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装点生活——精细化设计为城市注入新活力

公园装点生活——精细化设计为城市注入新活力

后疫情时代,城市公园不仅仅是一块绿地,更是承载市民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城市更新中的活力场。


前言

公园的升级改造是城市更新的范畴之一,无论是大型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亦或是口袋公园,都在城市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这些公园作为城市的主要公共开放空间,其建设早已不仅仅是休闲传统的延续,更是城市文化的体现,它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风格和精神气质,也反映着一个城市市民的心态、追求和品位。


当下社会中的城市公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公园与城市界限明显,与城市环境割裂;功能未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且配套设施不完善;未能因地制宜,文化流失,缺少“场所精神”......针对一系列问题,城市中的口袋公园、社区公园、城市公园开始进行更新改造,希望在维持现有建设格局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精细化设计景观升级建筑物功能置换等方式,优化园区功能、提升生态环境、激发社区活力,提高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城市公园改造

城市公园是指向公众开放,是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需要,提供休息、游览、锻炼、社交,以及举办各种集体文化活动的场所,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震减灾等综合功能的绿化用地。它既是群众游览休憩的场所,也是文化传播的空间;既是向群众进行精神文明教育、科学知识普及的园地,也是政府促进社会和谐、培育城市文化的重要资源。对城市公园的改造,应从景观空间功能设施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着手进行。河南周口市的芙蓉湖公园便是一个很好的代表案例。


(1)生态环境织补

河南省周口市的芙蓉湖公园,地处东新区优先发展区域 ,毗邻周口东站及新行政中心,是城市发展轴上的重要节点,周边为各大居民区,面临城市提档的需求,承载着东新区未来的城市客厅的重要功能。


设计面对场地内文化、生态、社会问题的复杂交织,率先确定了“绿色基底”的调性。利用“生态”所具备的柔性、流动性和渗透性,对城市斑块进行生态填补,让公园成为城市结构中的“粘合剂”。同时构建多样生活场景,吸引周边社区居民融入,实现公园“无界”的理念。未来的芙蓉湖公园,不仅仅是一个的城市公园绿地,更是社区和城市之间的强力纽带。

(2)功能设施提升

该公园的改造构建了多样生活场景吸引了周边社区居民融入,实现了公园“无界”的理念。设计希望能将自然拼接进城市乃至社区,营造一个有温度有生活有情感的公共社交场所。

芙蓉公园六大主题空间


孩子是公园的活力和生机之源,设计借助树屋主题,意图打造集标示性、主题性、趣味性于一体全龄成长空间。场地以水之蓝为基调,采用现代、简洁、流畅的线条,营造别开生面的活力、趣味的儿童成长乐园。大面积的蓝色,成为这个空间的焦点,让人联想大海、天空,犹如沉浸在无尽静谧的海水中,舒服、放松。以多样亲子互动器械增强场景的生动性,自带“网红”属性,成为整个场所的记忆点。

儿童游乐场地大面积使用蓝色



儿童玩乐项目


(3)景观空间提升

水上漂艺术走廊以生态为主题,沿湖种植芦苇、香蒲,菖蒲,设计架空栈道,穿行于湿地植物区,体会公园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使孩子们在自然中学习和观察世界。


架空栈道系统也为人们感受美景提供了丰富途径。栈桥穿梭在湖泊之间,通过缓坡与园路连为一体;滨水栈道作为陆地向水面伸展的一部分,使人们得以更接近水体,亲近自然。


公园的无界,是让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渗透,人类在这里是参与者,放弃主导和控制,强调融入和体验。大自然的风、光、湖,植物、动物等,与人形成一个自然共生的生态系统。



社区公园改造

社区公园是居住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人们提供更多交流、娱乐、休息等多元功能的场所。对它的改造绝不仅仅是简单复制,应充分考虑积极和消极空间、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适当考虑补充周围现有环境缺少的服务设施,打造适合居民活动的休闲场所,成为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艺术实践。


上海曹杨百禧公园前身为真如货运铁路支线,后改为曹杨铁路农贸综合市场,关停后这个空间被重新规划建设为一个全新的、多层级、复合型步行体验式社区公园绿地。

百禧公园前身


作为曾经的铁路用地和随后20多年的农贸市场,这个特殊的线性空间属于典型的超大城市剩余空间。是城市的“边角料”空间,对其再利用是城市发展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的必然选择。这个特殊的线形空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被重新规划建设为一个全新的、多层级、复合型步行体验式社区公园绿地,并通过“3K”展廊的概念—半地下的K1艺术展廊,地面的K2休闲活动廊,和架空的K3云上廊—将艺术融入曹杨社区生活。


设计通过挖掘场地文脉建构空间场景重塑街道绿网,形成“长藤结瓜”般的南北贯穿步行廊道,进一步拓展曹杨社区的有机更新。作为上海首座艺术高线公园,曹杨百禧公园从多维度回应“15分钟社区生活圈——人民城市”的主题。

设计草图


全长800米的景观长廊划分为南北两翼,聚合10组场景以满足聚集、活动、娱乐、休闲、运动等公共服务。立体长廊从核心向南北延展,串联社区活力,形成互不干扰又交错对话的多维立体空间。

多维立体空间布局


狭窄的场地通过立体的设计手段被赋予3倍的空间延展,成为附近住宅区、学校、商业办公等不同使用人群在不同时段下休闲活动的场所。一方面,由于地铁以及周边楼距限制,半地下层的开挖限度被控制在1m;首层向上抬高1.4m,预留出部分底层空间作为社区”收纳器”,提供如艺术展览、社区活动、文创集市等临时性功能空间。另一方面,为了避免公共空间对周边小区居民楼的干扰,南北贯通的高线步道被限定在3.8m高度。

通过判断具体空间的环境特征,云桥钢构被赋予不同的颜色,以对撞的色彩展现社区朝气。经过十余种颜色配比方案打样,最终选择在云桥钢结构主体为银色的基调下,内侧喷涂橙色,温和而富有活力。为与地面之上明亮的空间相协调,1.4m标高以下的半地下空间顶板钢构以银白色为主,内侧喷涂黄白色。与地面以上的银灰色不同,这里的银白色是一种银粉比例较大的珍珠白,色感明亮。这种色彩判断基于空间体验感而非简单的统一颜色,突破了常规思维。

对撞的色彩展现社区朝气


公园北段中部区域云桥拓展出心连心舞台,成为北段最大的聚集性空间节点。心连心舞台连接了云桥两条不同标高的线路,自然形成阶梯,既可供游人驻留歇息,也可作为汇演的场域。阶梯面向东侧的曹杨开放大学广场(原大学停车场),经协商拆除场地上原有几座无证房,连通了百禧公园。秉持可持续理念,保留无证房内地面铺装, 将一部分停车场转化成公园小广场,在此举办了2021年SUSAS普陀区主展区开幕式。开放大学广场以简单环保的绿化与铺装满足了多种社区功能需求,除展览开幕式以外,文艺表演、体育锻炼、 周末市集等活动不断吸引居民驻足停留,为更多的事件发生提供可能。

公园南段北端毗邻沙田小学,称为沙田月台。月台云桥下部是艺术家JUJUWANG团队的作品《童心湾》,地面铺以木栈道,以流动变化的木饰面构架形成富有童趣的活动区,吸引不少孩童在此嬉戏玩耍。公园与沙田月台之间的围墙采用通透的钢构,使得师生在校园内也能感受到隔壁公园的绿意与活力。

“宝特瓶”是公园中的圆筒状玻璃幕墙结构构架,南北段各有一座,用以承载公园内的生态、 装置艺术。南段“宝特瓶”构架下是一组以不锈钢脚手架和五层亚克力花箱搭建而成的生态装置——“曹杨植物公寓”。这幢“五层小楼”通过把这些植物聚集起来,使其“反客为主”成为公寓的住户,让游人对这些植物,以及自己与植物的关系产生好奇与反思。在这里,植物与人自发建立起极具生命力的共生关系。

百禧公园边界的围墙是多种类型的有机组合——有水洗石饰面的实墙,有在不同程度上允许视线交流的钢构围墙,也有两者的结合。设计过程中提出了不下10种不同类型围墙与门的组合,通过与居民讨论、协商,共同设计公园与社区的边界与连接。有的社区选择实墙、不开门,另一些选择通透的钢构围墙,希望公园的绿色也能渗透到社区,由此形成了公园变化丰富的边界。

社区空间是综合动态的有机体,物质空间和非物质要素深刻而负责地交融在一起。社区更新是持久的过程,既需要“一张蓝图“式的空间愿景,同时还需要通过具体细微的物质空间操作来实现宏大的城市目标。




口袋公园改造

口袋公园,也称为袖珍公园,通常指规模很小的城市开放空间,常呈斑块状散落或隐藏在城市结构中,为当地居民提供服务。口袋公园的出现,打破了面积和公园形态的限制与此同时,城市微更新的进程上口袋公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口袋公园它以中心城区为重点,充分利用城市被废弃和闲置的边角地打造的公共空间,具有占地面积小,选址灵活、分布广等特点,口袋公园经常出现在服务于居民的街区中,因此受到许多人的欢迎。

口袋公园


广州黄埔区黄登社区旧改签约中心,被密集的老旧建筑和荔枝林包围,曾是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率很低的灰色空间。

改造前

设计旨在延续周边生态的景观基底,呈现一个为老旧社区服务的口袋花园,重新激活社区的“边角料”空间,让土地重新呼吸,为场地注入新的活力。

设计平面图


整个场地运用几何语言植入景观之中,把周边的斑驳绿意糅合又分解,演变为几何语言植入景观之中,强化空间的渗透并扩大体验延展面,用简单的逻辑关系构建一个与周边环境自然共生的多元空间。

植入景观之中的几何形状草坪


功能上把设计的焦点投向孩子,尝试为他们提供一个“自由社交”的绿色载体,释放大自然对孩子们的吸引力,将荒废用地变为有趣且亲切的社交场所。在直白的几何元素中,借用立体草坡和透光板,嵌入充满活力的社交体块,模拟出一个大自然的游戏场,让孩子们在有限空间无目的性漫游和奔跑,将荒废用地变为有趣且亲切的社交场所。


大自然的游戏场


在这里,有风、有光、有树,有山,有笑声。设计方希望能在这片复苏的绿地上见到预知之外的创造性行为发生。


结语

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大到城市公园小到口袋公园,其改造提升,主要是通过提升公园的开放度、可达性,构建新的服务场景、复合城市功能等,吸引更多人群进入,进而激发城市的活力和动能。


当下,城市公园的提升改造正如火如荼进行,这不仅仅是为了空间的美好,更是一次城市场景的构建。其更新改造,应从人的需求出发,让人们产生共鸣和归属感。通过人气的复苏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带动城市的产业经济发展。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文丨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 李如意

编辑/版 丨蓝多多

责任编辑 | 刘可乐

免责声明:

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等综合整理,版权及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分享不用于商业用途。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小镇乌托邦”(ID:gh_2a5dd2dd8240)。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