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科普帖——亭台楼阁

古建筑科普帖——亭台楼阁

古往今来,一代一代的人,都在这片大地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有的自给自足,相夫教子,农家生活就足够填满一辈子;   
有的入朝为官,宦海沉浮,他们的行谈都与因国事悲喜;
 
有的遁入空门,有的传习圣贤,有的走访山河......
 


 
然而正是这些生民百态各有差别,才有了不同的社会需求与分工。
 



       



       



       


建筑亦然,因为所需不同,建筑也有着各自功能上的差别。
 


虽然历朝历代的建筑都有延续性,但每一代人都有日常生活,也都对不同功能的建筑有着需求。
 



       



       



       


建筑,本就与历史相承,百年前的一段故事在这里上演,而我们如今在故地追思往事,这就是这个古国给予我们最好的馈赠。
 



   
而在中国,建筑样式却有着最为朴素的分类,所谓三生万物,不妨让我们从最初的几种形态讲起。

 


 


亭台楼阁
   


     


     
中国古建筑千变万化的形式中,始终找得到几种基本形态的影子。虽不能用“一以贯之”来总结,但东方建筑的确有其营造规律。

 


我们立于一座古建筑前,不论其大小面积,我们都可以第一时间判断出这个建筑该分为什么类形,这就是东方基因中携带的密码:
 


 


-殿堂-
 


 
殿和堂两个词在汉代以前是可以通用的,后有了等级区别。
 


“殿”原意是建筑后部向上高起的部分,“堂”原意是建筑前部对外敞开的部分。
 


之后殿的名称逐渐被宫室、庙宇等建筑群的主要建筑所专用
 


 

 
故宫太和殿
 


 
屋顶样式多为庑殿顶和歇山顶,空间和构件尺度较大。殿必须有正脊和正吻,即所谓的“无吻不为殿”。
 


 

恭王府银安殿
 


如故宫太和殿,恭王府银安殿和北海大慈真如宝殿。虽大殿功能各有不同,但都是建筑群中的中心建筑。
 


 

 
北海大慈真如宝殿

 


 
堂是指衙署、宅院、宗祠和园林中的主要建筑,但宫室和庙宇中的次要建筑也可称堂。
 



 
绍兴吕府大堂

 



 
慈县县衙亲民堂

 


 
堂的规模较小,构造做法和装饰相对简单,还会出现地方特色,如慈县亲民堂。
 



-楼阁-
 


两层及以上的多层建筑。
 


“楼”早期原意是重屋,“阁”原意是带有平座层(是指暗层,用于登高眺望)和腰檐的建筑,现已不区分。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
 


楼阁在古代有多种用途,聊城光岳楼为鼓楼、汉中望江楼为高台上的风景游览建筑。
 



     

     


楼阁分布在城市中,也多如四川阆中华光楼、沈阳故宫凤凰楼等,在古城皇宫建筑群中作为地标存在。
 



     

     



 
-塔-
 


 
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高耸型点式建筑。
 




 

按材料分为木塔、砖塔、石塔、金属塔、陶塔等;按外观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等。
 


 


 
山西应县木塔

 


 
楼阁式塔有湖州飞英塔、苏州云岩寺塔等,通俗理解为将塔按照阁楼样式进行修建,即上出平座与屋檐。
 



     

虎丘云岩寺塔


     

湖州飞英塔



 
密檐塔有登封嵩岳寺塔、西安荐福寺塔(小雁塔)、大理崇圣寺千寻塔等,字面意思理解为“密集的屋檐”。密檐式塔为中国佛塔主要类型之一,多为砖石结构。
 


 

 
登封嵩岳寺塔

 


 
单层塔,即外观层数为一,不向上叠加。此类塔多为古塔,是较早的古塔样式,有山西五台山祖师塔等。
 


 

 
佛光寺祖师塔

 


 
喇嘛塔塔身涂白色,俗称“白塔”,覆钵式,是藏传佛教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与印度窣堵坡相近。北京北海白塔、北京妙应寺白塔等等均为代表。
 


 

 
北海白塔

 


 

 
北京妙应寺白塔

 


 
金刚宝座塔,佛教密宗的佛塔建筑形式,代表密宗金刚部的神坛。北京正觉寺金刚宝座塔即为典型代表。
 


 

 
正觉寺金刚宝座塔

 


 


 
-台、坛-
 


 
用土筑成的方形的高而平的建筑物,如章华台和铜雀台。
 


规模较大、较高者称为坛,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动的台型建筑。
 



 
北京地坛

 


 
如北京城内外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祈谷坛、社稷坛等。
 



 
北京天坛圜丘
 



 
先农坛观耕台

 


 


 
-亭-
 


 
四周开敞的点式建筑,供人休息和观景,如苏州沧浪亭,济南趵突泉观澜亭等。
 



 
苏州沧浪亭

 


 

趵突泉观澜亭

 



 
还有专门用途的亭,如明长陵碑亭和先农坛神厨井亭等。
 


 

 
北京十三陵长陵神功圣德碑亭
 


 


 
-廊-
 


 
屋檐下、屋内或独立有顶的通道,具有遮阳、防雨、休息等功能。
 


 

 
香山静宜园见心斋长廊

 


 
廊的细部常有几何纹样的栏杆、坐凳、鹅颈椅(美人靠或吴王靠);隔墙上常饰什锦花窗、漏窗、月洞门等各种装饰性构件。
 



 

苏州沧浪亭长廊

 


 


 
-榭-
 


 
战国时高台上的木结构建筑称为“榭”,现今多指隐于花间的花榭,临水而建的水榭,具有游览和休憩等功能。
 


 

 
苏州狮子林水榭
 


 
北京中海太液秋风水榭

 



-舫-
 


 
仿照船的造型,在园林水面上建造的大型建筑物称为“舫”,舫大多三面临水,一面与陆地相连。
 




 
北京颐和园石舫

 


 

 
苏州拙政园画舫

 


 


 
-门-
 


 
作为入口标志的建筑物,按使用用途分为屋宇门(如寺庙中的山门、四合院的门屋)、台门(如北京故宫午门)。
 



 
北京故宫午门

 


 

 
慈城冯岳彩绘台门

 


 


 
-阙-
 


 
阙是一种导引性的标志建筑,秦汉时期流行,现有遗存也多为高古石构,多设在城市、宫殿、祠庙、宅第、墓道等前方。
 


 

 
四川绵阳汉平阳府君阙
 


 


 
-照壁-
 


 
照壁又称影壁或照墙,是古代寺庙、宫殿、衙署和大型宅院前的一种建筑,即门外正对大门以作屏障的墙壁,装饰性极强,如故宫九龙壁,大同代王府九龙壁等。
 



 
故宫九龙壁

 


 

大同代王府九龙壁
 



 


 
-牌坊-
 


 
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及忠孝节义所立的门洞式建筑,多位于乡镇或城市主要街道,既有装饰作用,又具备一定地标性。
 


 

 
曲阜孔林前,万古长春坊

 


 

 
清东陵主神道石坊

 


 


 
-桥-
 


 
供行人、车马等跨越水体(河流、湖泊)和山谷使用的构筑物,也多用于园林,建筑间连接,如颐和园十七孔桥连接湖心岛,杭州拱宸桥跨京杭运河。
 


 

 
北京颐和园十七孔桥

 


 

 
杭州拱宸桥

 


 


 
-经幢-
 


 
幢是梵名“驮缚若”的译名,原是一种丝帛制成的伞盖状物 ,安于佛前用来纪念功德和镇邪。初唐开始用石刻模拟丝帛的幢并在上面雕刻经文,称为“经幢”。
 



       

       


这几种基本建筑类型在生活中非常常见,我们在初见时就能判断它的种类,且并不会认为它有多深奥,即使对建筑不了解的人,也可以说出不同分类的区别。
 


 
那么由上述这些单体排列组合,又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变化呢?
 


 
-参考文献-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
 
《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
 
《中国民居建筑》陆元鼎
 
《不同地域特色传统村镇住宅图集》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古建筑构造技术》王晓华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建筑设计之家”(ID:jianzhu78)。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