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运河文旅 | 场景营造
文化旅游 | 旅游消费
「北京城是从运河上漂来的」。
▼ 苏州京杭运河枫桥风景名胜区(来源:全景网)
纵观全球,工业革命时代的商贸需求,推动了世界性的运河建设热,比如德国马恩—莱茵运河、英国布里奇沃特运河、美国伊利运河、荷兰威康斯运河等等。
▼ 曼彻斯特运河成就了城市的工业革命
我国非常重视运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国家先后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并已获得初步成效——京杭大运河北京段全线通航,并实现京冀的跨境复航;
▼ 京杭大运河北京通州段
说到大运河的文旅,大家有没有想过,运河与自然河道文旅核心区别是什么?是沿线景观?历史故事?还是水上游览?
01
运河文化的场景营造
怎么理解运河塑造的城市文化?
▼ 天津北运河连接着众多河道
那么天津如果做运河文化旅游,是不是可劲建设各类剧场就可以呢?恐怕行不通,这并不是说文化内容不行了,而是曾经以码头为核心的文化聚集场景消失了,他们被各类公园绿地、滨河步道,以及散落的文化场馆取代。
1. 生活营造
运河塑造了城市的结构,文化生长在城市的市井之中,生活场景营造不是通过一两个项目就能实现,而是需要做好临水而居的文章。
▼ 乌特勒支老运河沿线是曾经的码头和商贸区,5米之上的地面是城市道路
如今这些功能已不存在,乌特勒支将这里改为多层级的滨水生活区——街道两侧是住宅、办公、集市等,5米之下的河道两侧是亲水的餐饮、酒吧、商业功能,河道上是游船、皮划艇等各色船只,运河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 乌特勒支老运河如今是城市生活中心
再比如,有水上大学城之称的莱顿,在运河沿线建设了自行车道,把游船码头升级为市民广场,将餐饮休闲扩展到河道上,想尽办法让生活与运河互融。
▼ 莱顿将餐饮休闲扩展到河道上
2. 功能营造
运河沿线的一些区域,特别是城市中心,会面临通过更新,匹配城市发展需求的状况。出于城市更新「算账」的逻辑,大量的功能置换无可厚非,但对于运河来说,能否让更新成为运河发展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不是历史的「终点」,这就要看功能营造能力了。
▼ 伯明翰运河挖掘运河的双层结构特色
首先,借用运河的双层结构,路面层成为CBD,服务于城市,路面以下的滨水区则是文旅承载地。这里保留了大量的工业时代建筑,功能以特色商业、电影院、餐厅为主,创造了1万多个就业岗位。
▼ 运河沿线的改造
其次,强化工业风的红砖建筑与新设计的混搭,并配以画廊、酒吧、咖啡厅功能,成为展现城市文艺范的标签,深受年轻人群的喜爱。
▼ 新旧融合的运河商务区
将市中心运河文旅功能发挥到极致的,当属得克萨斯州的圣安东尼奥。
▼ 圣安东尼奥运河沿线风情
▼ 圣安东尼奥运河为文旅量身定制的结构
不同主题的游船是圣安东尼奥河的另一大特色,在游船上可以观赏岸边舞台的演出、品尝地方特色美食。游船沿线的历史建筑,并形成了良好的对景关系,可谓步移景异,增强游船的趣味性。如今,圣安东尼奥运河成为城市旅游胜地,年接待游客700万人。
▼ 运河上的餐饮船
与前两者不同,伦敦摄政运河的国王十字区,则是抓住了科技回归都市的浪潮,以运河为核心的创新+文旅融合区。
▼ 伦敦摄政运河的国王十字区段,围绕创新+旅游推动更新
在摄政运河的另一端,由奥运场馆改造的包容性创新区,延续了国王十字区围绕运河、创新、交流做文章的特点,只不过这里更强调生态属性,是城市短途旅行的首选地。
▼ 伦敦摄政运河的包容性创新区段,是伦敦新的创新+旅游中心
可以说,运河的功能营造,不仅限于文旅融合,也可以是「文产」融合,「文绿」融合,关键是让运河发挥「新作用」,再次推动城市发展。
3. 活动营造
活动营造,是运河文化传播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活动营造会让人首先联想到各类节庆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是与运河有紧密联系的传统节庆,更可以是全民参与的水上嘉年华。
▼ 王子运河音乐节(来源:Flickr)
到了冬季,由「圣诞运河游行」演化而来的阿姆斯特丹灯光节,会在岸线布满世界各地灯光艺术家设计的灯光装置,成为一项国际文化盛世,阿姆斯特丹的旅游磁极。
▼ 阿姆斯特丹灯光节(来源:Flickr)
也有城市将运河作为特色活动中心。例如加拿大渥太华的里多运河,春季会举办身着多国民族服装的彩船表演;夏季里多运河节通过舞蹈、音乐表演、独木舟游、烟火表演等活动,将这里变为城市的会客厅。
▼ 里多运河winterlude冬季狂欢节(来源:Flickr)
▼ 狂欢节期间的比赛活动(来源:Flickr)
生活营造、功能营造、活动营造,塑造出运河的独特性,形成与自然河道文旅的差异。而这种独特性来自于运河可控、稳定的「静水」环境,这背后离不开运河的「黑科技」。
02
运河「黑科技」体验
我国古代在修建运河时,为克服地形差异对运河的影响,探索出了增大运河弯曲半径、修闸筑坝和设置水柜的水利技术。比如人工河曲也就是「截直道使曲」的S弯技术,在扬州三湾以及德州至临清段有效实现消除地面高差、降低运道坡度、滞缓水流面。
▼ 磅闸系统示意,该系统允许水位调节改善运河中的通航问题
到了近代,国际上开凿运河技术越来越复杂,不仅涉及地理、地质、水文、勘测、航道、建筑等众多学科领域,还需要囊括当时最先进的工程技术。
▼ 高架的庞特基西斯特运河(来源:Wikipedia)
这些水利工程技术,不仅保障了航运的通畅性,为沿线城市带来稳定的水位,其不为大众所知的「黑科技」,无疑是运河独一无二的特色文旅。围绕这些水利工程,多做文章,甚至可以成为运河文旅的核心目的地。
▼ 将两条运河连接的福尔柯克轮(来源:Flickr)
围绕运河黑科技,福尔柯克轮做起了运河旅游,平均每年吸引游客超过50万,我们看看它是如何做运河工程旅游的。
1. 游学各取所需
表面上看福尔柯克轮的工程见学无非是搭乘船舶,乘坐升船机,听解说员讲解而已,但这只是中间环节。
▼ 户外的运河知识游乐场(来源:Flickr)
对于那些只关心「打卡」的游客来说,象征着运河最重要货物转运工具——马匹的30米高雕塑,无疑是必到的打卡地标。
▼ 马头形雕塑Kelpies(来源:Flickr)
2. 运河「自驾」
对于希望深度了解运河的游客,可以申请短期行船许可,跟随船队自驾船只沿运河航行。
▼ 运河组队自驾行(来源:Flickr)
虽然运河的开通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而衰落是科学技术更加发展的结果,但它的技术无论新旧,对大众来说是陌生的、神秘的,围绕运河技术的旅游体验大有可为。
03
多元化解说系统
围绕运河文化的解说是绕不开的话题,但解说不是印个宣传册,博物馆看一看,导游讲一讲那么简单。在丈量城市公众号之前《国家公园的百年经验,不只有生态》一文中,曾详细介绍过解说的门道,本文不再展开,其核心要点是系统性和专业性。
▼ 伊利运河(来源:Wikipedia)
解说框架:通过一个核心主题和数个分级主题,有次级的阐述运河的历史文化。伊利运河国家遗产廊道采用了「美国身份」的核心故事主题,通过「力量与发展」「连接与沟通」「发明与创造」「统一与多样」等四个次级主题解说。
▼ 伊利运河对的解说构架
解说媒介:除了印刷品、博物馆、导游等这些常规解说媒介。伊利运河采用了主题文化线路的方式,将这些零散的媒介打包在一起,增强解说的趣味性、吸引力。
▼ 马匹牵引的游船之旅(来源:Wikipedia)
此外,建于1901年的拖船「Urger」号,会在春、秋季沿着运河到访沿线的社区,与当地学校游学结合,开展实地考察和历史讲解。
▼ 伊利运河上的拖船(来源:Wikipedia)
总结来说,运河的场景营造、技术体验、解说系统虽然是分开介绍,但他们是环环相扣、互为因果的关系。
*享乐适应症:指当环境的改变给人带来快乐时,人们通常会很快习惯环境的改变,恢复到平常的快乐程度。
本文由华高莱斯团队创作
总策划:李忠
撰文:1/6图片工作室
【版权声明】本平台及其中全部作品的著作权及其他相关合法权益归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高莱斯)所有,未经华高莱斯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摘抄、改编、翻译、注释、复制、发行、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等方式使用其中全部或部分内容,否则,将可能承担相应的行政、民事甚至刑事责任。华高莱斯将通过一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丈量城市”(ID:Measure-the-World)。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