颊曲线,渴望被轻柔抚摸。在唤起了观众对于枕头或皮肤的联想同时,也激发了每个人内心柔软处的同情心,在作品和观众之间培养出了深刻且人性化的亲密关系。
而尽管艾迪恩艺术语言中毛毡面料创造出的有机形态,以及明亮粉彩色调让人觉得充满玩趣,但艺术家却始终致力将自己作品成功的呈现为抽象画作。这其中的共通之处,便是抽象画家在过去一个世纪以来,不断努力摆脱一切形式束缚,追求自由表达的宗旨。贾斯汀·艾迪恩运用缤纷色彩与奇异的结构,打造出巧妙的抽象浮雕,更允许艺术家自由穿梭于绘画和雕塑之间。他使用了柔软的形体,最终呈现出抽象的、仿佛碎裂的陶瓷般质感,也揭示了构图所打造的张力以及对材料表现力的精准掌握。于是我们便愈发能理解艾迪恩所想要传达的艺术理念,其根本上还是依循着绘画本质:追求形式以及形象化,艾迪恩的作品仍是周旋在颜色和形状的配置调度之中,基于原本的二维彩色平面空间被扩展,并令人惊喜地增添了柔软物质性的感官维度。
贾斯汀·艾迪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阿尔敏莱希 AlmineRech”(ID:gh_fb3f42edc87b)。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