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城市文旅的新篇章

大运河,城市文旅的新篇章

 

 

关键词:

运河文旅 | 场景营造

文化旅游 | 旅游消费

「北京城是从运河上漂来的」。

这句俗话浓缩了明朝建设紫禁城,石材、木材,甚至每一块砖,都是通过大运河跋山涉水来到北京的历史。作为古代的「高速公路」,我国近3200公里的「中国大运河」(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组成)从开凿到现在已历经2500多年。
 

▼ 苏州京杭运河枫桥风景名胜区(来源:全景网)

纵观全球,工业革命时代的商贸需求,推动了世界性的运河建设热,比如德国马恩—莱茵运河、英国布里奇沃特运河、美国伊利运河、荷兰威康斯运河等等。

如同伊利运河使纽约成为海洋贸易与内陆贸易枢纽一样,运河改变了沿线城市发展的命运。虽然如今大部分运河不再发挥运输功能,但仍是活着的、流动的文化遗产,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载体。
 

▼ 曼彻斯特运河成就了城市的工业革命

我国非常重视运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国家先后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并已获得初步成效——京杭大运河北京段全线通航,并实现京冀的跨境复航;

山东的黄金水道实现航运与旅游并行;江苏推出「运河百景」100个标志性运河文旅产品;作为唯一兼具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类运河的杭州,开始了核心十园、特色百景的建设。
 

▼ 京杭大运河北京通州段

说到大运河的文旅,大家有没有想过,运河与自然河道文旅核心区别是什么?是沿线景观?历史故事?还是水上游览?

这些可以有,但不是两者本质区别,运河塑造的「城市文化」,运河使用的「黑科技」才是重点,这才是促进运河文旅发展的内核。
 

01

运河文化的场景营造

     
     
MEASURE THE WORLD
     
     

怎么理解运河塑造的城市文化?

以京杭大运河为例,「水路即戏路」古代戏班沿着运河不停地转场换城市演出,一路上和很多运河沿岸城市的曲种进行了交流,不仅形成京剧,还形成曲艺重镇天津——不管是什么戏种、曲种,只要能在天津演出立得住,就可以去全国任何一个地方「跑码头」。
 

▼ 天津北运河连接着众多河道

那么天津如果做运河文化旅游,是不是可劲建设各类剧场就可以呢?恐怕行不通,这并不是说文化内容不行了,而是曾经以码头为核心的文化聚集场景消失了,他们被各类公园绿地、滨河步道,以及散落的文化场馆取代。

从国际的运河发展规律来看,运河文旅,借助城市载体,通过生活营造、功能营造、活动营造实现运河文化的活化,形成持续吸引力。
 

1. 生活营造

运河塑造了城市的结构,文化生长在城市的市井之中,生活场景营造不是通过一两个项目就能实现,而是需要做好临水而居的文章。

比如,荷兰乌特勒支老运河低于城市道路5米,河岸与水面齐平,这5米高差曾是运河的码头和贸易区。
 

▼ 乌特勒支老运河沿线是曾经的码头和商贸区,5米之上的地面是城市道路

如今这些功能已不存在,乌特勒支将这里改为多层级的滨水生活区——街道两侧是住宅、办公、集市等,5米之下的河道两侧是亲水的餐饮、酒吧、商业功能,河道上是游船、皮划艇等各色船只,运河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 乌特勒支老运河如今是城市生活中心

再比如,有水上大学城之称的莱顿,在运河沿线建设了自行车道,把游船码头升级为市民广场,将餐饮休闲扩展到河道上,想尽办法让生活与运河互融。

▼ 莱顿将餐饮休闲扩展到河道上

2. 功能营造

运河沿线的一些区域,特别是城市中心,会面临通过更新,匹配城市发展需求的状况。出于城市更新「算账」的逻辑,大量的功能置换无可厚非,但对于运河来说,能否让更新成为运河发展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不是历史的「终点」,这就要看功能营造能力了。

英国伯明翰城市中心的运河,就是通过更新成为城市的旅游中心、商务中心,每年吸引超过400万游客到访。伯明翰以运河为轴的更新,可以说是奔着老城复兴去的,商务、商业、会展、体育馆等城市功能一个不少,之所以还能受到游客的喜爱,离不开它对运河文旅属性的挖掘。
 

▼ 伯明翰运河挖掘运河的双层结构特色

首先,借用运河的双层结构,路面层成为CBD,服务于城市,路面以下的滨水区则是文旅承载地。这里保留了大量的工业时代建筑,功能以特色商业、电影院、餐厅为主,创造了1万多个就业岗位。

▼ 运河沿线的改造

其次,强化工业风的红砖建筑与新设计的混搭,并配以画廊、酒吧、咖啡厅功能,成为展现城市文艺范的标签,深受年轻人群的喜爱。

而更新建设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延续了运河双层结构特点,连绵红砖建筑与时尚设计混搭的风格,成为了伯明翰城市更新的地标。也就是说伯明翰的CBD,借助运河的功能营造成为商旅一体的CAZ。
 

▼ 新旧融合的运河商务区

将市中心运河文旅功能发挥到极致的,当属得克萨斯州的圣安东尼奥。

市中心运河两岸的建筑保留了西班牙、南美风格,在此基础上改造出不同层次的公共空间、商业空间,风情十足。在河道烟火气营造上,通过将聚集人气的商业外摆推向水边,并在其间融合讲述城市历史的壁画、雕塑、灯光等艺术元素,形成了热闹的滨水界。
 

▼ 圣安东尼奥运河沿线风情

▼ 圣安东尼奥运河为文旅量身定制的结构

不同主题的游船是圣安东尼奥河的另一大特色,在游船上可以观赏岸边舞台的演出、品尝地方特色美食。游船沿线的历史建筑,并形成了良好的对景关系,可谓步移景异,增强游船的趣味性。如今,圣安东尼奥运河成为城市旅游胜地,年接待游客700万人。

▼ 运河上的餐饮船

与前两者不同,伦敦摄政运河的国王十字区,则是抓住了科技回归都市的浪潮,以运河为核心的创新+文旅融合区。

促进交流是运河沿岸改造的宗旨,10余个公共空间围绕交流与运河元素展开。
 
如:谷仓广场处于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和摄政运河之间,是街区公共空间的核心点,喷泉广场、滨河大台阶,使这里成为人气聚集地。桥梁、步道、景观以及航道,为居民、上班族及游客提供了便捷的通达性以及观光、交流、休闲的空间。
 

▼ 伦敦摄政运河的国王十字区段,围绕创新+旅游推动更新

在摄政运河的另一端,由奥运场馆改造的包容性创新区,延续了国王十字区围绕运河、创新、交流做文章的特点,只不过这里更强调生态属性,是城市短途旅行的首选地。

▼ 伦敦摄政运河的包容性创新区段,是伦敦新的创新+旅游中心

可以说,运河的功能营造,不仅限于文旅融合,也可以是「文产」融合,「文绿」融合,关键是让运河发挥「新作用」,再次推动城市发展。

3. 活动营造

活动营造,是运河文化传播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活动营造会让人首先联想到各类节庆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是与运河有紧密联系的传统节庆,更可以是全民参与的水上嘉年华。

例如阿姆斯特丹有大小165条运河,河网交错,河道不仅是城市生活的载体,更是城市活动的空间延伸。
 
每年4月27日举办的国王节,是荷兰尤其是阿姆斯特丹最盛大、最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之一,除了在城市广场、街道之外,运河更是每年狂欢的主场。
 
每年8月中旬,阿姆斯特丹会举行王子运河音乐节,城市运河成为演出的舞台,岸线、船只是人们参加音乐节的「观众台」。
 

▼ 王子运河音乐节(来源:Flickr)

到了冬季,由「圣诞运河游行」演化而来的阿姆斯特丹灯光节,会在岸线布满世界各地灯光艺术家设计的灯光装置,成为一项国际文化盛世,阿姆斯特丹的旅游磁极。

▼ 阿姆斯特丹灯光节(来源Flickr

也有城市将运河作为特色活动中心。例如加拿大渥太华的里多运河,春季会举办身着多国民族服装的彩船表演;夏季里多运河节通过舞蹈、音乐表演、独木舟游、烟火表演等活动,将这里变为城市的会客厅。

到了冬季,这里是最精彩的城市嘉年华。在全长为7.8公里运河冰面上,会举办winterlude冬季狂欢节,内容包括溜冰、DJ秀、曲棍球赛、夜间灯光秀、冰雕展、冬季市集……狂欢节在数十天内共举行数百项活动,涵盖艺术、娱乐、运动、文化、美食等多个方面,平均每年有100万人次参与。
 

▼ 里多运河winterlude冬季狂欢节(来源Flickr

▼ 狂欢节期间的比赛活动(来源Flickr

生活营造、功能营造、活动营造,塑造出运河的独特性,形成与自然河道文旅的差异。而这种独特性来自于运河可控、稳定的「静水」环境,这背后离不开运河的「黑科技」。

02

运河「黑科技」体验

     
     
MEASURE THE WORLD
     
     

我国古代在修建运河时,为克服地形差异对运河的影响,探索出了增大运河弯曲半径、修闸筑坝和设置水柜的水利技术。比如人工河曲也就是「截直道使曲」的S弯技术,在扬州三湾以及德州至临清段有效实现消除地面高差、降低运道坡度、滞缓水流面。

▼ 磅闸系统示意,该系统允许水位调节改善运河中的通航问题

到了近代,国际上开凿运河技术越来越复杂,不仅涉及地理、地质、水文、勘测、航道、建筑等众多学科领域,还需要囊括当时最先进的工程技术。

法国米迪运河包括座各类船闸、渡槽、桥梁、泄洪道和隧道等水工设施共328处,代表了内陆水运技术在工业社会发展的新水平。
 
英格兰的凯恩山闸道在3公里的距离内修建了29个闸道,并将水面抬升了83米。已有200年历史的庞特基西斯特运河,是高架水道,横跨了各种不同地形,而不用闸门。
 

▼ 高架的庞特基西斯特运河(来源Wikipedia

这些水利工程技术,不仅保障了航运的通畅性,为沿线城市带来稳定的水位,其不为大众所知的「黑科技」,无疑是运河独一无二的特色文旅。围绕这些水利工程,多做文章,甚至可以成为运河文旅的核心目的地。

苏格兰福斯与克莱德运河修建于1773年,是世界上第一条人工修建的通海运河。1822年,在该运河东南又修建了一条联盟运河,直通爱丁堡。
 
由于地势原因,两组运河落差约35米。两条运河虽是近邻,但由于技术原因始终没有「见过面」。2002年,将两条运河连接的福尔柯克轮投入使用,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旋转升船机,《旅游者》评为最新现代建筑的「世界七大奇观」之一。
 

▼ 将两条运河连接的福尔柯克轮(来源:Flickr)

围绕运河黑科技,福尔柯克轮做起了运河旅游,平均每年吸引游客超过50万,我们看看它是如何做运河工程旅游的。

1. 游学各取所需

表面上看福尔柯克轮的工程见学无非是搭乘船舶,乘坐升船机,听解说员讲解而已,但这只是中间环节。

在此之前,游客会在集展览、会议、休憩于一身的游客中心,了解一番水利知识,参加一些水利技术展览、会议。对有孩子的家庭来说,这里水上乐园的迷你运河、阿基米德螺旋杆、室外教室等等游乐设施,无疑是孩子们了解水利知识最生动的课堂。
 

▼ 户外的运河知识游乐场(来源:Flickr)

对于那些只关心「打卡」的游客来说,象征着运河最重要货物转运工具——马匹的30米高雕塑,无疑是必到的打卡地标。

▼ 马头形雕塑Kelpies(来源:Flickr)

2. 运河「自驾」

对于希望深度了解运河的游客,可以申请短期行船许可,跟随船队自驾船只沿运河航行。

组队航行是探索苏格兰运河的好方法,因为这里有各种运河闸门,通过他们并不是一种轻而易举的事情,跟随船队航行,游客将在旅行过程中能够获船队技术、经验支持,更深刻地认识运河水利技术。
 

▼ 运河组队自驾行(来源:Flickr)

虽然运河的开通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而衰落是科学技术更加发展的结果,但它的技术无论新旧,对大众来说是陌生的、神秘的,围绕运河技术的旅游体验大有可为。

03

多元化解说系统

     
     
MEASURE THE WORLD
     
     

围绕运河文化的解说是绕不开的话题,但解说不是印个宣传册,博物馆看一看,导游讲一讲那么简单。在丈量城市公众号之前《国家公园的百年经验,不只有生态》一文中,曾详细介绍过解说的门道,本文不再展开,其核心要点是系统性和专业性。

以美国历史遗产廊道伊利运河为例,为了帮助游客更好的了解运河,同时使遗产的教育价值兑现,伊利运河建立了清晰的层级解说系统。
 

▼ 伊利运河(来源:Wikipedia)

解说框架:通过一个核心主题和数个分级主题,有次级的阐述运河的历史文化。伊利运河国家遗产廊道采用了「美国身份」的核心故事主题,通过「力量与发展」「连接与沟通」「发明与创造」「统一与多样」等四个次级主题解说。

▼ 伊利运河对的解说构架

解说媒介:除了印刷品、博物馆、导游等这些常规解说媒介。伊利运河采用了主题文化线路的方式,将这些零散的媒介打包在一起,增强解说的趣味性、吸引力。

比如运河飞溅主题,串联了运河沿线一系列活动,旨在突出伊利运河的历史、文化、人文。「永远是你的朋友」是运河音乐主题的游览,Living History Cruise是乘坐游船,走近运河历史的游览。
 

▼ 马匹牵引的游船之旅(来源:Wikipedia)

此外,建于1901年的拖船「Urger」号,会在春、秋季沿着运河到访沿线的社区,与当地学校游学结合,开展实地考察和历史讲解。

▼ 伊利运河上的拖船(来源:Wikipedia)

总结来说,运河的场景营造、技术体验、解说系统虽然是分开介绍,但他们是环环相扣、互为因果的关系。

此外,运河文旅面对的是体量庞大的大运河,只依靠点状推陈出新的「项目」,很难跟上消费者「享乐适应症」*的速度,所以构建好多维度软硬结合的文旅发展系统,才是长久发展的关键。
 

*享乐适应症:指当环境的改变给人带来快乐时,人们通常会很快习惯环境的改变,恢复到平常的快乐程度。

本文由华高莱斯团队创作

总策划:李忠

撰文:1/6图片工作室

   

【版权声明】本平台及其中全部作品的著作权及其他相关合法权益归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高莱斯)所有,未经华高莱斯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摘抄、改编、翻译、注释、复制、发行、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等方式使用其中全部或部分内容,否则,将可能承担相应的行政、民事甚至刑事责任。华高莱斯将通过一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丈量城市”(ID:Measure-the-World)。大作社经授权发布,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