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中国茶,如何念好复兴的生意经

非遗中国茶,如何念好复兴的生意经

关键词:

文化传播 | 营销推广 | 国际化

茶产业 | 茶主题 | 茶商业

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为我国有着4700多年历史的茶文化,加入了一张世界级的名片。

▼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全景网)

这更为我国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二的茶产业(2021年,产量318万吨,出口35万吨),带来可期的国际市场。

▼ 2019年全球茶叶产量及出口量Top10

当然,我国茶市场虽然庞大,但内外发展面临不少挑战。

如内需上,与热闹的咖啡市场相比,茶消费年轻人占比较低,尽管有喜茶、奈雪等茶饮补充,茶叶在其中顶多是个配角,认知度不足。
 

▼ 年青一代对茶的消费主要来自喜茶、奈雪等茶饮,而非传统意义的茶(来源:Wikipedia)

对外来说,知名度上没有像英国立顿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茶品牌;茶文化的国际传播上,不如日本茶道认知度高等等老生常谈问题。这里面既有产业发展问题,更有茶文化的传播与推广问题,后两者也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必须面对的课题。

▼ 全球传播更广的英式红茶

话又说回来,英国和日本,一个是从中国「偷」茶,一个是「学」茶,作为后来者,是如何享誉全球的? 

01

英国:文化延续,品类创新

     
     
MEASURE THE WORLD
     
     

众所周知,茶源于中国。有人说它起源于神农尝百草;有人说《诗经》里就有茶;还有人说茶的源头在秦朝,虽然学术界充满争议,但我国饮茶历史早已碾压其他国家。

而茶的出口,以公元473—476年间,土耳其商人来我国西北边境以物易茶的记录为界定,至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
 

▼ 陆羽的《茶经》总结茶的栽培、采摘、制作、鉴别、煮饮的流程和工具,推动茶文化的发展(来源:Wikipedia)

到了清代,茶成为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至道光年间,仅销往英、美、俄三国的茶叶,年出口量达到6500万斤,可以说垄断世界茶市。当时,英国上下从贵族到平民百姓,都已经爱上了喝茶。大城市街头涌现出了很多茶馆,甚至抢走了一部分酒馆和咖啡馆的生意。

▼ 英国18世纪画作里人头攒动的茶馆(来源:Wikipedia)

此时,英国茶叶100%来自中国,且与中国的贸易由原来的顺差变为了逆差。

英国为了改变逆差,减少对中国茶的依赖,想出了两个招数:一个是倾销鸦片;一个是派出商业间谍,如罗伯特·福琼化妆为清朝官员,从中国偷走了大量茶苗和炒茶技术,带到印度阿萨姆、大吉岭培育种植。
 
1888年,英国从印度进口茶叶超过中国;1901年,除自给外还销往全球,20世纪上半叶,英国取代中国,开始掌控全球茶贸易。
 

▼ 印度大吉岭地区的茶园,是英国当时重要的茶叶来源(来源:Wikipedia)

除了贸易垄断,英国通过文化传播和品牌塑造,造就了深远的国际影响力。

1. 茶文化:下午茶

       

「破落的英国绅士,一旦卖掉了最后的礼服,那钱往往还是用来饮下午茶的」

—— 萧伯纳

       

下午茶,可以说是英国茶文化的标签,也是英国茶需求的根源。它源于贝德福公爵夫人下午期间的社交活动,并在贵族和社会上迅速推广,原本茶+黄油面包等简单食品,演变为更丰富的茶+蛋糕、三明治等等。

下午茶逐渐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在各类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如《傲慢与偏见》《一位女士的画像》《花园茶会》《爱丽丝漫游仙境》等等,由此形成持续的传播力。
 

▼ 《傲慢与偏见》电影版,还原原著内的下午茶场景(来源:《傲慢与偏见》电影版)

▼ 20世纪初英国工厂里下午茶时间(来源:Wikipedia)

除了文化作品上的传播,英式下午茶之所以能在众多国家扎根,核心在于「仪式感」的社交营造。

从内饰装修到精致茶具;从摆放考究的茶点到食用顺序;从服务人员的装扮到对顾客着装的要求,共同营造出仪式感。
 
这种有仪式感在社交上具有通用性,亲友聚会、商务接待、旅游体验等等均可在此进行,用俗点的话来说「花钱不多,倍有面子」。
 

▼ 伯明翰与美术馆结合的爱德华茶室(来源:Flickr)

▼ 复杂化带来仪式感的英式茶点

英国式下午茶,如今也演化出很多品类,强化在垂直市场的影响力。如有贩卖皇家故事的福南梅森,兜售精雅生活的丽思卡尔顿,迎合年轻人社交需求的Patisserie Valerie,面向游客的下午茶双层巴士、下午茶游轮等等。

▼ 下午茶双层巴士(来源:Wikipedia)

从商业角度来看,这是英式茶文化商业价值的持续兑现。即使品牌不同、噱头不同,但终归离不开文化内涵,加上现代情境下的重新演绎,这个文化符号依然可以成为被广泛消费的对象。

2. 茶品牌:持续创新

英国茶曾销往世界,除了依赖当时在印度、斯里兰卡等地的种植,更离不开茶的工业化。

19世纪末,英国在印度的茶叶生产,已实现揉茶、切茶、焙茶、筛茶、装茶等各环节的机械化。在种植园中引入工业化的生产管理制度。此外,19世纪末陆续出版了《茶树病虫害》《茶叶栽培和制造》等书籍,用来指导茶叶种植和生产。
 
总之,经过系统化的工业体系构建,英国茶生产不但保证了品质的标准化,更将茶叶价格从11便士/磅(1872年)下降到3便士/磅(1913年),茶叶更为大众化。
 

▼ 英国制茶工业化过程示意(来源:Wikipedia)

随着,英国殖民地的独立,英国失去了世界第一茶叶出产国的地位,但留下了众多享誉全球的茶叶品牌,如立顿、川宁、邦德、Whittard、大芙等等。这些品牌,在口味、形式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我们以立顿为案例展开说明。

①. 形式创新

立顿起家于格拉斯哥的一家杂货店,在锡兰建立茶园基地转为茶商后,立顿把营销放在首位。「从茶园直接进入茶壶的好茶」是立顿最早的宣传口号,制作的宣传单发往20多国。

立顿还展开系列营销活动扩大消费群体,如针对白领的「玩味下午茶」,针对单身人士的「奶茶连连抱」,针对差评用户的「伦敦夏令营体验」等等。除了营销,立顿另一方面就是创新。
 

▼ 立顿发往各个国家的广告(来源:立顿官网)

立顿是英国茶中最早使用茶包的企业之一。

虽然这是美国的茶叶经销商托马斯·萨利文于1908年发明的,但英国在其产茶殖民地纷纷独立后才开始大规模使用。这是因袋泡茶可以用碎茶,甚至可以使用茶粉加工,对原材料品质要求降低。
 
逐渐「正统」的饮茶,被「快餐」式饮茶取代,受众群也进一步拓展(2013年,茶包占英国人饮茶总量91%)。
 

②. 口味创新

口味是立顿的另一个创新,即「混搭」喝法,也就是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在红茶内加入香料、香草、水果等调味品的混合茶。

▼ 更受现代人喜爱的混合茶(来源:Wikipedia)

这些混合茶并不是随意的搭配,而是依靠大量的研发投入。

立顿位于世界最大茶叶出口国肯尼亚的茶叶拼配室,有500位研发人员和评茶员;立顿在中国市场采用了100多种先进技术。此外,立顿会扎根当地,推出符合当地口味的产品,如立顿中国铁观音、韩国麦香茶、日本煎茶等等。
 
英国通过茶文化和茶品牌的创新,持续保持英式茶在全球的影响力。
 

02

日本:维护传统,拓展受众

     
     
MEASURE THE WORLD
     
     

唐朝时期,日本遣唐僧人最澄、空海先后将茶种、制茶之法带回本国,饮茶之风盛行,但并未上升到文化高度。

到了宋朝,士大夫将饮茶发展为集点茶、斗茶和分茶表演为一体的茶文化,日本僧人荣西、南浦绍明多次来华,把宋朝茶道传回本国,于是类似于大宋茶道的日本抹茶道应运而生。
 

▼ 《文会图》描绘了宋朝文人会集、斗茶的场景

发展至今,日本茶道成为一种传统礼仪,传播茶文化的媒介,以及日本旅游最重要的体验项目。日本茶道分为抹茶道与煎茶道两种,整个茶道流程纷繁复杂,不过这不是本文介绍的重点,我们要说的是空间载体和保护制度对日本茶道发展、传播的作用。

▼ 日本茶道流程示意

1. 多维度体验的茶文化空间

日本茶文化的传播空间主要由会馆、茶室、博物馆、小镇承担,按此顺序,茶道文化从「专业性」逐步走向大众化。多维度的空间载体,大大拓展受众群,特别是对游客来说,文化体验足够丰富。

①. 茶道会馆

茶道会馆是教授茶道的建筑总称,教学是主要功能。课程包括初级的茶道理论和技法学习,高阶的有面向茶会组织的点茶技法课程。

茶道会馆会定期举办茶会。茶会有两种,一种是带有讲座和体验性质的茶会,另一种是私人租用会馆茶室,会馆提供点茶师傅的茶会。
 

▼ 茶道会馆内举办的活动(来源:Flickr)

②. 茶室

茶室一般位于私人住宅、寺院、酒店内,是主要消费场所。强调「禅茶一味」,是这些空间氛围营造的共同特点,通俗点说就是卖环境。

如在进入茶室前由铺石和植被组成的曲径通幽小径上,会设置各类「门」,茶客每穿过一道「门」会增加内心的宁静。
 
再比如京都高桐院的两座茶室「凤来」和「松向轩」,借助寺院禅意环境,以及幽长林荫道,形成四季变换的禅茶一味环境。
 

▼ 高桐院的禅意环境,成为茶室的背书(来源:Flickr)

③. 茶博物馆

茶博物馆,有些是在古茶室基础上改建,更多则是新建的茶文化展示综合体。如富士之国茶之都博物馆,馆内除了文物展示,还有茶生产流程的展示。为了增加游览的趣味性,馆内设置了互动体验区,游客可参与体验采茶、制茶过程。

▼ 博物馆内的制茶流程展示

▼ 采茶体验

此外,博物馆复原庭园艺术大师、茶道大师小堀政一所建造的庭院茶室,游客可以在茶室中体验茶道,加深对茶道的认知。

▼ 庭院茶室提供茶道体验

④. 茶小镇

茶小镇,即围绕茶产业构建的特色小镇,最有代表性的是宇治。「世界的抹茶在日本,日本的抹茶在宇治」,宇治茶与静冈茶、狭山茶合称为日本三大茶。

当然,宇治茶产业发展的并非一帆风顺,曾经因需求量的增加,宇治茶叶品质变得参差不齐。2004年,为了保护宇治茶品牌,宇治与京都府茶产业联合管理会,联合制定了宇治茶认定标准,严格界定茶的产地和加工规范,宇治茶市场逐渐健康发展。
 

▼ 宇治茶主题商业街

宇治还大力发展「茶」主题旅游——有主打茶道的宇治茶道场、对凤庵等;也有平等院前的茶主题商业街,街上是围绕茶从喝到吃的各类茶衍生产品即使对茶提不起兴趣的人,对琳琅满目的茶主题冰淇淋、芭菲、蕨饼、威化、生巧没什么抵抗力。

在文化传播上,宇治通过「宇治茶小姐」采茶大赛、「三汲水式」点茶仪式等文化活动,吸引大众,特别是年轻人参与。
 

▼ 宇治的制茶体验活动

2. 茶道的传承

同其他传统文化的传承一样,茶道也面临挖掘人才周期长、容易出现断代的问题。日本通过制度保障和各类组织应对这些问题。

①. 保障制度

2001年,日本政府颁布《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将振兴传统文化艺术与提高综合国力相联系,大力推广茶道、花道、书道等传统文化技艺。

日本还颁布「人间国宝」政策,对传统手艺人进行评定和保护,艺人每年可从国家得到200万日元补助金,用于磨练和继承技艺,培养继承人。
 

▼ 列入日本文化遗产保护的阿波番茶的生产技术(来源:Wikipedia)

②. 行业协会

在人才培养上,以各大茶道流派开办的茶道学校为主。这里的茶道学校,并不是走个过场发文凭,而是通过「家元制度」培养挖掘人才。家元类似于掌门人带徒弟,家元制度保持了流派的规范性;由「家元」颁发各种证书,弟子们必须通过其认可才能袭用艺名。

各类行业协会除了文化推广,还兼任人才挖掘职责。如国际茶道文化协会和日本茶道会,会在国际、国内推广茶道,也设有茶道文化学术奖、茶道文化学术助成金,用来奖励对茶道研究有重大突破者。
 

▼ 日本茶道家元制度示意

此外,茶道也在积极拓展自己的文化产业链,将工艺、诗歌、绘画、花艺、建筑、园林、烹饪等纳入其中,既拓展了受众群,又扩大了行业规模。据统计,日本国内修习茶道的人口达390万,占人口总数的3%。

▼ 日本茶道扩展将园林、建筑、烹饪等纳入其中,与这些行业的发展绑定

中国作为茶叶发源国,世界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有着深厚的茶文化,无论在技艺还是文化内涵上,可挖掘和、可延伸的内容远比英、日多得多。

如同国茶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张永立所说:「茶,虽然只是一片树叶,但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劳动智慧,是一份活着的绿色文化遗产。从古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到在外交场合中频频亮相的‘茶叙国事’‘茶礼’,中国茶都蕴含着包容开放的文化气质,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依然是。」
 

来源:Wikipedia

随着「国潮」时代的开启,涌现出越来越多围绕茶与文化的创新,如突出商务场景的小罐茶,围绕年轻人的tea'stone新中式茶馆,瞄准茶生活品牌的器生茶时,稻田日记的中式下午茶,「轻煮岁月,慢煮茶」的围炉煮茶……国潮中国茶让人充满期待。

▼ 国潮风带动茶的传播与推广

本文由华高莱斯团队创作

总策划:李忠

撰文:1/6图片工作室

【版权声明】本平台及其中全部作品的著作权及其他相关合法权益归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高莱斯)所有,未经华高莱斯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摘抄、改编、翻译、注释、复制、发行、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等方式使用其中全部或部分内容,否则,将可能承担相应的行政、民事甚至刑事责任。华高莱斯将通过一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丈量城市”(ID:Measure-the-World)。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