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say architects事务所:让设计表达更有趣有效

对话say architects事务所:让设计表达更有趣有效

©微风建筑摄影


say architects事务所成立至今仅六年,积累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从小型公建、商业空间到自然构筑等与体验紧密相关且具有先锋性的尝试,例如广州囍堂,杭州隐蔽者旗舰店,杭州phew线下门店等,将地域特征和现代思维融洽结合的设计作品频出,让年轻设计师看到了在延续传统之外,保持设计独创性的可能,原来设计也可以这么的“直接有趣”。表达当然是say architects一直强调的动作,也写在了他们的事务所名字里,如同他们对待品牌空间及其他多元场所时所坚持的主张,则是敢于表达观点,这也反倒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力。


say architects的确是一家特立独行的宝藏事务所,屡屡带来惊喜作品之余,在意料YLIAO与创始人张岩和单嘉男的对话之后,更发现他们是将“反内卷”进行到底的人文化公司。除此之外,究竟say architects是一间怎样的事务所,以及他们对创作表达、品牌意识及潮流趋势等如何理解实践,让我们一起在对话中探寻一二。

say architects中的“say”

有没有一些延伸的意义?


张岩: say能够表达我们对于设计中叙述性的关注。

单嘉男:简单来讲,say就是能够直白的让大家感知到我们的设计

#如何看待内卷 

当下新事物变化得太快,

新的空间、品牌、生活方式不断涌现,

你们怎么理解行业当中的“内卷”?


张岩:从say architects刚成立时,国内已经出现很多新兴品牌和平台,网红店也从那时候兴起,行业的“卷”可能从那时候已经开始。当时只要出现一家火爆的店,大家就会称它是网红店,因此很多人开始研究怎样打造网红店。后来“卷”的方向发生了变化,大家认识到网红只能带来短时间的流量,转而希望发掘品牌内在的价值,开始追求更多与品牌相关联的内容,无关的爆点式的元素开始减少。


实际上一定程度的“卷”也是对品牌的筛选及养成过程。在这个品牌多样化的时代,设计不仅要理解潮流趋势,也要针对品牌痛点提供具有长期效力的解决方案,不断进行设计思考、方式、技术的更迭。谈到一些成长中的品牌,在与之探讨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帮助他们完善品牌构想,进而实现对品牌的明确表述,也逐渐推动一部分合作品牌走向成熟。


单嘉男:随着企业的品牌意识逐渐强烈,不仅是甲方,包括上下游的产业链,都开始注重品牌。这也让我们开始对自己设计事务所品牌上更加投入,可能也是“卷”的一种侧面表现。

囍堂©微风建筑摄影

隐蔽者旗舰店©汪敏杰

Phew线下商店©汪敏杰

面对行业品牌意识增长,

以及碎片化信息爆炸之类,

你们会产生一些焦虑吗?


张岩:我们的焦虑不是互联网时代信息过载带来的,基本来源于项目的推进,这对于设计师来说也是一种常态,其实更多是一种兴奋的状态去面对新的挑战。

不仅限于设计,

最近让你们感觉到成就感和快乐的事是什么?


张岩:最近我回访了近期落成的苏州项目,是一间关于生活方式的门店,虽然投入不算庞大,但相对于商场中其他已经营业的店铺,这家店的人流量却最大,当时内心还是蛮开心的。


单嘉男:实际上我们公司核心观念就是希望大家都能够快乐工作,快乐生活。就在最近,我们刚推出“加班申请”制度,通过上级批准才可以被允许加班,初衷也是希望让大家脱离内卷,避免一直反复的陷入无效的工作中。“加班”也会被算作未来年底的考核机制,加班时间短,效率高,则作为绩效考核的前提标准。在全国最卷城市之一的杭州,尤其是做创造力一类的工作,如果自己没有时间,或者感知不到生活的浓度,就没有办法激活创新力,难以把好的想法表达出来,所以我们鼓励大家有更多的非工作时间。

#流量是双刃剑


其实网红也是大众对于快乐浓度的一种聚焦,

你们怎么看自己的作品变成网红?


张岩:这个问题其实我们被问了很多次,实际上项目成为网红是偶然的因素。在公司初创时期,我们不太清楚什么是网红,更不能说已经掌握了流量密码,后来我们也逐渐明确不以网红作为设计的切入点


通过总结发现,大家对于网红的喜爱一般是因为它是新事物。只要有自己的态度,店铺就算设计的很简单,也可能也会变成一家网红店。


对于设计师和品牌来讲,流量是一把双刃剑,可以让你短时间获得更多关注度,另外新鲜感也很容易被过度的快速消费掉。

Petit·Yanran法甜空间©汪敏杰

#感知潮流文化

say architects做了很多潮流的店,

你们对潮流文化、生活方式有怎样的见解?


张岩:公司团队普遍偏年轻化,大家对于“潮流”理解的差异化其实越来越明显,但大家对于自我个性的表达会有很强的包容性。另外,我们希望团队的每个人都是有趣的,“有趣”写进我们公司的DNA里,我们也会包容支持每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比如喜欢看展的同事,会提供给他/她更多的机会。设计方式上,在项目初期阶段,我们并不是找参考图,更多的是挖掘品牌发生过的故事,表达过的内容,具体到相关的一些媒体文字,然后再提炼出更外化的表达。


单嘉男:潮流文化,说到底要有趣,就像张岩说的,我们公司希望每个人都能保持有趣,通过制度调整,帮助支持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索有趣。在设计作品上我们肯定是也是在去传达这种想法,做设计的过程中也会不断的向团队互相询问,这个方案做完了,你觉得有趣吗?或者来到这里的人会觉得有趣吗? 


设计师与品牌主理人很多都是在做与创意相关的工作,潮流品牌可能会把创意转变成一个商品,设计师则是把它转化成一个落地的项目,或者说一个外观的知识产权。其中区别比较大的是,品牌方做潮流的方式可能更多会更偏感性一点,更多的是对于自我的一个意识的表达,而设计可能更多的加入理性层面,这里的理性又是跟自我认知、品位、情感经历并驾齐驱。我们会偏向于在既定的道路上发展潮流,另外像是捕捉发散性的无意识状态。


潮流就像是一些闪光点一样,可能不是一种体系化结构化的思考方式。

Steps美妆书局©汪敏杰

你们非常重视有趣这一块,什么?


张岩:只要可以称之为是一个好的设计,就一定不是无聊的,一定是有趣的,无论是哪方面,我觉得目前我们不是一间很学术的设计公司,生活也是一样,人本身就是有很多种色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


单嘉男:现在我们在网上刷到的很多新项目,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外化的表达非常相似,所以我们就希望做些差异化的设计。

#深度关联

聊聊设计。

当拿到一个新的设计项目,

思考过程是怎么样的?

张岩:设定好团队之后,会开始团队内的头脑风暴。针对不同地方空间,一般来讲我们会在深入研究品牌特性,其次,就是关联城市或地方特点,提出初步概念,例如之前落地在杭州的项目,我们就会和杭州城市风貌或者文化发生一些联系,将抽象或者具象的元素进行转化,形成变化丰富的场景。再针对概念,进行设计上的深化,再往后在整个设计全阶段,更多的是一些细节上的处理。并且我们非常鼓励团队每一个人的发声。

从一些比较尺度不是那么大的项目中,

你们怎么去探讨一些大的问题?

单嘉男:讲到尺度,不管大项目或事小项目,人一般都是感知对象,所以我们很多项目会从切身的和大众的感受去做考虑。从人群基数上来讲,尺度必然会发生变化,比如,小到几十平米的项目服务特定的人群,大的到城市规划服务的可能是几十万的人群。


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现在大家逐渐把宠物作为生活上的伴侣,我们一部分的项目也集中在与宠物友好相关的领域上,感知的尺度因此就发生了变化。


张岩:谈到宠物友好方面,我们之前在每一个项目里面都会植入宠物相关的设计,但是根据宠物主人的反馈来说,他们只需要一些非常简单的设施,因此我们未来也会在宠物友好方面进行1.0至2.0的设计迭代。

古良文化办公总部G-Loop©杨俊宁

现代更大尺度空间的解决方案?


张岩:大尺度项目不仅仅聚焦在具体的问题上,比如说像我们在萧山刚刚有一个2万方的厂区改造(福邸仓库改造),从设计上解决的问题可能更多偏向交通流线相关、功能分区相关。不仅需要解决基础结构化问题,通常甲方遇到的问题也引发我们思考的新方向。

福邸仓库改造©RAWVISION studio

单嘉男:比如说吴山花鸟城(吴山花鸟城概念方案)的改造项目,其实业主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吸引更多年轻的人。


为了实现这个诉求,于是我们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梳理人群画像描摹,业态功能布局,大小产权,公共区域链接,人流共享空间等问题,一步步推进的过程又会遇到一些其他的情况需要应对。

吴山花鸟城改造概念

#say的语言 

如果说设计师

是解决问题的一个角色之外,

你们在艺术等方面有哪些思考?

张岩:就像刚才你介绍到意料YLIAO是一家面向大众的设计平台,我们的设计同样如此,尽管我们也会有偏艺术领域、哲学方面的精神性思考,但总的来说,我们还是希望自身传达出的语言是可以被大众读懂,避免一些矫饰性的高深语言


卧虎藏龙中有一句台词,大概就是当你把手握起来的时候,什么都没有握住,但是一旦把手打开,全世界都在你的手上。这是一个简单的哲学思维方式。


联想到我们在萧山有个大概20多平方的钢琴教室(LPiano)项目,当时就把这个思维方式用在我们的方案里,当把门关上的时候,教室就只是一个内部空间,当把门打开的时候,就拥有了整个城市。其实这只是一种思维方式,我觉得没有必要去赋予艺术的或者哲学价值,那样反而显得缺乏诚意。

 LPiano城市音乐厅©Eiichi kano

单嘉男:上半年到舟山团建的时候,我们在中国最东边的海岛悬崖上做了一个镜面的艺术装置(SKYFALL),被po到网上之后,引发了一些争议。


我们在做艺术装置的表达的时候,其实也只是对一些社会现象、日常延展,和自我表达,并且在落地的过程中,大家都能够体会到开心,这就是当时简单的一些想法。当我们把装置搭建起来的时候,在场的人互动性很强,非常多的人在对我们的装置拍照,表现出开心新奇的情绪,所以在我们看来它的存在就很值得,不必非得去表达学术或者高深的东西。

SKYFALL©DONG建筑影像

#以当下为参考系

say architects成立至今,

逐渐的拥有一些话语权,

会给设计上带来更多自由度吗?

张岩:会有一点。但设计师这个群体很矛盾,想要自由 ,但又不能完全没有限制,否则设计会无从下手。一些作品在网络上的关注度高了之后,甲方对于我们的接纳程度会更高一些。


单嘉男:从成立到现在,我自认为我们其实是没有怎么变,从跟业主的沟通方式,或者说是与业主的关系,很多业主成了我们的朋友,我们更多的在项目开始或者在生活上也是有很频繁的很平等的沟通,更多是我们在探讨一个话题,而并非一直主观的输出自己的想法。

跟你们有关的业态品牌,

近些年发生哪些变化?


张岩:我们现在有合作一个全国算是它的一个顶流的服装生活品牌,公司创始人说到做生意的本质其实是没有变,永远都是三个方面:客户、产品和场景。当然实体行业与互联网产业不太一样。


所以我觉得从商业本质上讲的话没有变,本质上都是围绕这个空间,只不过就是大家所有人都在摸索,随着时代的变化,两三年以前的一些店铺,可能会觉得好像过了十年的感觉,因为互联网虚拟时间速度比真实要快太多了。

接下来事务所想要探索的新方向是什么?

张岩:接受dezeen的采访,当时也说我们一直都蛮想往乡建领域探索,我们也一直在尝试。

单嘉男:希望多参与一些公共性的项目。

疫情刚结束,设计之外有哪些计划?


张岩:今年会鼓励大家能够多出去走一走,包括公司的团建可能也会频繁一些。

say architects团队合影

谈谈say architects 2023的期望


单嘉男:设计上更具叙述性及故事性,公司文化更有趣和健康,帮我们的品牌方实现商业上良性的循环。


张岩:健康首先是疫情之后大家更关注的,却不单单指身心,也指员工和公司的良性发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年建筑”(ID:i80arch)。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