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Heatherwick Studio:公园商业,如何唤起自然记忆?

对话Heatherwick Studio:公园商业,如何唤起自然记忆?


                       

这是一个建筑人文媒体,创办以来打造了一系列音视频作品,受到建筑与人文爱好者的喜爱。




                             

               

                   

- Special Feature -


对话 Heatherwick Studio

公园商业,如何唤起自然记忆?

编者按:当城市被地块区隔,区域化的商业渐渐成为常态。人如同星系中的星球一般,围绕着商业综合体运转,享受商业带来的种种便利。近年来,关于公园商业的讨论声量渐响,在无法近距离接触自然的时刻,商业综合体中的自然元素成为人们难得的「绿色时间」。不论是「垂直森林」还是「峡谷大楼」,都集聚了人们亲近自然的渴望。


建筑与绿化景观的有效结合,创造出舒适的户外空间,随季节而变化,带来多样的视觉体验,同时也有助于缓解城市热岛和空气污染。Heatherwick Studio在上海的作品天安千树于商业空间中营造出公园的氛围,试图唤起有关自然的美好记忆。

*本文首发于《上海百货》杂志Issue 02《公园,城市,商业》
                             

                       

                       

                       

向左滑动,观赏《上海百货》杂志版面


 01 
 花园城市的观念回溯 


早在上世纪初,英国城市学家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爵士(Ebenezer Howard)就提出过「花园城市(Garden Cities)」规划理论,主张将人类社区包围于田地或花园的区域之中,平衡住宅、工业和农业区域比例。时至今日,「花园城市」仍旧是新城市,新城镇区域规划的憧憬之一,例如伦敦郊区的EBBSFLEFT就正围绕这一概念重新规划,在国内则表现为「公园城市」的规划思路。对现代人而言,「花园城市」不仅出于低碳环保的考虑,亦契合人们内心深处对自然的渴望

英国建筑师Thomas Heatherwick近年的许多项目都与「花园城市」的理论息息相关,致力于探究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论是新加坡的EDEN住宅,还是英国约克郡的Maggie’s癌症心理康复中心,抑或纽约哈迪逊河畔的小岛Little Island,都尝试了将植物与建筑融为一体的设计手法



                   

                   

 Maggie’s癌症心理康复中心 ©️HUFTON AND CROW


                   

                   

新加坡EDEN住宅  ©️HUFTON AND CROW


 02 
 将公园引入商业 


上海苏州河畔的天安千树(1000 TREES)项目是其中的典型,也是最具争议的一个,自施工期间就陆续遭受了诸多非议。对此,Thomas Heatherwick表示,选择以1000棵树作为建筑外形,恰恰是场地的局限性带来的灵感。


为避免将这一庞大的地块设计成巨大的混凝土盒子,又考虑到无可避免会出现大量的柱子,Thomas Heatherwick大开脑洞,逆向创意,主动利用1000根“立柱”,创造出1000棵浓绿鲜活的“大树”,试图利用丰富的植物打开建筑的边界。与此同时,“山”的形态呼之欲出,一系列开放型的露台带来充足的户外空间,集聚了丰富的自然生态,也贡献了多样的使用方式


事实上,在手机上观看天安千树的照片,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的确会引发一些“奇怪的联想”。然而,当你实际进入建筑,站在种满植物的柱子旁眺望苏州河景的时候,微风与树荫带来的自然体验却是舒适与惬意的。


当大型建筑被分解为小而亲人的尺度,新的生活方式更容易在缝隙和肌理中发生。比起购物中心,人们更愿意把它视为一个垂直的公园,每个露台都有不同的风景,也产生了不同的使用方式,户外用餐、露天瑜伽、亲子活动……大家使用露台的热情,远远大过于欣赏建筑本身,这也是一个较为有趣的观察。



                   

天安千树建筑外立面显露出1000棵树的形态 ©️Qingyan Zhu



 03 
 自然,植根于人的记忆 


天安千树地处苏州河沿岸,周边拥有极高密度的住宅区,人口数量众多。在这里,商业成为焕活陈旧片区的一种推动力,将苏州河水域、项目地块内的保护建筑阜丰福新面粉厂和M50创意园区都纳入到一个巨大的“公园”体系之中

人们漫步在苏州河岸边,春日赏樱,秋日看枫,一步之遥便是舒适的餐饮购物设施,公共景观与商业景观融为一体,并无距离感。这片公园商业的领地,未来还会有老厂房改造的美术馆、精品酒店、创意办公等功能延伸,还将成为苏州河游船码头的一个重要站点。新与旧、绿色与自然、活力与传统、艺术与商业等元素将在这里汇聚,杂糅出一个更多元,更具生命力的公园商业新模式


                     

节日布置与植物结合,营造出温馨氛围 ©️天安千树

回归到建筑与自然的关系,Heatherwick Studio高级管理团队成员Lisa Finlay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也提到了事务所的一系列近作:纽约小岛Little Island、谷歌加利福尼亚新园区Bay View、英国国家信托基金会伍尔贝丁花园的动态玻璃温室Glasshouse项目等。

正如Thomas Heatherwick所说的:“在建筑中种植植物并不是在追逐某种时髦风潮,它将长期影响城市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植根于人的记。”如何让建筑与植物的关系更和谐,更符合自然规律,会成为建筑师们未来需要反复思考与实践的议题。



                   

天安千树坐落于苏州河畔,有着天然的公园景观 ©️Qingyan Zhu



Q & A


i-Talk 对话 Heatherwick Studio


受访者:Heatherwick Studio高级管理团队成员Lisa Finlay


 
                           

Heatherwick Studio高级管理团队成员之一,负责指导业务战略、规划和流程。自2011年加入设计工作室后,参与包括英国国王十字新零售区域和公共空间的创建,以及作为负责人参与天安千树项目等。


Q:千树(1000 TREES)的创作契机是什么?


A:2010年,天安集团在参观上海世博会英国馆后就找到我们。他们希望打破常规,塑造一种“室内、室外与景观肌理水乳交融”的体验。而这就是我们对话的开始。在实地考察建筑选址后,我们就知道这里大有可为



                   

游人可以从苏州河畔直接步入天安千树 ©️Qingyan Zhu


Q:项目开始前,你们对苏州河滨空间的印象如何?实地调研又是怎样开展的?


A:在项目开始前,苏州河刚刚经过整治。过去河流两岸工厂林立,水质污染严重。而治理工程是一项创举,使苏州河重获新生。某种程度而言,千树(1000 TREES)项目也是苏州河两岸空间改造、更新的延续。


Q:面对如此大体量的建筑,你们首要考虑因素是什么?为完成这一项目,您的思路又是怎样的?


A:塑造以人为本、尺度亲人的大型建筑是一项重要课题。在这一项目中,我们以整合M50创意园、滨河步道、阜丰福新面粉厂旧址以及景观公园等不同空间为切入点。为实现这一设想,我们以景观贯穿室内外设计的始终,模糊建筑与景观的界限。我们摒弃了大型建筑惯用的裙楼和塔楼结构,转而模拟“山”的形态,将建筑分解为小而亲人的尺度,同时打造出一系列开放型露台。事实上,大量引入自然生态与户外空间一直是我们的设计考量之一



                   


Q:为商业空间注入自然生态的设计概念是如何产生的?为何选择“千树”这样一种表达?这对柱列的美学及功能设计有怎样的影响?


A:整座建筑是集地下停车场、零售、酒店、工作区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因此我们必须以简单而灵活的空间结构网来适应不同功能的需要。同时,尽管建筑内的租户及其内饰各不相同,我们仍希望用一种一以贯之的身份或理念连缀空间体验。由此,结构柱就被赋予了特殊属性。柱子表面采用起伏的波纹纹理,无论近看还是远观都独树一帜。这些拔地而起的“花盆柱”也能有效承接柱顶的绿化荷载,无须再以影响室内标高为代价建造大型绿色屋顶。清水混凝土柱与像素状的形制,共同构成了千树的标志性特征。



                   

建筑内部通过不同高度的柱子创造出不同的空间体验 ©️Qingyan Zhu


Q:如何处理自然生态与商业空间的矛盾?


A:我们一直致力于探索如何将绿色生态融入建筑空间。特别是在像上海这样人口稠密的城市中,建筑与绿化景观的有效结合能够创造出阴凉、舒适的户外空间。它们随季节而变化,带来多样的视觉体验,同时也有助于缓解城市热岛和空气污染


6. 消弭商业空间与公共空间界限的设计灵感源自何处?这又能为我们带来怎样的生活灵感?


A:这实际上还是出于希望将场地内不同空间融为一体的思考。我们相信,模糊的边界能够使空间更具吸引力、探索性,同时令空间使用更加灵活


Q:千树(1000 TREES)和纽约小岛(Little Island)的差异体现在哪里?

A:小岛(Little Island)是“漂浮”在纽约哈德逊河河面上的全新公园。桩柱密切相邻,支撑着公共平台,同时也构成公园表面。千树(1000 TREES)则是集合了零售、艺术、餐饮、酒店、工作空间和滨河公园的大型商业综合体。9x9的结构柱网从地下空间一直延伸至屋顶露台,同时它们又充当着“花盆”,承接屋顶绿植。二者以不同的手法将自然生态融入城市


Q:你们的大部分作品都极具未来感。除了独具匠心的外观,还利用了哪些元素来强化这种空间体验?


A:在千树(1000 TREES)项目中,我们为本土及国际艺术家预留了展示街头艺术作品的空间,借此整合艺术元素,并向闻名遐迩的M50创意园及莫干山路“涂鸦传统”致敬。这一设计既呼应了场地的重要文化基因,又开启了与本土艺术家的互动。例如,三位当代艺术家为千树(1000 TREES)特别设计了巨型画幅并将其陈列在电梯井之后,为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室内视觉盛宴



                   

                   

建筑外立面的艺术家作品 ©️Qingyan Zhu


Q:如何处理建筑与科技之间的关系?或者说,科技在你们的项目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A:我们的设计以人在空间和建筑中的体验为核心驱动。对我们而言,使用者对设计的感知和互动始终是第一位的,而科技更多的是一种实现目的的手段。不过,只要有机会,我们也会积极与专家合作,开发新产品、利用新技术,使项目更好地服务于使用者的需要。在新近落成的谷歌加利福尼亚新园区Bay View中,我们就与一家光伏制造商合作,以首创的“龙鳞太阳能表皮”覆盖整个屋顶



                   

谷歌加利福尼亚新园区 ©️Heatherwick Studio


10. 早在19世纪,“花园城市”的概念就已经在英国出现。这一概念对你们有怎样的影响或启发?


A:“花园城市”的初心仍旧是当下新城市、新城镇建设的憧憬之一,例如伦敦郊区的Ebbsfleft就正围绕这一概念重新规划。对我们而言,这不仅仅是出于对环境的保护,更是对尊重自然理念的回归、对提升人类健康与福祉应尽的责任


Q:以位于英国国家信托基金会伍尔贝丁花园(Woolbeding Gardens)的动态玻璃温室(Glasshouse)项目为例,你们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


A: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贯穿整个玻璃温室(Glasshouse)及其所在丝绸之路花园(Silk Route Garden)的设计。这是对“丝绸之路”植物流通历史,以及多年来英国人收集、照料来自全球各地植物的热情与风尚的致意



                   

英国国家信托基金会伍尔贝丁花园动态玻璃温室 ©️Heatherwick Studio


Q:你们对未来人类、城市、商业与自然的关系有什么展望?


A:城市需要应对后疫情时代的新挑战。工作与娱乐、家庭与办公室界限的模糊都将影响我们对未来的思考。而对环境危机的回应也依然是设计的前沿和中心问题。这意味着,将城市与环境、人文与商业对立的传统设计观念已不合时宜。我们坚信,只有以人为本的设计才能应对未来挑战,而这也始终是贯穿我们所有项目的主题



                   

                   

Lisa参与的伦敦国王十字零售区域改造项目。将原有的两座煤厂建筑改造成具有住宅、购物和餐饮的独特混合体。建筑之间的屋顶相连,在下方形成新的城市公共空间 ©️HUFTON AND CROW

END


出品方


监制:朱丽康

主编/撰文:李昕

访谈翻译:郝雅楠

排版:东开开

图片:受访者提供、来自网络
合作鸣谢:文化力研究所 《上海百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言一吾ITALK”(ID:I-TALK01)。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