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效设计师需要什么样的理解沟通能力?【半周谈】088 动效新手须知-2

动效设计师需要什么样的理解沟通能力?【半周谈】088 动效新手须知-2




 

咱们已经很多次强调沟通的重要性,其中本号的“槽值满盈”系列已经围绕这一话题写了两篇,可以分别点这里和这里回顾。
 



 

强调沟通能力,是因为动效设计师在整个项目流程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所做的事,都极度依赖“信息流通”,而且最好是及时、顺畅、准确的流通。
 



 

简单的说,就是动效这个工作需要知道别人在做什么,需要告诉别人你在做什么。
 



 

知道别人做什么,因为别人做的事情影响你的事情,反之亦然。如果你不清楚交互的逻辑,视觉的思路,只是拿到设计稿就开始闭门造车,所输出的结果,大概率会出现很大的偏差,在出现这种偏差的情况下,再去一遍遍修改,这种事情,本可以通过前置沟通来避免。

 



 

你做的事情最终需要进版,需要调试,需要能够跟版本里的其他东西一起运行起来,不出差错的运行起来。这就需要你能够有效评估所做设计、所做设计的落地方案是否有足够的可行性。这种可行性就包括实现成本、时间风险以及这些对整个项目推进的影响。所以势必需要让别人知道你在做什么,以此为基础,才能打磨出一个合适的可落地方案出来。

 



 

我们可以看看理想情况下,拥有我们所设想的理解和沟通能力的动效设计师,在参与的项目流程中,应体现出什么效果:
 



 

首先是及时。什么是及时。就是当下环节发生的信息变化,要像神经系统一样,被迅速传递给合作环节。
 



 

为什么在项目流程中需要及时?动效的工作承上启下。这个过程里会发生很多变化。比如你发现所设计的效果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那是不是应该及时求助;又如,在前置讨论环节并未涉及到的一些细节设计,影响到其他整体效果的设计时,是不是应该知会相关人员继续讨论;另外的一些效果与性能之间的平衡、很多利用简单方法去实现复杂效果的取巧手段,都不可或缺的需要其他环节人员的支持和帮助。
 



 

设想,你遇到这些问题时没有及时同步问题、设想等这些信息的变动给其他人,是不是在客观上给自己制造了屏障,这些屏障最终围绕着你构成一个壳,你被困在壳里闭门造车。最终产出的车无法与别人的路轨吻合,跑起来各种问题,是不是影响你的工作成果呢?
 



 

所以遇到任何问题一定得及时同步给其他人,这是项目得以高效运转的基本要求。
 



 

要做到“及时”,对动效设计师的要求是什么?本文认为,这和开车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你需要保持一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状态,不要只是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自扫门前雪,而不考虑客观现实里的前后因素和动态变化。
 



 

要对所做的事情有预判,这就是前置讨论,和相关环节的同事讨论好既定方案。就像你需要观察路上的每辆车,预判它们的行进方向、速度等,来适当调整本车的速度和方向。
 



 

超出预判的事,比如设计展开执行之后,一些此前未经考虑的细节,或者因为前置环节的修改而产生的新变化,要及时采取措施。就像前车突然不打灯变道,你就要能够及时刹车鸣笛。
 



 

其次是顺畅。顾名思义,就是信息流在你这里不会卡壳或者变质。这一点的前提是准确理解流转到你这里的信息。并且需要以同样准确的形式传达出去。

 



 

这里的信息包括语言沟通的部分,但大部分体现在产出物上。你的设计需要准确表达出策划、交互以及视觉已经打磨了一定程度后想要进一步传达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他们可以想象但无法准确产出的。产出物表达的准确性是基于前置环节产出物和语言沟通的综合。
 



 

除了准确理解和准确表达以外,做到顺畅,还需设计师在心态上有所准备,排除掉心理的和情绪的影响去推进事务。
 



 

我们看到过很多像开玩笑一样的表情包、视频等形式传达的一些“梗”。很多策划或者产品经理需要“提刀”去提需求,一些设计师的桌面上摆着收款二维码,上书“一次需求XX元”等等。虽然玩笑成份居多,但也体现着各个环节在撕X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一些情绪。这当中当然会有很多不合理的、暗怀私心的甚至是利益争夺的因素。不过从长期价值来看,建议你逃离乌烟瘴气,去追求做事的本真。抛却情绪的影响,去做一个更专业的、职业化的人。

 



 

再次是准确。准确是顺畅的前提。准确理解信息并以同样的准确程度传达出去,似乎对不善言辞的人而言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我们这里只讨论如何在客观上做到尽量准确,而不谈如何提升你的准确表达能力。
 



 

客观世界就在那里运行,你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全部来自“信息采集”。有被动的也有主动的,作为项目流程的中间环节,我们所能采集到的信息,通常大部分被包含在被动输入的部分。这部分不会难以理解,但容易出现偏差,就需要辅以沟通。不要认为自己读到的听到的就是愿意,一定要经过一轮确认,尤其是经过转手的信息。
 



 

同时,不要忽视主动采集的部分。有时这部分反而成为设计决策的重要影响。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需求相关的信息,直接的和间接的都包含在内。
 



 

所以,动效设计师在这个层面上该做什么就很清晰了。动手设计之前一定需要跟前置环节进行充分的沟通,做好预案;设计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要及时沟通,有必要时要拆分需求,提交新的需求;落地阶段应更加紧密的与其他环节合作,研究所面临的每个细小的问题。

 



 

其他还有需求的排期、技术难点攻关、方式验证、具体的进展规划等等。都需要上述能力进行打底,才有可能较为顺畅的展开。

 



 

这里是COTA五号,关注我们,共寻设计本质。
本文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COTA五号”作者:欧型兔(ID:cotadesig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