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F锋建筑节是一项关注“未建成”设计作品梦想实现和重生的国际赛事,面向全球建筑师、设计师征集那些处于“未建成”阶段、或还无法付诸实施的设计作品,为它们提供一个积极转化为“建成”的时机。
IAF锋建筑节新设立“年度新锐建筑师”,以表彰本年度具有先锋观点表达与创新建筑实践的优秀青年建筑师。为深入了解他们的建筑设计实践经历及理念,我们对其进行了专访,本期是: EDGE一界设计创始合伙人/主持规划设计师付思量先生&合伙人/主持建筑师龚怡欣先生。
付思量,EDGE一界设计创始合伙人和首席设计师,他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后以全额奖学金留学美国并获哈佛大学设计学硕士学位,同时也是华盛顿大学麦道国际学者。他曾先后就职于多间世界顶级设计公司,包括美国纽约KPF, 芝加哥SOM,和荷兰的OMA大都会等,师从于雷姆·库哈斯等设计大师,参与了包括意大利米兰PRADA基金会、北京CCTV总部大厦、深圳湾中国华润大厦、三亚凯悦酒店等多个重要项目的设计工作。付思量在海内外的竞赛中多次获得奖项, 因其在设计领域的贡献和成绩,曾受到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纽约市长彭博的接见。
龚怡欣博士,EDGE一界设计合伙人/主持建筑设计师,重庆大学建筑学学士/研究生/博士,曾就职于重庆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独立工作室。
EDGE一界设计是一个国际化跨专业的先锋规划设计机构,前身是付思量于2014年7月在纽约创立的EDGE STUDIO工作室,并于2016年在深圳注册国内法人机构深圳市一界设计咨询有限公司,2018年公司以深圳和重庆为基地,整合策划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及室内设计等多个专业,推动人居环境空间一体化设计,重点关注文旅度假、产业发展、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领域。近期代表项目包括中国宝武钢铁会博中心、(北美)格林纳达国家度假区、张家口崇礼冬奥区转枝莲文旅小镇、成都锦江水博物馆等。
此外,两位合伙人还参与国内外多所大学的设计教学、学术科研及各种演讲、交流、展览活动等,包括美国哈佛大学、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等。
于无声处听惊雷
——付思量&龚怡欣专访
付思量
FU SILIANG
EDGE一界设计创始合伙人/主持规划设计师
龚怡欣
GONG YIXIN
EDGE一界设计合伙人/主持建筑师
Q : 得知 EDGE 一界设计前身是付老师于 2014 年在纽约创立的 EDGE STUDIO 工作室,请问深圳公司 刚成立时,会感受到和纽约不一样的建筑环境和设计氛围吗? 遇到国内外的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设计需求 时有什么解决办法?
国内外设计工作环境的差异性也是客观存在的,最明显的还是体现在设计体系之上。国外建筑设计体系化更加完善,产业分工更细腻,专业化程度更高,大多数的设计机构也只专注于特定的项目类型。国内设计体系分工上的精细化与产业化程度则相对较弱,这也导致了国内设计师工作内容的综合性更高,复杂性也更大。在国内,很多时候由一个设计团队完成一个项目的从策划到规划再到建筑、景观、室内甚至幕墙及施工图等各板块内容。
△ 上海宝武钢铁会博中心 © 一界设计
△ 上海宝武钢铁会博中心 © 一界设计
Q : 两位认为自身的设计可以概括为哪几个阶段? 什么是贯穿其中的设计信念? 经过这些年的独立实践, 您的信念发生了哪些变化?
与大多数设计师一样,我们也经历了一个设计价值观不断探索的阶段。早期的设计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而今更认同“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是一个从追求建筑的宏大叙事,到认可建筑朴素审美观的过程。这些年,太多大城市中宏伟新奇的公共建筑,沦为了城市中巨大的城市摆件。建筑师很多时候标新立异的个人作品,对于一个普普通通的城市居民来说,也许只是一个奇装异服的小丑。
△ 重庆美术半岛美术公园 © 一界设计
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逐渐转换了我们的设计信念,我们坚信“设计是用形体与空间语言,提供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最优解,而不仅仅只是雕刻城市摆件的艺术家。”这也成为了我们贯穿始终的设计信念。当然,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的建筑,我们依然强调我们的作品在提供解决问题解的同时,也要有自身特定的符号意义与文化价值。
△ 重庆涪陵长涪汇 © 一界设计
Q : 一界设计的理念是“非刚需设计”,请问如何理解,这对应的是哪几个设计类型呢? 能否以项目为 例子展开说明。
解释非刚需的设计,首先要阐述一下什么是刚需的设计。我们认为,那些仅满足人类最基本生存需要与物质生产需要的设计即为刚需的设计。比如刚需住宅、普通厂房车间等,这类建筑更多的只是满足建筑的最基本属性:坚固、实用、经济。
当下,城市物质生活已得到满足,都市对于建筑的理解有了更多的需求与呼唤,比如:场所活力、空间诗学、社区营造、空间生产、文脉传承等使命。这些都是我们对于建筑非刚需的思考。
△ 成都城厢咏归川精品酒店
© 一界设计
刚需的设计理念,并不只针对特定的几个建筑类型,而是我们会始终如一的贯彻到所有类型的空间设计中的理念。
在涪陵长涪汇滨江堤坝的更新改造项目中,堤坝作为城市中巨型的市政防洪工程,同时也是阻断城市与江岸联系,阻断了公共生活与水岸活力的联系。因此,我们在设计中通过增加部分朝江开口的公共广场;局部增加二层商业,以此增加坝顶空间的商业活力与公共活力;增加朝向江面的公共演绎的舞台等方式。在最大化的串联长江与涪陵城市空间的同时,也积极的增加了滨江空间的公共活力与可玩性,目标是打造一个涪陵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滨江会客厅。我们认为,这些空间营造的尝试,都是刚需功能以外的非刚需的思考。
△ (北美)格林纳达国家旅游度假区 © 一界设计
Q : 公司涉猎的项目类型广泛,涉及大、中、小不同体量,文旅产城、城市更新等多个类别,请问应对 不同性质的项目,有哪些不同的思考方式?
比如,住宅设计的本质是设计一种消费产品,我们会在住宅设计中也会更多的考虑住宅全生命周期,以此来应对市场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比如,城市更新的核心是处理新老的交融与交互的关系,我们会在一些旧厂房改造设计中,保留老厂区的典型时代符号,以此锚固场所记忆,让新的建筑空间与旧时代形成对话;
比如,公共建筑的重点是公共空间的叙事性,我们会在城市公共建筑中更多的考虑场所精神与空间活力以及公共心理学等因素来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空间;
比如,文旅度假项目的核心是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会在文旅度假类项目中更多的考虑建筑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探索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山水哲学观。
△ 张家口转枝莲康养小镇(北京冬奥会赛后发展项目) © 一界设计
△ 湖北十堰汉水九歌文旅小镇 © 一界设计
△ 洛阳栾川文旅小镇 © 一界设计
Q : 建筑的先锋性很大一部分都诞生于在创作中产生的浪漫和感情,但建筑的落地又是取决于理性,请 问两位认为在这两方面中公司是如何平衡的?您觉得“浪漫与现实”的对撞中,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思想?
我们一直认为,建筑设计不同于室内设计与工艺设计,建筑所需的投资金额会更大,建成后使用的人群会更多,留存于世的时间会更长。所以,我们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会尽量避免太多个人情感的表达,以及太多个人艺术观念的倾注。我们认为建筑设计应该是一个理性的过程,建筑设计的核心使命是给出问题的最优的解决方案,同时使公众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最大化。
当然,建造设计也不是绝对的理性,我们在设计的部分公共空间之中,或者是一些小体量的公共建筑或者文化建筑中,我们会更像一个艺术家,在其中也会更多的注入个人的浪漫与个人感情。设计过程中,理性与感性本身也辩证存在的,建筑的整体是理性的科学的,建筑的场景是浪漫的诗意的。
△ 重庆团结湖大数据产业园 © 一界设计
Q : 两位认为几年前一界设计创办时的初衷有改变过吗? 对于公司的未来发展有怎样的规划和憧憬呢?
创业这几年,实践的项目类型也随着市场与时代发生了许多变化。从最早的大型综合体建筑,到后来的文旅度假项目,再到产业类项目,以及当下正在大量实践的旧城更新项目。看得出来,市场的关注也慢慢从宏大建筑叙事到了市民的真实生活场景中,从刚需的功能性建筑到了文化与休闲消费性空间。
我们实践的项目类型一直在顺应市场变化,但设计的初衷及坚持的设计价值观始终如一,我们始终希望用设计解决时代问题,创造设计以外的价值。
△ 付先生、龚先生在项目现场
© 一界设计
这些年的实践,也发现设计其实也只是一个建筑很长的生命周期中很短的一部分。对于未来的规划,我们希望能更完整的参与到一个建筑的更长生长周期之中。这包括在设计之前,参与到一个地块的定位、策划与可研;也包括在设计之后,参与到一个建筑的建造、二次设计、运营与管理。当然,有条件也希望能跳出乙方的身份,以一个真正投资方的角色参与的一个项目之中。
Q : 气候、材料和建造环境的不同,设计的过程也会变得复杂,两位如何应对这种变化?
正是因为气候、材料、建造环境的复杂性,以及文化、风格、流派的多样性,造就了建筑设计是定制化程度最高的设计门类之一,也是最难工业化标准化生产建造的产品。
建筑设计需要多种专业学科的知识储备,正因如此需要一个设计师矜矜业业的终身学习,终身实践,终身试错来完善对建筑设计的理解。10年对于一个建筑师来说都只算入门,所以我们都还有很长的探索之路需要坚持,我们对于设计的态度也始终是谦卑而虚心的。
因此,我们面对每一个新的项目,都会把它当作一个学习与研究的新课题,我们从不单单仅凭固定的范式或者套路,去应对建筑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 一界设计项目参展及获奖活动瞬间 © 一界设计
当然,长期的实践中,我们也会总结一些差异性中的统一性。比如在日照强烈的地方,我们会营造更多的灰空间,使用更多横向线条形成建筑遮阳;在炎热潮湿的地方,我们会更多的增加建筑的架空空间跟悬挑感;在寒冷的地方会最大化的增加建筑的体形系数,减少开窗面,增加建筑的敦实感;在地形高差大的地方会最大化的将建筑底部体量化整为零,最大化的顺应地形;在城市拥挤混杂的环境中,我们会最大化的简化建筑的体形复杂度,用最存粹的体量去解决复杂的问题等等。
△ 一界设计重庆办公室 © 一界设计
△ 一界设计团队 © 一界设计
(*图文内容版权归受访者所有,侵权必究)
END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广州设计周”(ID:GZ_DesignWeek)。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