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哥谈影|要“片尽其用”,这个习惯早养成

飞哥谈影|要“片尽其用”,这个习惯早养成

二十年来,我见过很多勤奋的摄影人,拍过上万甚至10万+的照片,可是对自己拍过什么、拍的好不好,往往心里没数。存照片的硬盘,里面上万张照片除了按照拍摄时间建了若干文件包,再没有任何分类。每个文件包里的照片,不分精彩的失误的还是雷同的,全都混在一起,创作主题人物故事背景资料个性亮点等等信息都是空白。别问,问就是时过境迁自己也回忆不起来……明明拍了很多,到用照片的时候,什么也找不着!很多好机会,就这么眼睁睁从指缝间溜走。
 

这事要怪,就怪整理照片的习惯太了!

整理照片十分要紧。照片拍摄之后不整理,就没办法和读者见面,实际上就是废品。也只有整理拍过的照片,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的提高。这些道理影友都明白,只是实在不掌握方法。很多影友照片拍完了不知道哪些该删哪些该留,担心误删好作品,想着等等再说;过上一段时间,又发现积攒的作品太多不知从何下手,想着再等等再说。就这样拖延时间越长片子越多越乱越无处下手,最后一咬牙一跺脚……放弃了!就让照片在硬盘里长眠吧!

这么放弃实在是太冤枉了,我花了好多工夫,观察总结高手是怎么整理照片的,今天来分享一下。简单说,整理图片有四个要点:

尽快整理,分类三级,标注信息,稍缓删除

整理时间:越早越好


拍摄之后,我建议大家尽快整理作品。原因有二,一是作品积累的数量很快,一般沉稳有经验的摄影师,一天创作也要拍摄几十张或者一两百张,冲动的影友一天排上五六百甚至上千都有可能。当天处理,工作量还不算大,可只要稍加拖延,就可能积攒下成千上万张照片,整理的工作量会直接把你吓退。二是照片需要加注信息,这些信息在拍摄当时记忆还很深刻,能够全面清晰的标注上。拖上一两个月记忆模糊,很多有用的信息会随之损失掉。

我的建议是:如果条件允许,当天的照片最好在当天或者下次创作之前整理。如果是连续几天的创作,也要在创作告一段落时及时整理。千万不能拖

整理标准:三个等级


创作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完成一个相对明确的专题任务,还有一种是纯粹采风式的泛拍。两者在整理时都要按照作品质量从优到劣分成“A”、“B”、“C”三个等级,但是分类的标准不太一样。

专题任务创作中,A级作品是符合专题任务要求,有较大机会和读者见面的照片。B级作品并不符合本次专题任务要求,但是表现内容和影像语言尚有可取之处,有可能用于其他场合。C级作品则是出现了重大技术失误,或者严重雷同没有独立存在价值的照片,已经被判了“死缓”。


我们先看一张典型的专题任务型的A类片。


 

这是我同事张双双拍摄的一张28届国展首展报道用照片。内容切题画面周正干净,明暗对比还有一点视觉语言,这就达到了A级片发表标准。双双是个勤快人,一年出几十次任务,都是当天就把照片选好。

专题任务的挑选以切题为上,比如下面这件弗兰克《美国人》当中的作品:

这件作品当年争议就很大,放在一些影友手里可能直接淘汰了。但是她符合“美国人”专题的要求,能表达作者对当时美国社会和美国人精神的感受,所以被作者从几万张照片中选中了。

泛拍采风创作中,A级作品是内容或者形式上有亮点的照片,在投稿使用时要优先考虑。B级作品是亮点不够突出、但内容和技术都“说得过去”的照片。虽然不会优先推介,但遇上机会也许能派上用场。C级作品还是有重大技术失误严重雷同的“死缓片”。

汤晓雯的《窗》这是壹课月赛的作品,有一定主题内涵和个人风格。咱们挑的不是金像奖不是国展金牌,日常创作能达到这个水平,在一般的投稿活动里有竞争力,就可以算A级片,试着多去参加投稿。



 

这也是壹课月赛作品,画面里是不同年代的武汉长江大桥,作者希望体现“时代发展、传承有序”的概念,主题表达的不够明确,但作品技术周正,内容有特色,一旦需要长江大桥的照片,拿出来现成能用,所以可以作为B级片保存下来



 

这张“北京银矿”的照片,虽然内容平淡,但是技术上没有太大纰漏,又有独特的历史风貌,上世纪末摄影不普及,可以算B级片保存。但是现在摄影普及,能表现历史风貌的作品太多,现在再拍这样的照片,就属于C级片了删掉了。

至于各等级的比例,没有一定之规,我只能说“一次创作拍的越多、淘汰率越高”。重庆摄影家刘嵩(荷赛获奖者哦)告诉我,他“本地一般一次拍一次10张以内成品”,高手10张A级片已经非常可观了。那些心情激动一天拍上千张的朋友,估计是开了连拍,绝大多数都是雷同片。“一梭子到底”的打法,一次拍摄留下几张B级片,就算是幸运儿。

最后提醒大家一点,无论什么创作,如果遇到了特别特殊的、垄断性的题材,哪怕是技术上有较大问题,也要好好保存。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卡帕的诺曼底作品,实话实说技术上就是失误了,常规情况下这是一张不值得保留的照片。但是当时只有他一个不拍死的敢跟着部队上去,留下了极少量的作品。所以失误成这样,也是摄影史名作。

图片标签:信息亮点


之所以建议大家及时整理,很大程度就是担心时间长了信息丢失。所有图片都做标注,确实精力上不允许。但是挑出的上等片和中等片数量已经不多,务必在第一时间标注好背景信息。

每一张图片都要编上号,标好时间、地点、拍摄的场景。A级片还要注明图片特殊的亮。打标签是个辛苦活,但是越辛苦,后续编辑推荐作品的成功率越高。



 

李尕作品。需要标注内容为:“2019年10月1日上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北京天安门广场。“致敬”方阵中的老兵关茂林,1949年开国大典时,曾在天安门西侧机动待命”并不是每张图片都需要如此详细的人物信息,但是关茂林是唯一参加阅兵的“开国大典哨兵”,他的身份是作品的特殊亮点,整理时需要特别注明。

操作电脑熟练的朋友,给作品做好标注之后,可以再做一个电子表格,把标注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特殊亮点这些内容分项目录入,表格和作品一起保管。恭喜,你现在就有一个作品检索系统啦!以后不用翻照片,查表格就可以,省事多了!

以上图为例,做表格就是这样的。

下等照片:复核再删


A级片B级片处理好了,C级片怎么办呢?C级片没有价值,而且数量巨大占地方,最后的命运是删掉。但有时候影友匆忙整理照片,也会误把有价值的照片混在其中。稳妥起见,我们可以先判一个“死缓”,冷静一段时间。定期(比如每个月)把这期间的C级片集中再快速看一遍,如果还是没有发现值得保留之处,就可以删掉了。

纯粹从理论上讲,即使经过“复核”,C级片里还是可能有可用之片。只不过概率太低,不值得再专门花精力去寻找。实在不安心的影友,可以买几个大容量硬盘专门存放C级片。但按照我的观察,很少有时间精力真的再去翻阅C级片,更像是花个硬盘钱买心安。

好了,整理图片具体方法就是这些。并非玄妙困难,只需细致勤奋。我二十年来观察的摄影人,越是高手和职业摄影师,要让自己的照片派上用场,要让自己的水平不断提升,整理的工作也就做得越好。咱们要让片子发挥作用、让自己跟高手看齐,这门功课,要做好哦




飞哥是谁:许华飞,摄影理论工作者、影像评论人、图片编辑,参与众多国内一线摄影活动,在《中国摄影》《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摄影之友》等媒体发表摄影文章多篇,2016年起连续担任中国文联《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摄影部分撰稿人。著有摄影文集《飞说不可:最通俗的摄影导航》。翻译摄影专著《30秒摄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依然大飞哥”(ID:feigetanying)。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