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民艺与非遗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评议会

回顾 |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民艺与非遗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评议会


岁入孟冬,丹柿挂晶。逢秋收冬藏之时,西安美术学院2021级民艺与非遗专业研究生正着手准备毕业论文开题汇报。经过一年多的课堂学习与田野调研,三位同学对自己的研究对象逐步明晰。这一次的开题汇报不仅是对过去学习的检验,也是对未来两年学术研究的阶段规划。与导师评委的交流互动,是一个逐步提升意识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高自我的过程。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

2021级民艺与非遗专业硕士

毕业论文开题评议会


Thesis Proposal Presentation of Folk Art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epartment of Art History, Xi'an Academy of Fine Arts



     

汇报人


陈姝捷

2021级艺术学理论硕士



杜明洋

2021级艺术学理论硕士



杨昀欣

2021级艺术学理论硕士




     

导师及评委


张西昌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  副教授



张   乐

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  教授



李红军

陕西省文化馆研究员



曾智泉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  副教授



杨小兰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  副教授



庄会秀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  副教授



时间:2022.11.15  / 下午14:30至18:00
地点:美术史论系2214教室




开题汇报


       

- 2021级艺术学理论硕士   陈姝捷 -


西安美术学院21级硕士,参与校级学科建设项目《三秦百工》和《中国民间工艺集成·陕西卷》编撰工作。



论文题目



女性身体与生命观念

——基于沙苑地区花苫鼓民俗的探查



   
   



   
   



 



 




研究概述



花苫鼓是陕西关中东部地区传统乐舞的一种,是民间美术、民间舞蹈与民间音乐等结合的一种综合性艺术。1982年,文化部将九龙村的花苦鼓作为研究资料录像收藏,并于2007年获批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因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影响,传统村落和社群的紧密结合逐渐被解体,大型民俗艺术活动逐渐萧条,而花苫鼓在沙苑民间活动中逐渐受到关注。

花苫鼓作为民间地域特色的表演艺术,目前文字记载资料较少。然而,该民俗在陕西省大荔县羌白沙苑和洛河以南的沿河一带生生不息地流传至今,是沙苑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花苫鼓集合了刺绣、舞蹈、鼓乐等多种艺术元素,表演者以女性为主,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即使现今大荔县文化馆工作人员积极保护宣传这项民间表演艺术,但由于刺绣等传统工艺大多是中老妇女制作,几乎没有学习刺绣的年轻人,或许花苫鼓的服饰文化未来也会面临衰退和消亡。作为民间乐舞的一种,花苫鼓民俗具有独特文化研究价值,因此,本课题即以花苫鼓作为研究对象,以女性身体研究为切入点,试图探讨女性、身体、艺术、生命观念之间的关系。



 



在传统社会的文化活动中,身体是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系统,在语言学研究中,身体被视为语言学的非语言系统,同时,身体也是生命、性别、情欲、道德等文化符号的关键性载体。身体动作语言在民间舞蹈艺术中表现得非常充分。女性因生理因素,尤其是妊娠和养育孩子的切身感知,会对生命有更多的理解。在花苫鼓民俗中可以看到,女性用布满生命符号的刺绣装点身体,以达到祈福祈子目的,她们通过充满力量的乐器演奏和舞蹈表现对旺盛生命的歌颂与欢庆。同时,不同年龄层的女性和幼童参与社火仪式活动,传递出民间原始生生不息的生命观念。


本论文将通过花苫鼓表演的主体身体,分析花苫鼓的艺术活动的功能性,以及其与沙苑地区村落社群之间的关系,着力研究和记录花苫鼓的内在文化结构,以期对于该民俗的保护具有一定的现实作用。



 




初拟大纲



绪论
第一节、选题动机与意义
第二节、选题的概念与范畴
一、花苫鼓与民间崇祀仪式
二、花苫鼓的流传范围
第三节、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民俗学与身体学
二、女性身体学

第一章:花苫鼓的寻溯
第一节:花苫鼓的形式
一、花苫鼓的物质装饰
二、花苫鼓的舞蹈语言
花苫鼓的节奏与响器
第二节:花苫鼓的民俗场域
一、社火民俗表演
二、婚礼迎亲表演
第三节:花苫鼓的流布及演化
一、沙苑地区花苫鼓流传范围
二、与花苫鼓相关的民俗表演
第四节:花苫鼓与女性角色
一、由女性花苫鼓表演的特殊性
二、民俗活动中女性的参与与角色


第二章:乡土语境与女性身体
第一节:女性身体的所处位置
一、作为花苫鼓主体的中青年女性
身份认同功能
村际交流功能
自我实现功能
二、老年女性的诉说:无用的身体
训诫与教化
祈福与祈子
孤独与精神慰藉
第二节:日常生活中农民的身体
一、男性的身体活动
二、女性的身体活动
第三节:仪式活动中农民身体
一、男性的身体活动
二、女性的身体活动
第四节:花苫鼓性别转换的缘由
一、花苫鼓的观赏主体
二、花苫鼓的女性气质

第三章:女性身体与生命观念
第一节:宗教信仰与女性身体
一、巫舞与母系氏族遗存
二、女性的信仰偏向
第二节:身体与符号体现的生命观念
一、生育与生殖
二、祈子与护佑
三、祈福与平安
第二节:生命延续的身体载体
一、女性身体的生育与生产
二、女性的抚育与宗族延续


结论






       

- 2021级艺术学理论硕士   杜明洋 -


西安美术学院21级硕士,研究方向为民艺与非遗,导师张西昌副教授。跟随导师参与校级学科建设项目《三秦百工》及《中国民间工艺集成-陕西卷》的编纂工作。



论文题目



革古易俗

——20世纪30至70年代陕西地区新年画样态



   
   



   
   



   
   



 




研究概述



年画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是民众生活的有机构成部类,是贴近于百姓生活的艺术形式。新年画与传统年画不同,在中国现代文化的语境中,它曾与政治紧密相连,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继承和延续,它直接开启了新中国美术政治化进程及“艺术为政治服务”的路线,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以一套完整的意识形态解决方案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改造及其成果。现在关于传统年画的研究很多,但是对于新年画的研究却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审美观念、政治形象、社会生活等均有了很大的更新,新年画运动恰恰兴起于此时。《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指出:“1949年新年画宣传的重点理应集中在新中国的创立、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将革命进行到底、工业生产、农业恢复以及共同纲领等事宜上来。年画需要有意识地描绘民众快乐的斗争生活、以及其积极和谐的形象。”基于本宗旨的“新年画运动”由此逐步开启,艺术家开始介入新年画的创作。其出发点跟延安阶段的旧年画改造是一样的,均以服务政治为宗旨,不过它们的社会语境却是不一样的,延安文艺的侧重点在于爱国抗敌精神,而新年画运动的侧重点是塑造和宣传民主主义国家的思想。但到了六十年代,正值《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周年,集体创作达到高潮,“秦文美”团体的艺术家们聚集起来创作了大量的红色美术作品,抹去了多元的艺术观念与画家的个性,新年画在这样的创作环境下变得“宣传画化”,在时代的推演下,新年画从官方文化与民间美术的结合体变成宣传斗争的工具。



 


选择20世纪的新年画研究,是因为这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期,中国社会具有非常大的变革,并且在这一时期,年画出现了近千年以来从未有过的变化,无论是年画的形式、题材、印制手法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此时期年画的嬗变过程是中国年画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不仅标志着新年画的诞生,也意味着新年画开始干预时代生活。本文试图从图像学、社会学 、传播学来厘清30-70年代陕西地区新年画三类样态,分析主流文化建设与民间文化的关联。


 




初拟大纲



绪论

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1.1研究缘起

1.2研究意义

2. 概念说明

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3.1研究方法

3.2论文结构

第一章 承接与变异:新年画运动

第一节 革命文艺的大众化

1. 延安美术工作者的下乡运动

2. 关于新年画运动的文化方针政策

(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2)《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

第二节 新年画的图像符号叙事

1. 旧形式、新内容

2. 新风格的探索

第三节 主流话语权的建构

1. 文化领导权对于图像的改造

2.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塑造

(1)新年画中典型人物图像特点分析

(2)新年画与农民画的关联

3. 集体主义精神的激发

4. 民众社会属性的收束

第二章 斗争与改革:“秦文美”时期的新年画创作

第一节 “秦文美”的时代背景

1. 国内时代背景

2. 国外时代背景

第二节 主题美术的组织创作

1. 文艺从属于政治

2. 规训与群众需求

第三节 审美的一元化

1. “红、光、亮”“高、大、全”

2. “三突出”原则、“主题先行”原则

第四节 新年画的“宣传画化”

1. 类型化的人物形象

2. 坚定的阶级意识与革命现实主义

3. 民俗功能的缺失

4. 集中的政治宣教


第三章 新年画艺术与时代语境

第一节 年画的现代转型

第二节 新年画创作的代表性个案

  1. 邹宗绪

  2. 刘志谋

第四章 新年画的浮沉:从民间艺术到政治视觉

 第一节 现实社会对于民间文化的套嵌

1. 新旧年画的对弈

(1)木刻年画的转型

(2)新旧年画的区别

(3)新旧年画发行对比

(4)旧年画的生存状态

2. 年画的现代转变

(1)艺术家对传统年画的介入

(2)新年画图像的集体性创作

(3)人民当家作主的视觉表达

第二节 “秦文美”现象分析

1. 特点

(1)政治意图

(2)图像隐喻

(3)特定受众

2. “视觉政治修辞”活动

3. 官方理论与民间形式的结合

4. 主流意识形态下的民俗改造

第三节 反思:新年画的式微

结语






       

- 2021级艺术学理论硕士   杨昀欣 -


研究方向为民艺与非遗,跟随导师参与校级学科建设项目《三秦百工》及《中国民间工艺集成-陕西卷》编纂工作。2021-2022学年度,获得学业奖学金。



论文题目



明清时期秦晋地区琉璃文化中的礼俗交互

——以蒲城县文庙六龙壁为例



 



   
   
   



 



   
   




研究概述



蒲城文庙六龙壁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红旗街1号,矗立于文庙前。其修建于万历四十四年,比大同九龙壁晚二百多年,比故宫九龙壁早一百多年。六龙壁曾与蒲成文庙通过坊门相连接,后来因多种因素坊门被拆除,遂独立于文庙前。六龙壁虽有五百余年历史,但对于它的研究探索少有人问津。



 



六龙壁与其他文庙影壁、寺庙影壁、皇家影壁等多有不同之处。首先,蒲城县文庙六龙壁南北壁身都有装饰,且为壁身满饰。这与渭南地区的文庙影壁大有不同。其次,文庙龙壁上龙的数量多为奇数,而六龙壁为偶数。且六龙壁中的龙身的龙鳞片颇有讲究,玉米粒纹与鳞纹成双成对,共有三组。玉米粒纹与鳞纹同时出现于影壁之上,仅此一例。再次,文庙影壁多通过坊门与棂星门相连,而六龙壁的坊门在民国25年被拆除,遂由文庙南墙正中的位置变为门前照壁。且蒲城文庙影壁是为数不多配有石牌坊的影壁,且牌坊上写有“文章祖,帝王师”。其中“章”字中的竖贯通日,其字有明显寓意。最后,一般来说,石牌坊中不设石屏门,而六龙壁左右的石牌坊中竖有石屏门,石屏门上雕刻有鹤、莲花、龙等吉祥图案。其意何为?此外,六龙壁上琉璃的产地、万历四十四年的营造匠人团体都未记载于文献,应当对其管窥蠡测、追索求源。



 



除了对六龙壁本体的探究之外,还有与其诸多社会问题给予探索。首先,樊东谟作为六龙壁的主持修建人,他与地方官员、赞助人团体、匠人团体、民众的协调调度是如何进行的?石牌坊上的“文章祖,帝王师”代表了樊东谟乃至士绅团体怎样的价值追求?其次,督学李橒、知县徐吉、李应策、樊东谟在修葺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为何在万历四十六年修缮并扩建文庙?此件事情的后续影响如何?最后,六龙壁与其他琉璃影壁有何不同?有何独特价值?当地琉璃影壁的营建传闻有何意义?都值得探究。

基于以上六龙壁的诸多谜题和重要文化价值,应当对其进行深入探索研究。



初拟大纲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

第二节 概念与范畴

一、调研空间

二、文庙及其相关寺庙

第三节 学术史回顾

一、关于琉璃的研究

二、关于影壁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资料

二、研究方法及创新

1.文化交流

2.礼俗互动

三、研究意义

第一章 六龙壁概况

第一节 蒲城文庙与琉璃龙壁

一、蒲城文庙的历史与布局

二、蒲城文庙建筑与琉璃构件

三、东府经济、文化与琉璃兴起

第二节:六龙壁的图像与传说

一、龙壁图像与内涵

二、龙壁营建的传说

第二章:六龙壁部件刍议

第一节:樊东谟与六龙壁

一、樊东谟与石牌坊

二、士绅修养与文庙庙学

第二节:六龙壁的模件化

一、作为庙宇模件的六龙壁

二、六龙壁中的部件生产

第三节:龙壁图像的探讨

一、玉米粒纹与鳞纹

二、整体装饰与壁心装饰

三、吉祥文化与龙壁图像

第三章:六龙壁琉璃来源探微

第一节:六龙壁琉璃的来源

一、晋中与晋南:山西琉璃主产区

二、耀州与朝邑:陕西琉璃主产区

第二节:交流中的秦晋琉璃

一、工匠流转与技艺传播

二、交通重镇与琉璃运输

三、明清寺庙修缮与营建

第三节:六龙壁与地方记忆

一、琉璃产地的地方传闻

二、消失的工匠团体

三、断烧的“秦王府琉璃厂”

第四章:六龙壁与礼俗文化建构

第一节:六龙壁营建与“礼”的建构

一、以俗建礼:技术与物质的归属

二、以礼藏器:等级与观念的体现

三、官方话语权与“礼”的建构

第二节:六龙壁营建中“俗”的自洽

一、习俗在野:琉璃生产的习俗

二、俗与礼合:寺庙与会馆的统合

三、地方自治与“俗”的建构

第三节:区域社会中的龙壁营建

一、文化意义上的“皇权下县”

二、士绅文化与琉璃建筑营建

三、“民之主”与地方文化建设


第五章:六龙壁与物质文化统合

第一节 工匠、技艺、习俗的流转传播

一、地缘与文化交流

二、工匠与技艺传承

第二节 皇权、士绅、民众的礼俗交互

一、士绅与民众的社群自治

二、庙学与政治的文化认同

三、大历史与小历史的统合

第三节 宗教、政治、身份的物质凝结

一、儒家与文庙龙壁

二、王权与王府龙壁

三、宗教与庙宇龙壁


结语






- 导师    张西昌 -


       


张西昌,宝鸡扶风人。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艺术管理教研室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后、中国民协《民艺》杂志执行编辑、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艺专委会副主任、中国民协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工艺集成•陕西卷》主编、中国民族学会东北亚文化研究会理事、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审定委员会传统技艺编写组委员、陕西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陕西民间文艺家协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三秦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青年学术委员。






开题现场



 



 



 



 



 



 



 





统筹:张西昌

编辑:杨昀欣


石榴民艺社

西安美术学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丹若子”(ID:gh_14c6044d6557)。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