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 || 孟树锋:耀州青瓷

匠心 || 孟树锋:耀州青瓷

“居人以陶器为利,赖之谋生。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始合土为坯,转轮就制,方圆大小,皆中规矩。然后纳诸窑,灼以火,烈焰中发,青烟外飞,锻炼累日,赫然乃成。击其声,铿铿如也;视其色,温温如也……”

——《宋耀州太守阎公奏封德应侯之碑》

耀州瓷是中国陶瓷工艺中的珍品,为宋代“六大窑系”之一。耀州窑位于今陕西省铜川市的黄堡镇,唐宋时属耀州治,故得名耀州窑。其在唐代时就已是著名的陶瓷烧造地,五代青瓷成熟,宋代达到鼎盛。耀州窑元代以后虽然持续烧制陶瓷,但已成颓势,青瓷工艺也已消失。1974年在李国桢、孟树锋等人的带领下,历时三年恢复了断烧八百多年的青瓷工艺,最终使得耀州青瓷再次面世。

耀州陈炉古镇
 


陈炉古镇

 
陈炉古镇  

    
 

陈炉古镇



 

陈炉古镇



   
   

耀州窑博物馆图

   
   

耀州窑观光图、耀州窑生产分布图



   
   

耀州窑遗址



 



 


唐代出土的耀州瓷器与三彩

耀州窯:一以貫之的傳承情結



文/孟鳴

青泥巧做似範金,精刻細雕琢彩雲。

窯火赤焰成佳器,千峰翠色樂無垠。

陶的目的是塑型,塑造的藝術家自己的型,技藝的型,人格的型,道德的型。瓷煆燒的是藝術家自己的靈魂,信仰的靈魂,文化的靈魂,希望的靈魂,品質的靈魂。作為西北、西南16個省區唯一的傳統陶瓷全套工藝都熟練掌握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和首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孟樹峰大師,一生都在用心塑造自己的型,煆燒自己靈魂,樹立自己的品質道德。



圖一.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耀州窯陶瓷燒製技藝第五代傳承人孟樹鋒與第六代嫡傳人孟鳴,第七代嫡傳人孟祥麟、孟祥贇共同演繹技藝傳承之路

 

沉雲綿雨花萎然,老骨先覺貴意寒;

且待來日龍霜降,再賞西岺千山嵐。

這是三十多年前孟樹峰大師憤青時,對未來的憧憬而作。孟樹峰生長於陶瓷世家,有物證可考,在明代他的家族便開始做陶,並擁有自家的窯場,陶瓷世家的後代,故鄉的傳統信仰和藝術基因從不曾斷,他六十多歲的人生,如一枚青瓷優雅中沉澱了火的熱烈和俯仰波折的過往。世間事,多因愛而生。孟樹峰對陶瓷的深情,必將同青瓷被銘記。


圖二.孟樹鋒獨立研究恢復的陜西民間瓷


雙伍端陽不回還,冀豫古窯步盤遷;

待到片片堆成嶽,明輝長風渡人圎。

這是1984年端午孟樹峰懷揣夢想奔波於河南郟縣窯址考察學習而作的一首詩。那時他接受了陜西省外事辦和日本亞細亞文化交流中心要在日本東京舉辦“耀州窯孟樹鋒陶瓷作品展”的任務,到北京向恩師李國楨、梁任生及師祖張仃先生匯報,求得賜教後調查了大半個中國的古窯址與正在生產或研究復制的名瓷,重點落在恩師家鄉休整總結。與其說是對古今陶瓷的考察學習,倒不如說是對恩師家鄉——鈞窯、汝窯、郟縣窯、神前、神垕這片人傑地靈的山水,為何能出李國楨這樣偉大的陶瓷科學家的謎團探索。如今看來,這次遊學,以及後來數十年外出每到一地必探索古窯址,向專家、同行和標本請教學習的積累,正是他以耀州窯為重點而與全國的古窯古瓷皆通,以日用陶瓷設計、藝術陶瓷創作為基本,向建築陶瓷、衛生陶瓷、工業陶瓷等聯通,以陶瓷藝術研究創作為正,向陶瓷材料工藝、窯爐結構的熱工及燒成技術、民俗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融通,鑄就崇高品德與專業功力的秘訣所在。       


首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具有代表性、權威性、影響力的傳承人”(圖三)


圖三.2007年孟樹鋒榮獲「首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稱号

耀州青瓷橄欖綠中閃著一點黃,玻璃質釉下的刻花優雅浮現,是溫文爾雅,高貴沉著的藝術。有著千年文化的耀州窯是宋代唯一能與“   官、汝、哥、定、鈞 ” 五大名窯比肩的青瓷窯場。耀州瓷曾暢銷於古絲綢之路。始於唐,成於五代,盛於宋,沒落於元,是北方的一個官窯,存活1400年爐火不熄,是中國古陶瓷史上重要的符號。入宋以後,刻花青瓷達到鼎盛時期,因其“巧如範金,精如琢玉”的工藝而暢銷,沿著絲綢之路走出國門,再至阿曼、埃及、坦桑尼亞、東到朝鮮半島、日本,南及越南、斯裏蘭卡。宋時耀州瓷在近100年的時間裏為朝廷燒制貢瓷,形成“  十裏陶場 ”的盛景;其前面的五代和後面的金朝,都是皇室專制的官窯貢品。耀州瓷依托厚重的文化底蘊,良好的區位優勢,豐富的陶土資源,瓷質細膩 ,色澤青翠晶瑩,線條明快流暢 ,造型端莊厚樸。可惜在元代兵火中消亡殆盡,雖然說陶瓷制造依然沿續,但是高峰轉向了鐵銹花瓷,其它的皆是初創時期的黑釉、白釉及特別稀少的黑白釉剔花瓷,青瓷則沒有丁點聲息。



圖四.孟樹鋒研究創造的「紅底玉縷耀瓷技術」取得國家發明專利


1974年,中國當代最有成就與貢獻的陶瓷科學家——李國楨先生背負著陜西省的科研任務,帶領著陜西省輕工業研究所矽酸鹽室的馮祖娣、魏青梅、何新民等專業團隊,來到了孟樹峰的家鄉和他工作的銅川市陳爐陶瓷廠,開始了耀州青瓷的研究恢復工作。領導安排孟樹峰照顧李先生的工作與生活,使這一對如今陶瓷行業裏情深名馨的師徒結定了善緣。多少次早出晚歸的查找資料、調整配方、成型刻花的琢磨、小“馬蹄窯”和方形倒焰窯交替的鍛燒,於1977年終於使失傳八百年的耀州青瓷技藝重放異彩。


而今過去了四十多年,當年的人、物、事大都消亡散失,對於這項中國名窯名瓷研究恢復耗時最長的科研項目,僅存的魏青梅和孟樹峰都已退休,“赫兮喧兮”地不善言及此事,反倒是有些對該項目不沾邊的旁逸斜出作瓦釜雷鳴。



 

圖五.孟樹鋒努力促成的「李國楨陶瓷學院」



2006年5月20日,《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經國務院批準,成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项目。這是孟樹峰上世紀八十年代主政銅川市陳爐陶瓷廠,獨立研究恢復人亡藝絕的陜西民間瓷(圖二),培養了一大批專業技術人員,開拓了陜西陶瓷的出口渠道和研究領域,失去恩師李國楨先生六年以後,在當時工作環境極其艱難的情況下一力申辦、調查采訪、搜集整理、研究傳承的又一巨大貢獻。因此,孟樹鋒也被國家文化部報請國務院批準為“首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具有代表性、權威性、影響力的傳承人”(圖三)。同時在銅川市陶瓷研究所完全“依舊建舊”地建起了耀州窯陶瓷傳統工序流程的設施,並逐一對各項設施進行復原實驗,作了田野采訪四種形式同步進行的如實記錄;連同他親自作的幾十位老藝人口述采訪及實物資料征集,形成了耀州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珍貴創造。殊不知在這個項目和這項殊榮未到的七年前,中國沒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名詞時候的”非遺”叫作“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於2004年由文化部 社文圖司民文處和中國藝術研究院等部門搜集整理,在全國各類民族文化遺產36個初步項目之上,最終確定了18個“國家試點”項目,並於2004年10月15號在北京簽署了三方項目研究合同,《耀州窯傳統工藝》是全國陶瓷行業的唯一——那是孟樹峰獨立研究了將近五年、沒有經過市、省政府主管部門審核蓋章的情況下,直接由國家行業協會和中國藝術研究院推薦申報成功的。當時為此項目研究的重點資料,由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王文章先生主編、國家中心原副主任王海霞老師執行、眾多項目主持人和工作人員共同合作的、號稱“中國非遺第一部口述史”的——《世代陶人》於2008年 正式出版發行。



 

圖六.孟樹鋒正在向徒弟們傳授技藝



孟樹峰情定耀州青瓷,跟隨恩師學習研究,弘揚著恩師的道德品質,接續著恩師的科學思想的同時,他還創造了“  紅底玉縷耀瓷技術”(圖四)和“茶葉沫釉技術”,成為中國傳統陶瓷首位兩個國家發明專利。他的這些驕人成績的獲得,如果您看了他奔走多年於李國楨先生的家鄉——河南郟縣安良鎮建立的李國楨先生紀念館、修繕曹溝李先生的故居、將平頂山學院的陶瓷專業開設成李國楨陶瓷學院(圖五)、再版了李先生的巨著——《中國名瓷工藝基礎》、用《中國陶瓷》雜誌集刊了李先生一輩子陶瓷科學研究的論文、召開了三屆每兩年一次的李國楨陶瓷學術思想研究會……其情結恩師有多深、多長,弘揚恩師科學精神的路有多遠、擔子有多重。再看看光這兩個年頭他完成了國家文物局指示、浙江大學和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等單位聯合的《陜西富平銀溝遺址陶瓷科學考古研究》任務,設計創作的數十種陶瓷文創產品及《五蘊皆空》、《瓷道合一》、《大學》、《中國吉祥》等作品;在景德鎮陶瓷大學、浙江大學、雲南大學、陜西科技大學、貴州民族大學、吉林藝術學院、河北美術學院、西安美術學院及江蘇、上海、安徽、河南、福建、广东、四川、山西、浙江等省作國家藝術基金項目的非遺授課與指導,並給全國各地五十多位入門徒弟做的單項傳藝(圖六);帶領中國陶藝大師和專家教授們在臺灣、聯合國、希臘(圖七)、土耳其、法國、沙特、阿聯酋等地區和國家作的陶瓷文化展示研討與推介……大約能明白他的忠實擔當和持之以恒,所以收獲才這麽地豐碩。孟樹峰說陶瓷就是他的生命,而他在用生命作瓷。只要能動,就一直做下去,直至不能動……



 

圖七.希臘總統帕普利亞斯在總統府接見孟樹鋒帶領的中國陶瓷專家一行 



六月十日,一年一度的國家文化遺產日快要到了,對於民族文化的優秀寶藏,又到了一個集中弘揚宣傳、承續發展的時候。世界和國家的事情很多,哪一方面不一定都能顧及得到;能設立這個文化遺產日,足已說明國家和全民的重視了。但對於每一種行業、手藝而言,則需要從自身一刻一點、持之以恒的做下去,即孔聖人所說的“一以貫之”吧?是能否這樣?怕也是對一個專業工作者道德品質、手藝技巧、創造水平的衡量——從我們對孟樹峰事陶的六十年生涯以及研究專著和論文、設計與創作的作品、對恩師先輩及同行們的尊重學習等言行來看,他應該是一位做到了“一以貫之”的人。




耀州瓷烧制技艺非遗传承父子



因为烧瓷两次视网膜脱落 接受4次眼部手术。


“是视网膜脱落,要立刻做手术。”医生看完孟树锋的眼睛说。    

2013年8月底,身处云南的陕西人孟树锋,烧瓷过程中突然感觉眼睛不适,之后被医生确诊为视网膜脱落。


烧瓷大师大多有眼疾。在中国传统的烧瓷技艺里有一项绝活:肉眼靠近窑火,通过火苗的颜色判断窑内温度,来把握烧瓷进度。然而,这种绝活是伤眼利器,孟树锋的视网膜脱落过2次,为了治疗一共接受了4次手术。仅2014年,他做了3场手术,在医院里住院8个月。“当时眼睛不能看时间,我就天天背道德经,背到27章就该滴第一次药了,背到54章滴第二次药。”孟树锋说。



 

孟树锋在介绍耀州青瓷



只是眼睛受伤,烧瓷这件同时考验脑力和体力的事业,第三次为孟树锋的健康拉响警钟。2021年,孟树锋因为烧瓷过度劳累,突发心脏病,再次被推进手术室。“在专业领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我是在交学费。”孟树锋调侃到。孟树锋1954年出生于陕西省铜川市,是首批获得认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儿时的熏陶至今,耀州瓷已和他相伴了60年。


孟树锋的得意作品之一,是手工刀刻的瓷器作品《金刚般若菠萝蜜经》,约半米高的瓷器上,密密麻麻刻着全篇6000字的金刚经,器身上用手工刀刻上釉,瓶顶镶嵌着一块钻石型的琉璃,它是另一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孙即杰的作品。孟树锋的多件作品中,都增添了社会学、哲学等相关内容,他说,他在用瓷器作品表达自己的态度。



 

孟鸣在介绍当代青瓷



师从当代瓷器恢复大师李国桢,让陕西民间瓷重获新生


“耀州瓷其实不只有青瓷,还有黑瓷白瓷等。”孟树锋之子孟鸣介绍到。


西安高新区快节奏的写字楼里,隐藏着一个“世外桃源”,它是孟树锋和孟鸣为耀州瓷建立的工作室,里面陈列着上万件耀州瓷作品。陈列器物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父子二人的代表作,以及历代耀州瓷的代表作品,串联起了陕西陶瓷五千年耀州瓷一千四百年的发展史。


耀州瓷曾经历过断代。孟鸣介绍,耀州瓷的历史从唐朝开始书写,制作技艺在五代时期达到最高峰,而后在北宋时期达到鼎盛,但是,官窑烧制的耀州青瓷,在金元战乱后断代,被保留下的,只有部分民间瓷。直到上世纪70年代,耀州瓷的发展遇到转机。近代陶瓷科学研究先驱李国桢先生,开始恢复中国传统瓷器技艺,为世人再现了“六大瓷系”,失传了800年的耀州青瓷也在其中。1974年,孟树锋入行一年后,正是跟随李国桢先生,学习、辅助恢复耀州青瓷。3年后, 师徒二人让耀州青瓷重现。


“这些年,父亲不仅沿着李先生的路,努力重振耀州瓷,几十年来,他一直在做民间瓷技艺的抢救和保护,他的这些努力,为我们年轻一代传承瓷器文化打好了基础。”孟鸣说。



 

孟树锋所作陶瓷


孟树锋说,他做不了别的,一辈子就和瓷器绑定。几十年间,孟树锋单打独斗,研究恢复了陕西民间瓷,让断代的铜川蓝花瓷和铁锈花瓷重现光彩。不仅如此,他还新创了黑釉剔花瓷、白釉剔花瓷和花釉瓷等,这些努力,不仅丰富了陕西民间瓷制作工艺,也为传统瓷艺带来新生。

父子传承至第6代 以全新生命力继续传承


孟树锋2014年从陶瓷研究所退休,他手中的接力棒传到了儿子孟鸣手中。孟氏族人传承耀州瓷技艺已经有200余年,到孟鸣已经是第六代了。“孟鸣小时候看到我捡碎瓷片回家收集起来,他有样学样也捡瓷片回家,所以说,和耀州瓷的缘分是刻在血脉里的。”孟树锋说。



 

孟树锋、孟鸣在制作陶瓷


在孟鸣看来,自己之前走了弯路。“年轻的时候我看不到做耀州瓷的未来,每天被泥土包围,赚的钱不一定能养家糊口,于是,我就选择去学医了。”孟鸣回忆。直至父亲退休,孟鸣才正式回归,开始全心传承耀州瓷。孟树锋回忆起儿子的选择,他说:“我不愿孟鸣因为违背自己的意愿而受苦,但与此同时,我也在等待。我不觉得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是走弯路,家里的先辈中也有从医的人,并且可以很好得兼顾医学和烧瓷两项事业。”
 

 
在孟树锋眼里,孟鸣回归后的传承方式,更适合现在的时代发展方向,孟鸣让孟树锋看见了耀州瓷下一个百年的希望。“孟鸣不像我当年,需要考虑生计,他的想法和传承方式比我当年更加清晰,他没有受到局限,这是新一辈传承人独有的生命力和视角。”孟树锋说。孟鸣正以文化自信的角度,向世界展示耀州瓷,展示中国从三国时期传承至今的瓷器文化。  



 

孟树锋在介绍耀州青瓷



“抢救、保护之后,就是创新。如何通过不同文化门类之间的联合、通过新兴的NFT,让更多年轻人感知到耀州瓷的迷人之处,这是我努力的方向。”孟鸣说。

非遗贵在“心传”


上世纪80年代,孟鸣在耀州瓷的发源地——陈炉古镇出生。生于斯长于斯,顺着自己的成长历程,孟鸣梳理起耀州瓷近几十年的发展,他看到了耀州瓷发展的希望,也感受到了心酸。


“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80年代,陈炉镇的手工程度只有30%-40%,瓷器的年产量可以达到1500万件。但是在40年后的今天,工业化程度阶梯式发展,整个陈炉镇的耀州瓷产量却只有500万件左右。”孟鸣说。这组数据反映的,不只是耀州瓷亟待抢救的现状,更是大多数非遗面临的困境。



 

孟树锋、孟鸣在制作陶瓷


“对于这些濒临灭绝的非遗文化来说,我们不只要立即抢救,更要让稀缺的传承者明白,非遗文化的内核贵在‘心传’。”孟鸣说。


非遗传承的根基是技术,而后,要深表入里地看到非遗背后的内涵,“心传”实则是是道德、品质的传承,这是一辈辈人的生活和经历,镌刻出的文化脉络。与此同时,让孟鸣感到庆幸的,不只有国家政策对于非遗文化的重视,更有越来越年轻的传承人和爱好者,正努力通过各种新兴媒介,讲述着耀州瓷的故事,“这是时代的声音。”孟鸣说。



承一世情懷,傳六代家學


文/孟凡響

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陶瓷藝術

毫無疑問是人類文明史最光輝的一抹亮彩

不管有多少繁華的曾經、蕭條的過往

留下厚重的部分就是最美的沉澱

經過高溫爐火的淬煉

千年之後還是那麼熠熠生輝

照亮著屬於它的風韻

2020年11月17日,中國考古史上值得記錄的一天。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郭杜街道杜回村發掘了五座北宋晚期孟氏家族墓葬,是陝西省繼藍田呂氏墓葬之後的重大考古發現。五座墓主人為北宋時期一對親兄弟孟輗和孟軏的子女和家眷,于北宋宣和五年(1123)九月二十三日集體遷葬於此。其中出土的60餘件耀州青瓷保存完整、精美絕倫,器型組合明確,部分器型殊為罕見,為研究北宋耀州窯器物類型、燒造工藝以及瓷業發展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展現了宋金之交耀州窯精湛至極的燒造工藝,也將耀州窯推向了更高的藝術頂峰。




孟梓窯第五代、第六代兩代嫡傳人孟樹鋒與兒子孟鳴在耀州窯工作室(2019年拍攝)
 

公元前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孟語錄結集《論語》為政篇中記述: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北宋宣和五年(西元1123年)這兩位孟氏親兄弟孟輗和孟軏與那60多件曠世罕見的耀州窯器物。

于當今盛世之中親手成功恢復了失傳800多年耀州青瓷的中國陶瓷巨匠、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具代表性、權威性、影響力傳承人孟樹鋒

為中國耀州窯的傳承發展而上下求索,訪遍全國窯場名家,並志於此生將其發揚光大的孟梓窯第六代嫡傳者,漢唐青韻創始人孟鳴

以上的這些之間雖然跨越時空,相隔千年,卻似乎在冥冥之中存在著一定的關係······



輝煌璀璨 盡顯漢唐盛世

 一把爐火,淬煉出瑩澈玉潤的耀州瓷,彰顯著漢唐盛世輝煌璀璨的光華。1400年,耀州窯與大唐同庚。四關之內,華原長安同為京兆之地。時空的耳鬢廝磨,註定了耀州窯與盛世的不解之緣。


耀州窯始于唐,而盛于宋。宋代是中國陶瓷發展的高峰時期,陶瓷燒造技術層出不窮,品類繁多、百花爭豔,青瓷生產也達到歷史的巔峰。北宋時期,耀州瓷燒造規模達到了頂峰,形成了龐大的窯系,暢銷于古絲綢之路,成為中國陶瓷“六大窯系”中的一個重要代表。




屹立東方 驚豔世界

《耀州窯狻猊鈕蓋熏爐》

2020年11月17日陝西省西安市孟氏家族墓出土

耀州青瓷的興起,在中華文明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是中國陶瓷王冠上一顆璀璨的寶珠。在西方文學中,耀州窯通常被稱為“北方青瓷製品”,而“celadon”這個詞更是被廣泛使用,其用來形容“耀州”這樣的青釉瓷器更是恰如其分。

胎薄質堅,釉面勻靜,色澤青幽。裝飾技法以刻花為主,構圖飽滿大氣,刀法犀利靈銳,圖案層次分明。以瓷質細膩,色澤青翠晶瑩、線條明快流暢、造型端莊渾樸著稱於世,有“巧如范金、精比琢玉”之美稱,與定、汝、官、哥、鈞“五大名窯”並稱,被譽為“宋代刻花青瓷之冠”。

陝西是中華民族及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有西周、秦、漢、唐等十四個王朝在此建都。耀州窯做為中國北方窯場之冠和陝西陶瓷的名片,自古以來便高居官窯之位。從秦朝的兵馬俑、漢代的“宮”字瓦當、盛唐時期的三彩中足以見其精湛的技藝。而五代的“官”字款器物、《宋史.地理志》中記載:“耀州…崇寧戶一十萬二千六百六十七,口三十四萬七千五百三十五,貢瓷器”、宋王存的《元豐九域志》卷三記載:“耀州華原郡土貢瓷器五十事”、金代大定十年(西元1137年)立在陝西省銅川市的藥王山上《耀州呂公先生之記》、明代萬曆年間工部侍郎蘇民所撰《重修立地坡琉璃廠敕賜崇仁寺下院寶山禪林碑記》碑文以及清代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后在西安避難期間所御用耀州窯貢瓷更是確定了耀州官窯的實際存在和無可替代的作用,體現了耀州窯在中華文明史和中國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



窮盡一生 嫡傳六代青韻

孟樹鋒生於五代陶瓷世家,有物證可考,他的家族在明代便開始在自家的窯場上制陶。傳承到他這一代,家族的窯場歸於國家所有。身為陶瓷世家的後代,故鄉的精神基因和藝術基因從未割捨。望著盛世的精美青瓷無法重現,他毅然決然的走上了恢復的道路。




《耀州窯鏤空圓形香盒》

2020年11月17日陝西省西安市孟氏家族墓出土



 20世紀70年代,在李國楨等一批專家和匠人的共同努力下,失傳800多年的耀州青瓷被成功複燒。這其中,孟樹鋒的名字作為主要參與者與貢獻人赫然在列。之後,孟樹鋒在李國楨先生的強力推薦下進入江西景德鎮陶瓷大學進行系統理論學習,經四年苦讀後毅然放棄留校任教的人生機遇回到當地國營陶瓷廠工作,從技術員一步步做到廠長,在八十年代末已經帶領全廠3000多工人達到了年產1500萬件的生產規模,產品遠銷海外,享譽全球。

孟樹鋒不但受過專業系統的陶瓷理論教育,而且足跡遍佈全國所有窯場,至今依然無畏酷暑嚴寒在一線堅持工作,創作精品千餘件,獲得各類藝術榮譽及成就不計其數。他雖然履歷輝煌。但陶瓷人生的關鍵字,依然是耀州青瓷。

 

(孟樹鋒2010年作品)

紅底玉縷耀瓷刻花牡丹紋金頂大梅瓶 

國家元首禮品瓷(中國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



孟樹鋒說,陶瓷就是他的生命,而他的另一個生命,便是他唯一的兒子孟鳴。這個新中國的第一代獨生子女,是他與愛人的愛情結晶,更是孟氏家族的命根和孟梓窯第六代的嫡傳人。出生於耀州窯千年瓷都陳爐鎮的孟鳴,深得祖輩嫡傳,又得到師祖張仃、李國楨、梁任生等先生的耳提面命,以古陶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現代陶瓷工藝技術、創意設計為主,完成了多項科研項目和發明專利,發表了數篇論文,登載於國家核心期刊書籍。作品獲得多項發明專利,並多次參加國內外各大藝術品展和文博會等大型展覽活動,屢次獲獎並被國內外各大博物館、藝術館收藏。


此次陝西省西安市孟氏家族墓葬的發現,對這個孟氏的後裔,也正在為耀州窯而上下求索的年輕人引起了非常大的觸動,他即可發出了這樣的感慨:此次孟氏家族墓葬的發現,賦予了853年後親手恢復了斷代八百年的耀州窯技藝,並將畢生奉獻于此的孟梓窯第五代陶人的父親和897年後的今天依然為耀州窯傳承發展而不懈努力,並志於此生將其發揚光大的孟梓窯第七代、第八代、第九代······和所有為耀州窯傳承發展,為中國文化繁榮昌盛的仁人志士們更多的啟示、責任和信心!


(總高273毫米,腹部直徑192毫米)

耀瓷刻花三牛望歸瓶 (孟樹鋒1997年作品)

中國155名藝術家慶祝香港回歸祖國精品展



作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和中國耀州孟梓窯的第五代、第六代嫡傳人,孟樹鋒和孟鳴這對父子肩上的責任是重大的。他們既要將孟氏家族的那股青韻代代傳承下去,又要在傳統文化的道路上不斷發掘創新,迎合時代需求,順應時代呼聲,感染更多的有志之士參與其中,共同將中華民族最優秀、最正亮的文化根脈傳遞下去!



历代耀州窑瓷器撷英



     
     
     
     

唐代



     
     
     
     

五代



     
     
     
     

金代



     
     
     
     

北宋



     

     
     

元代



     
     
     
     

明代



     
     
     
     

清代


     
     
     
     

民国










 



孟樹鋒,1954年生,中國陝西省銅川人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具代表性傳承人、中国非遗保护协会陶瓷分会副会长、景德鎮陶瓷大學和陕西科技大学的硕士生導師、中國藝術研究院客座研究員、中央電視臺藝術品投資鑒定專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審委員會評委。孟樹鋒恢復完善了失傳千年的耀州青瓷和陝西民間瓷,開創了耀州窯一代新風,奠定了技藝的理論基礎與發展方向。著有《孟樹鋒耀州青瓷作品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全集——孟樹鋒》、《世代陶人》等專著刊行及數篇專題論文。


個人成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國家”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唯一具有代表性、權威性、影響力的傳承人”、 國家”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專案負責人和首席研究專家、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專案負責人和首席研究專家、國家”中國陶瓷名窯恢復與發展貢獻獎”、陕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



 



孟鸣,字霄鹤,又名孟凡响,亚圣孟子第七十四代直系后裔,中国耀州窑第六代嫡传者。一九八一年出生于陕西耀州五世陶家,毕业于清华美术学院设计艺术专业,高级工艺美术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IAC成员。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上海星锐工艺美术大师,中国耀州孟梓窑创立人,汉唐青韵创始人。现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陶瓷分会理事、中艺新锐联盟主席、华夏中国艺术馆馆长、中国耀州窑艺术馆馆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烧制技艺传承研习基地负责人、中国环境陶瓷艺术创意设计产业联盟基地负责人、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文化高等研究院北方窑系研究中心主任、陕西五代柴窑研究院院长。


统筹:张西昌

编辑:杨昀欣


石榴民艺社

西安美术学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丹若子”(ID:gh_14c6044d6557)。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