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 || 李继友:宝鸡社火马勺脸谱

匠心 || 李继友:宝鸡社火马勺脸谱


编者按:

驱摊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

——孟郊《弦歌行》


《左传》中记载:“昔夏之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可见,商周朝时期,精英阶层便重视民众通过事象来认识社会礼制,以稳固社会建构。同时,巫傩文化也在嬗变,傩仪逐步朝礼制化和世俗化的并轨制进行发展。历经千年,发展为了祭拜之礼,傩戏则发展成为了戏曲,但其观念所凝结之物——面具却始终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在民间,不仅用这种仪式来驱邪穰灾,同时,在表演系统中,社火脸谱也发展成了人们辨识忠奸善恶的符号标识。比如,在陕西地区的各类社火民俗中,表演者在脸上绘制脸谱后进行表演,这种角色扮演的表演方式在百姓看来有驱灾逐疫的功能,但客观上也起着教化民众和民众自我表达及形塑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火民俗也逐渐式微。李继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于对社火脸谱的喜爱,将社火脸谱绘制于马勺之上,造就了颇有知名度的社火马勺脸谱工艺,这种工艺是在特定时代环境中对于社火脸谱艺术的一种转向性延留。


从“面覆彩妆”到“器以载道”


面具与脸谱


1

傩面




傩面是傩仪、傩舞中表演者戴在脸上的面具,其发端于原始神灵崇拜。远古社会中,人类对抗自然的力量薄弱,认为灾难、病害及山川鸟兽背后皆由神灵主导。为了能够谋求自身生存,先民形成了一套驱邪、祭祀的仪式——傩。傩形成于远古时期,成为了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后被纳入礼的范畴,《太平御览》中记载“傩肇于殷,本为殷礼,于宫室驱除疫气”。

随着时代发展,傩仪形成了一套人际礼仪,傩戏则逐渐演变成戏剧。但在民间中仍留存着原始意味的巫傩仪式,近现代时期,在少数民族和一些农村仍有留存,傩面也变依托这种傩巫仪式留存下来。傩面在传统社会中是先民的重要精神力量,被认为具有驱邪穰灾、求吉纳祥的功能,被赋予了神性,具有宗教艺术和民间艺术的特征。傩面的造型与分类复杂多样,但总体而言可以分为三类:即人、神、兽。兽形面具最早出现,诞生于人类早期的动物崇拜。神形面具随后出现,而人形面具则是随着民俗文化和偶像崇拜在后期出现的。



   
   
   
   

▲木雕彩绘傩面具(神形、人形)



   
   
   
   

▲木雕彩绘傩面具(猪面、猴面、人面)



   
   

▲木雕彩绘傩面具(开山、雷公)



   
   
   
   

▲木雕彩绘傩面具(人面、神面)


2

吞口




吞口是民间面具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与面具不同的是吞口不能戴在脸上,因此它的开光仪式与傩面也不尽相同。但相似之处在于吞口也起源于原始巫傩文化,是图腾崇拜与与巫文化结合的产物。从现存吞口形象来看大多为兽,且面相狰狞、豹眼怒视,好似能抵挡一切邪秽灾害,其意在保佑家庭平平安安、风调雨顺。吞口一般雕刻在石柱之上立在道路两旁,或彩绘于门楣之上,也有纸上画吞口贴于门楣之上,形式不一。吞口多见于云、贵、川、湘、陇等地区,当然,在汉族生活地区也有不少留存,比如闽南剑狮。



   
   

▲贵州安顺吞口(狮形、人形)



   
   

▲四川木雕吞口(狗形)、云南富源吞口(猫形)



   
   

▲湖南吞口(虎形)、楚雄博物馆藏木雕虎吞口



   
   

▲吞口面具



   
   

▲陕西汉中吞口   现藏于汉中汉匾博物馆



   
   

▲左:云南地区吞口    右:贵州安顺地区吞口


 

▲吞口祭拜仪式


 

▲云南石林县大糯黑村的男子在祈祷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的祭祀日里戴吞口面具载歌载舞


3

社火




社火是汉族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活动,其形式各地有较大差异。社火是随着古老祭祀活动产生的,旨在祈求农作丰收、驱鬼逐疫。《礼记·祭法》中记载“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追溯社火的渊源,它与图腾崇拜、原始歌舞也有着联系。在社火表演程序中,最神圣的一步为化妆,而脸谱是社火灵在的标志和内容的陈述,因此社火脸谱成为了这一古老行为在千百年中秘而不宣的玄妙所在,老的社火队都有各自历代相传的图谱。社火脸谱以人物为主,用色讲究,化妆人员有着一套用色的口诀。脸谱的谱式很多,如对脸、破脸、碎脸等等。



 

▲宝鸡陇县马社火中的疙瘩脸造型 2010年



 

▲宝鸡地区的社火游演



 

▲宝鸡地区的社火脸子



 

宝鸡地区的社火游


宝鸡地区的社火游

▲渭南地区的社火游

▲关陇地区的社火游

▲渭南地区的社火游

宝鸡地区的社火游

▲西安地区的社火游

▲民众观看社火游演的胜景

4

脸谱




脸谱是传统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用于舞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在戏曲中某些角色脸上画各种图案,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学者推测戏曲脸谱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兴盛与唐代的歌舞戏曲。脸谱虽画于脸,但重在“谱”,即形成了自身的知识谱系,表演者、绘画者依据一定的标准要求绘制、表演,欣赏者也通过脸谱的颜色、形态分辨人物角色与性格。因此也便形成了生、旦、净、丑四个行当。“生”、“旦”面部妆容简单,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面”、“洁面”。而“净行”与“丑行”面部绘画比较复杂,特别是净,都是重施油彩的,图案复杂,因此称“花脸”。



 
 

▲社火脸谱粉本


▲社火脸谱粉本

 

▲社火脸谱粉本



   

   

   
   
   
   
   
   
   
   
   
   

▲《社火脸谱》胡百川绘    1980年陕西省陇县文化馆出品



 

▲打脸子”是具有宗教意味的过程

5

马勺




马勺是指木质的水瓢。据说此称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是因水瓢多在马棚中舀水使用;二是因为古代行军打仗时,水瓢多挂在战马身上,故有此称。圆形用来盛水,方的用来盛马料。其可能发源于夏商时期。马勺的制作俗称“掏马勺”,它用桃木、春木等作为材料,运用“刳”的手法将整浑的木料进行掏挖,做成类似瓢的形制。民间讲究马勺要用柳木做,除了“湿不涨,干不裂”的特点以外,还有“柳”同“溜”谐音的讲究,暗喻灾邪与之“躲溜”之意。西南地区讲究“柳木马勺,桃木剑。”桃柳结合,柳木做的吞口,嘴里插的剑就是桃木做的。辟邪用的马勺脸谱多用柳木和桃木制成,含有辟邪的民俗意义。马勺上的图案是人们为了使自己的牲畜免遭大自然病虫的侵害,以保证自己能够在马牛的帮助下平安生存,并过上美满的生活而刻画的神灵符咒。



 

▲秦岭山区百姓使用的柳木撮撮



 

▲如今用来绘制脸谱的桐木马勺



 

如今用来绘制脸谱的桐木马勺


6

马勺脸谱




马勺脸谱的主要包括:马勺脸谱、梭子脸谱、铲子脸谱、木锨脸谱、护斗脸谱、锅板脸谱、以及斗脸谱、棒槌脸谱、风箱脸谱,另外还有碾子、棺材、推车、亭子脸谱等。马勺脸谱是一个概括性的称谓,包含了其它相关的木质生活用器。为了强调其木头的材质,李继友特意将其写为“社火马杓脸谱”,并注册了“马杓李”的商标。代表性人物李继友首先在马杓上进行脸谱绘制,很快则拓展到木梭、戽斗、木斗等农用器具上,他的创新思维在宝鸡社火马勺脸谱界具有示范性的带动作用。

目前宝鸡市区域内的社火脸谱工艺的主要形式可分为以下几类:

 
(1)社火马杓脸谱
马勺脸谱是一个概括性的称谓,包含了其它相关的木质生活用器。为了强调其木头的材质,李继友特意将其写为“社火马杓脸谱”,并注册了“马杓李”的商标。代表性人物李继友首先在马杓上进行脸谱绘制,很快则拓展到木梭、戽斗、木斗等农用器具上,他的创新思维在宝鸡社火马勺脸谱界具有示范性的带动作用。

 
(2)社火纸壳脸谱:
纸壳脸谱是通过将纸层层裱糊,制成近似人面形状的面具外壳,然后在其上绘制社火脸谱。

 
(3)社火陶雕脸谱
陶雕脸谱工艺也是罗宝平的创造,在工艺品的开发过程中,他想创作一些小规格,适合于收藏的社火脸谱工艺品,因为木质器物的社火脸谱工艺品没法太小,他就尝试采用泥巴烧制的方式进行。其基本方法是先制作好模子,再用模子倒出泥胚,然后做细部加工,之后入窑烧制而成。

 
(4)疙瘩社火脸谱
疙瘩社火脸谱工艺即是在社火民俗疙瘩脸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国家级社火文化示范区的陕西省陇县流传着疙瘩脸的化妆技艺,其具体做法是将鸡卵四分之一的蛋壳去掉,抽出蛋清,然后用纸封住截面,用胶黏着在演员面部,再施以彩绘,其形夸张奇诞、威武异常,多用于神灵脸谱的绘制装扮。

 
(5)其他类别的社火脸谱工艺品
如今,宝鸡社火脸谱工艺品的形式极为多样,除了主体马勺脸谱以外,还有梭子、木斗、戽斗、棺材、棒槌、木桶、撮撮(簸箕)、锅盖、木锨、陶瓶等多种样式。不仅在绘制载体上呈现为多元化的方式,在表现内容上也不断产生分化。

 


 

▲李继友社火马勺脸谱作品——祝融、龙、白象



 

李继友社火马勺脸谱作品——蚩尤、王彦章



 

李继友社火马勺脸谱作品——蚩尤、张飞



 

李继友社火马勺脸谱作品——判官、判官、判官



 

李继友社火马勺脸谱作品——仓颉、虎怪、龟将、鹿豹


▲陶雕社火脸谱  罗宝平 制作  21世纪初




     
     
     

▲有头帽的纸壳社火脸谱工艺 20世纪80年代 (右一)

▲疙瘩社火脸谱工艺 李继友制作 21世纪初(中间)

▲彩色罩金瓢画  刘宝成 绘制  2013年(左一)

▲绘制在木斗上的社火脸谱工艺  佚名  绘制  21世纪初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继友


我与社火马勺


文/李继友


十多年以前的一个春节,我在乡下采风时,因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年过八旬的民间社火老艺人告诉我一件趣事。他说在早年时候(具体时间已无可查考),陕西关中农村曾流行过悬挂绘有蚩尤脸谱木马勺的习俗,借此镇宅辟邪,驱疫祛瘟,纳福求祥。然而,现在此物却难觅其踪了。

对这种风俗现象,凡年迈的人仍有较深刻的印象。我推想之,蚩尤脸谱曾在古老的秦腔戏《开国图》中出现过,但此类较古老的秦腔戏目早已失传多年,询问有关秦腔艺人后知道,蚩尤脸谱已无人可绘了。然而现在还在表演的陕西马社火中,蚩尤脸谱却比比皆是,民间社火艺人们留下了多种多样的谱式。众所周知,社火是民间传统戏剧艺术的姊妹艺术形式,同时可推知,那绘在木马勺的蚩尤脸谱,当为社火蚩尤脸谱。对此事我极感兴趣。此次调研归来后,我便拜托友人从山区弄来几个木马勺,凭自己所想,调朱弄墨画上社火蚩尤脸谱。挂在我那斗室的墙上,左右审视,越看越觉得有兴味。一九八五年二月,适逢《宝鸡市民间艺术展览》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我作为业余美术工作者应邀参加此展览,我所绘制的一件蚩尤木马勺被陈列在展品中。真难以想象,就这么一件小玩意,竟引起了同行、专家们和观众的浓厚兴趣。中央美术学院老院长古元先生和画家黄永玉先生都对我说:“你能绘一件蚩尤马勺,你们那里的社火脸谱如此精彩,如能将他们结合起来,一定能创作出更多更新的木马勺来,希望你能坚持搞下去”。老师们的一席话使我茅塞顿开。展览结束后,我趁着春节给民间艺人拜年之际,风风火火地四处寻觅木马勺,经过努力,好不容易在一个县城的杂货摊上找到了一百多个木马勺。从此,我开始了“社火马勺”的艺术生涯。


 

▲李继友在绘制马勺脸谱



十余年来,我所绘制的“社火马勺”居然挂满了我那陋室的四壁,有的则作为礼物送给了前来参观的国际友人和美术界的朋友们。马勺形式也缘于材料之改变,有方圆大小、风格迥异的手绘品。我曾作过粗略统计,十余年来经我绘制的各种马勺总数已逾万件了,在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我曾有过失败的苦闷,但更多的则是成功的欣喜。不论从何种角度说,我探索追求民间艺术之美的心却从未凉过。


我是个业余美术工作者,从未进过艺术学校深造,一切全凭自学,而所奋斗的目标又是人们不注意的民间美术,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三生有幸,我生活在陕西这块古代文化发祥地的黄土地上,先人们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陕西曾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西周发祥于岐山,秦始皇建都于咸阳,长安曾是九朝帝京。三秦大地不仅多有儒士、大家辈出,而且民间艺人、能工巧匠也精英荟萃,递承相传。这块得天独厚的沃土,无疑给了我甘甜的乳汁、沸越的激情以及受之无尽的教益和启迪。



 

▲打脸子



陕西社火脸谱以它那独有的绚丽色彩、古朴淳厚的风格、简括奇特的艺术造型,成为陕西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作为一名古老民间艺术的忠诚崇拜者,三十年来我曾为它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青春时光。在纸上、泥上、石头上,我都画过社火脸谱,但总有一个感觉:所谓的“返朴归真”往往被旧的框框所羁绊,画来画去还是老套子。


用木马勺作绘画的“纸”,以社火脸谱为内容,进行有意识的艺术结合,就其本质来说,应是“突破”。但由于主观原因,我在画社火脸谱时,起先总是按着老艺人留下的粉本画,程式、色彩从未改变过,以致一位前来采风的美术杂志编辑,看过我的“马勺”后连声感叹,“太工艺化了”。我悟出来了,原来这就是“摹仿”之故。我必须摆脱传统羁绊,去索求新的艺术创作路子。



 

▲社火的准备阶段



我们都知道,“社火脸谱”和其它戏曲脸谱一样,不是再现人物外部形象,而是强调对人物精神本质及其内心世界的发掘。民间社火艺人们充分利用演员脸部的各个部位,并运用我国所独有的传统戏曲脸谱设色象征意义,如:红色忠勇白为奸,黑为刚直灰勇敢,黄色猛烈草莽蓝,绿是侠野粉老年,金银二色色泽亮,专画妖魔鬼神判。以此去勾划他们理想中的性格形象。民间艺人们各师其宗,在创作的过程中,总难免会留下些赘笔。如一些民间艺人们在勾画脸谱时,画些无关戏曲人物性格的条条纹纹,使大块色调鲜明度遭到破坏,一些细繁的笔触也破坏了整体构图之美。对于这些,我则采用了写意笔法,充分利用民间泥塑的谐色过渡色条,勾画马勺。眼睛暴出给人以威严之感;夸大鼻花,使用牛鼻子画法使艺术形象更为勇猛有力;纤细繁锁的眉波色条取代增强了艺术作品韵味,起到调节色调之作用。在社火艺人们画嘴的十余种方法中,我择其艺术形象夸大运用之。如:龙、虎之口注意阔,獠牙形式变化多,鸡鸟之嘴套云纹,胡须弯曲水纹波。据此创作艺术形象,得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人们看了所绘的马勺后,都说“活了”,“神了”。从此我信守着一条创作规律,只要我的艺术作品能成为接受者心灵和情感对应物就可以了。



 

▲王朝闻与李继友在一起交流马勺脸谱


▲王朝闻为李继友的社火马勺脸谱工艺题词



我亦曾经扪心自问,怎样才能使我笔下的“社火马勺”具有艺术价值。所谓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应指其以新的手法来代替旧的手法,怎样才能开创新的阶段呢?也就是说怎样能使我的“社火马勺”得到人们的喜爱和认可呢?重要的一点是我应该能用新的观念即时代的观念,指导我的艺术创作生活。


随着近代心理、生理科学的发展,提醒艺术家们要更多的从心理、生理结构、特征和物形特征中去寻找视觉美的规律,从而使形式的理性化这一抽象性形态得到充实和发展。抽象性是通过大量舍弃,排除具体物象更耐人导味、更富有含义、更完美的艺术作品。换句话说,艺术作品离开了抽象性,社会使创作平谈乏味、千篇一律、黯然失色。在些创作动机支配下,我将大小不等,形式不同的马勺组合起来,创作了诸如妙吉祥、蝎子精等等神话人物组合社火马勺。其中最为精彩的可能是那《封神演义》中的神话人物扬任组合马勺了。用两个长把木勺装在一个大马勺上,长把勺画了一双手和一对大大的眼睛,大马勺勾画扬任的脸,又装上了牦牛尾巴毛做成的胡须,将《封神演义》中的眼中长了两手,两手又长了一对洞天察地的神眼,使得杨任维妙维肖地显现在人们的面前。作品完成后,果然达到了预期的艺术抽象效果。美学家王朝闻先生到我家看到这件作品时对我说:“这是我国民间艺术社火马勺的抽象代表作”。王老对我的马勺脸谱作了评论:“在继承社火脸谱的基础之上,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艺术——马勺脸谱,可喜可贺。”王老的评述,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抽象性的艺术力量及它在艺术作品创作中的作用。不久,我又用更多的马勺创作了三重组合“扬任”社火马勺,我相信还会在将来的日子里创作出更多更新形式的社火马勺,去美化人们的生活。(本文为李继友老师1995年前后撰写)



 

▲关陇地区的社火游演



回顾十余年我所走过的“社火马勺”之路,深感变化。今天的社火马勺脸谱早已摆脱了它原始形象,如蚩尤马勺那辟邪祛瘟的原始涵义,而成为了国内外艺术家们喜爱的欣尝艺术品了。人们喜爱它,因为它植根于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并具有现代艺术再现之因素。它的将来会如何呢?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重要在于发现。”我会更加努力,继续做一个“美”的发现者,全身心地使社火马勺更具有新的艺术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末:本帖旨在为各位读者简要介绍社火马勺脸谱发展的相关信息,同时也介绍为社火马勺脸谱工艺做出杰出贡献的李继友先生。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愈加受到政府的重视,对于如何能更好的保护好非遗、如何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帖多幅图片来周路老师编著的《李继友社火马勺脸谱》一书,在此谨表感谢


     

周路  编著   安徽美术出版社 1996年






   


   

李继友,男,汉族,1936年6月生,江苏徐州人。同济大学卫生工程系给排水专业肄业,曾为群力无线电厂工人,子弟学校教师,直至1990年退休。

其社火马勺脸谱作品曾获得1989年全国首届中国民俗画大奖赛特别奖、全国首届民间工艺美术佳品及名艺人作品展优秀奖、1990年上海中国民间工艺博览创作奖、2000年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和优秀创作奖等,并出版有《中国陕西社火脸谱》《李继友社火马杓脸谱》《民间社火脸谱》《马杓神话脸谱》《传统肚兜》等多部民间工艺研究专著。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2005年,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为“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2006年,被国家发改委评定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08年,获“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社火脸谱绘制技艺代表性传人”称号。


统筹:张西昌

编辑:杨昀欣

石榴民艺社

西安美术学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丹若子”(ID:gh_14c6044d6557)。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