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 | 2022年失去的建筑巨匠

告别 | 2022年失去的建筑巨匠



不知不觉,2022就到了末尾。在这一年里,很多优秀的建筑巨匠永远留在了2022。你们跳出了时间,成为了建筑界永恒的星星。





▌里卡多・波菲 
Ricardo Bofill
(1939-2022)

一代建筑鬼才,网红建筑鼻祖:西班牙建筑师里卡多·波菲于2022年1月14日去世,享年82岁。


▲Ricardo Bofill Image © RBTA

里卡多·波菲是RBTA创始人,被喻为20世纪最激进的梦想家之一。他对城市和社区生活的愿景,挑战了以往对共享空间先入为主的观念。在波菲建筑实践近60年之际,gestalten出版社曾与波菲工作室合著出版《里卡多·波菲:建筑的愿景》,探讨这位建筑师革命性的城市与建筑设计方法。那些20世纪大名鼎鼎的项目,如瓦尔登7号、夏宫、红墙住宅、RBTA工作室与波菲自宅、巴黎Abraxas住区等等,均收录其中。

里卡多・波菲代表作品

红墙公寓(左)和纪念碑谷(右)© gooood


▲卡夫卡城堡 © Ricardo Bofill

Xanadú 公寓 © Ricardo Bofill

Walden 7 © Ricardo Bofill

▲穆罕默德六世理工大学 © Gregori Civera
▌Gyo Obata
(1923-2022)

HOK创始人之一、世界知名建筑师Gyo Obata先生于2022年3月8日去世,享年99岁。


Gyo Obata 1923 年 2 月 28 日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生活和工作。由于他的日本血统,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几乎被强制搬迁到集中营,但通过在当时该国唯一愿意接受日本国民的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学习建筑学,他设法避免了这种情况。他于 1946 年获得建筑和城市设计硕士学位,并于 1947 年至 1951 年在 Skidmore、Owings 和 Merrill 担任建筑师。1955 年,他与 George Hellmuth 和 George Kassabaum 一起创立了建筑公司 Hellmuth, Obata 和Kassabaum,现在合法地称为 HOK Group, Inc.

HOK 和 Gyo Obata的代表作品

2020年迪拜世博会总体规划 © HOK

哈马德国际机场客运大楼 © HOK

KAPSARC 房屋 © HOK



▌詹姆斯·波尔谢克
James Stewart Polshek
(1930-2022)

ennead创始合伙人詹姆斯·斯图尔特·波尔谢克(James Stewart Polshek)先生,于纽约时间2022年9月9日与世长辞,享年92岁。

在六十余年的职业生涯中,波尔谢克先生享誉盛名,作为国际知名建筑设计大师,曾任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理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建筑、规划和保护学院(Graduat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Planning and Preservation)前院长,并荣获美国建筑师协会终身成就奖——AIA金奖,以及波尔谢克合伙人建筑事务所(Polshek Partnership,即ennead建筑设计事务所更名前)的创始人。凭借卓越的设计理念和艺术匠心,波尔谢克先生对建筑实践产生了不可磨灭的重要影响。

波尔谢克代表作品

波尔谢克为自然历史博物馆设计的新天文馆



▌冯钟平
(1936-2022)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著名的建筑教育家、杰出的建筑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冯钟平先生,因病于2022年10月2日9时5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冯钟平参与过大量重要工程规划设计,谈及自己的设计理念,冯钟平说,“设计要从当时当地的经济、地理、人文环境的实际出发,注重整体性,以人为本,既要满足使用功能,又要富有艺术特色。每一件作品,因为‘条件’不一样,面对的困难都不一样,很难说哪个更难。”


冯钟平认为,建筑设计最重要的是“创意”,这“创意”却不是刻苦就一定能找到的,“学霸”没有天赋,照样成不了才。所以他主张挖掘并尊重孩子的天赋与特长。

▲和同学们在中南海向周恩来总理汇报设计方案
▌彭一刚
(1932-2022)

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彭一刚于2022年10月23日去世,享年90岁。

彭一刚,1932年9月3日出生于安徽合肥,建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名誉院长 。

1950年彭一刚考入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建筑系;1952年随校调整到北京铁道学院,再调整入天津大学土木建筑系;1953年从天津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获得第二届梁思成建筑奖 。


彭一刚手绘作品


▌冯.格康
Meinhard von Gerkan
(1935-2022)

德国gmp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之一曼哈德·冯·格康,于当地时间11月30日逝世,享年87岁。


曼哈德•冯•格康1935 年出生于拉脱维亚的里加。1965 年,他与福尔克温•玛格(Volkwin Marg)共同创立 gmp 建筑师事务所。曾任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教授(1974-2002 年);2007年创立建筑文化学院(aac)并任院长;受聘于汉堡高等自由艺术学院,并获任华东师范大学荣誉教授、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顾问教授、东南大学访问教授、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会员等。

他获奖众多,其中包括德国弗里茨-舒马赫建筑奖、罗马尼亚国家奖、德国建筑师协会(BDA)大奖,德国建筑师协会建筑文化奖,并被授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一等十字勋章。冯•格康在德国和中国设计了大量的公共建筑,包括柏林泰戈尔机场、柏林中央火车站、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天津西站、青岛大剧院、汉诺威世博会基督馆等。

冯·格康代表作品

泰格尔机场 ©Ralf Hirschberger

柏林中央火车站 © Jürgen Raible

天津西站 © Christian Gahl

▌郭黛姮
(1936-2022)

2022年12月2日,我国著名建筑史学家郭黛姮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郭黛姮先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当今中国建筑史领域最为杰出的学者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文物保护工程责任设计师。现任北京圆明园研究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她师从建筑史大师梁思成先生,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从事古代建筑史的学术研究工作,在《营造法式》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修复等多个不同领域,均做出了突出贡献。


▌栗德祥
(1942-2022)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著名建筑教育家、建筑学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栗德祥同志于2022年12月18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栗德祥教授在建筑学理论研究和建筑设计领域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是我国最早开展生态城市和绿色建筑领域研究的知名专家,提出了“因地制宜、被动优先、协同整合、减源增汇”的重要设计理念,并用以指导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

他主持了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发展区生态规划、清华大学超低能耗楼设计、长春市整体城市设计之生态设计专题、唐山城市生态设计专题研究等一批优秀项目,并担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建筑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委员等职,在行业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栗德祥教授是中法当代建筑交流的先行者和开创者,数十年来为推动中法两国建筑界增进相互了解与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2002年,他被法国政府授予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侯继尧
(1927-202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侯继尧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5日10点50分在西安逝世,享年95岁。
侯继尧教授一生致力于建筑教育和建筑美术事业,潜心于窑洞建筑研究,是我国生土建筑研究的先行者与开创者之一,上世纪80年代初与我国规划大师任震英先生共同筹建了中国建筑学会生土建筑分会,曾任中国建筑学会生土建筑分会副会长。1985年侯教授应邀赴美讲授中国窑洞,任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客座教授。

▌郭恩章
(1934-2022)

我国现代城市设计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我国著名城市设计学家、城市设计教育家,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恩章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6日20时55分在哈尔滨逝世,享年88岁。
郭恩章教授曾在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主持成立城市设计研究所,带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大力开展城市设计工程实践,开创了城市风貌特色规划的先河,制定了黑龙江省城市风貌特色规划标准,之后又率先倡导总体城市设计实践研究,带领团队陆续完成了唐山、邯郸、哈尔滨、沈阳、伊春等城市的总体城市设计,并将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设计研究相结合,完成了哈尔滨中央大街改造、索菲亚教堂环境整治、哈尔滨道外传统商市文化保护等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城市设计项目,为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关肇邺
(1929-2022)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关肇邺于2022年12月26日离世,享年93岁。


关肇邺教授长期致力于文化、教育建筑的设计和研究,重视建筑对人的情绪、观念、品味等的影响,提倡建筑与自然及人文环境的和谐,强调建筑设计应尊重历史、尊重环境,并体现"时代精神";提倡建筑应与其功能、性质相适合,反对盲目追求豪华与新奇。


几十年来,关肇邺在探索具有时代特征、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新建筑方面取得高水平成果,发表论文、译著等40余篇,完成高水平建筑设计80余项,其中多项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由他主持设计的清华大学教学主楼、清华大学新图书馆、北京大学新图书馆、清华大学理学院建筑群、西安欧亚学院图书馆、桂林桂湖饭店入选新中国建国60年建筑创作大奖;清华大学新图书馆、清华医学院获得国家工程设计金奖;清华大学新图书馆设计入选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集东亚卷。


其它代表性设计作品还有徐州博物馆、徐州汉画像石博物馆、河北省博物馆、台州市图书馆、中国工程院综合楼、海南大学教学建筑群等。在1989年他所参加的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国际建筑设计竞赛获得国际建协所授的特别奖,这是我国建筑师首次在国际大赛中获奖。



▌徐敦源
(1929-2022)

著名的建筑教育家、杰出建筑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资深教授徐敦源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7日上午在南京逝世,享年88岁。

徐敦源教授热爱教育事业,将毕生精力奉献给建筑教育与创作研究。他挚爱教学,长期承担本科生、研究生及留学生的建筑设计相关课程教学,学识渊博,业务精湛,教学经验丰富,深受学生爱戴;他致力于教学研究,编写教材8本,硕果累累;他潜心设计创作,一生完成了各种类型一百多项建筑工程及方案设计,其中多项荣获部省级优秀设计奖及设计竞赛一、二等奖,影响广泛。在丰富创作实践基础上,徐敦源教授著有《国外铁路旅客站》、《旅馆设计规划及经营》、《现代城镇住宅图集》等多部专著或资料集,发表论文10余篇。80年代中期起兼任南京市建筑艺术咨询委员会委员,1996年起受聘兼任江苏省政府参事。

▌李德华
(1923-2022)
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我国著名城市规划思想家和学者、城市规划教育家、建筑教育家和设计教育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名誉院长李德华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9日12时12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

 李德华先生长期从事城乡规划和建筑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是当代中国杰出的城乡规划教育家。他治学严谨,学贯中西,奖掖后进,桃李天下,为建构中国城市规划教育体系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为我国的城乡规划事业和学科发展作出了重要而独特的贡献。先后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奖。
李德华先生是我国现代城乡规划学科教育的重要奠基人。1952年在同济大学参与筹建中国第一个城市规划专业,并担任主要课程教学工作。1960年参与主持编撰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用书《城乡规划》,为我国的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后主持编撰的《城市规划原理》,建立了我国城市规划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实践应用框架,几经再版,已经成为我国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的经典教材并获国家教育部优秀教材奖。



崎新
Isozaki Arata
(1931-2022)

日本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2019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矶崎新先生因病于2022年12月29日去世,享年91岁。

矶崎新,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设计过一系列的大型建筑物,如筑波市政中心(1979~1983)、日本兵库西胁市的图形设计博物馆(1986年)、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的扩建部分(1986年)和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MOCA”,1989年)等,大都融合理性的现代主义结构、典雅的古典主义布局和装饰、又兼有东方的细腻构件和装饰特色,被认为是亚洲建筑设计师的重要代表。


2019年3月5日,日本建筑师、城市规划师与建筑学者矶崎新成为2019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矶崎新代表作品


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

北九州中央图书馆




愿,2023年,顺利平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绘图空间”(ID:huitukongjia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