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林
1939生于山西原平。1957年入西安美术学院附中,1966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刘文西、陈光健、郑乃珖、罗铭等先生。艺术思想和创作道路深受石鲁为代表的长安画派的影响。
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编审,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015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樊林》(大红袍)。2011年作品《北国风光》被人民大会堂收藏。1959年处女作《赛诗画》发表于《美术》杂志。《黄河九曲渡万壑》被中国画研究院收藏。多幅作品在《人民日报》《美术》《中国艺术》《美术之友》和多种报刊发表。
著名美术评论家孙美兰先生在《长安精神的火种——樊林山水画审视》中写到:“气”乃中国艺术之核心,为山水画之本。“气”乃小宇宙、大宇宙主客体生生不息的生命本原。樊林印章刻有自励警句“澄怀味象”,“流云山气灵”——即要求自己,穿透流荡的云雾,去目击灵动的山气,“目击道存”以摄取自然宇宙的真魂。自然醇厚、质朴、大气——真魂流动,正是樊林山水风格形成的主要元素,也是其魅力所在。
著名美术理论家、美术评论家陈传席先生看了《樊林画集》后致函:“你的画有丈夫气,大气磅礴”,并为画展题词:“江山助磅礴”。
人民美术出版社原社长、总编、著名画家程大利先生在《立万象于胸怀——看樊林先生作品集》中写道:“樊林的山水画浑厚壮美,行气如虹。”又在樊林个展留言:“笔健墨沉,大气磅礴,审美高境矣。”
著名画家林锴先生读“樊林画集”后题赠书法作品《大巧若拙》。
人民美术出版社原总编林阳在大红袍序《从黄土高坡走出来的山水女画家——樊林》中写到:“多年不平凡的阅历使樊林能够在更高的艺术山峰上看待绘画,也造就了樊林不拘小节,大气磅礴的画风,突出表达了黄土高原和黄河的自然和崇高。”
我的黄土坡 我的母亲河
■樊林
艺术创作贵在真诚,我画黄河黄土地那是缘于对家乡发自心底的挚爱。
我的家就住在晋北黄土高坡,我的童年就在那里度过。那里的沟沟壑壑,羊肠小道上印着我的足迹。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考入西安美术学院附中,学校远在八百里秦川的长安县,距古都西安城30余里。在美院近10年的课余生话,大都是流连于塬上、乡间,散步、游戏、画速写,尽情地欣赏那大自然的真趣。学习期间,刘文西先生曾多次带我们班到陕北深入生活,更加深了我对黄土高坡的印象。
樊林 黄河吟 95×180cm 2019年
在城里工作了几十年,故乡仍时时令我魂牵梦绕。我爱黄土地粗犷雄浑的神韵,恢弘博大的气度,朴实无华的品格。在它那看似贫瘠、寂寥的外表下,却蕴涵着无限的生命力,呈现出勃勃生机。每每对景写生,我仿佛总能感触到它那脉搏的律动。
我这个三晋学子在西安求学,每年假期回家探亲,必经潼关黄河风陵渡渡口乘船渡河,体会那风急浪高时波涛汹涌的情景,还有那挺着赤铜脊梁呼啸着与激浪相搏的黄河艄公昂扬雄壮的形象。多次这样的经历,使我与黄河结下了不解的情缘,我立志要以毕生之力去表现它、歌颂它。黄河咆哮着穿山破谷,倾泻数千里,经历曲折一往无前,那不屈不挠的性格,那岁月塑就的壮丽,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樊林 牧归图 64×63cm 1990年
在文化古都西安10年求学,周、秦、汉、唐四个强盛的朝代遗留至今的大量的绘画、雕刻、器物建筑、碑刻诗文,无不充溢着泱泱大国气概和无与伦比的壮美。著名的美术史论家王子云教授就常带学生去博物馆授课,反复教导未来的画家要张扬雄强阳刚的壮美,要振兴民族精神,使我树立了崇尚壮美的审美理念。
樊林 大河之碑 106×101cm 2000年
在我求学期间,正是“长安画派”异军突起,蓬勃发展之时,我们班曾进城参加石鲁的写生作品座谈会,有幸欣赏到石鲁和西安美协诸先生大量的写生、习作及创作作品。1979年,石鲁在中央美院国画系研究生班开讲座,我也曾去认真地聆听。石鲁提出的“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倪云林以笔墨写胸中逸气,我们要用笔墨写胸中豪气”等理论,对我影响极深。我认为当今要写胸中之豪气,就是要表现出解放后新中国自强不息,奋进发展的那种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一个有责任感的画家,首先要在思想上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用画笔抒写时代精神。这亦即是石涛所说:笔墨当随时代。
樊林 黄河西来出昆仑 394×143cm 2008年
樊林 舍南舍北皆春水 68×68cm 1995年
黄河、黄土地与我,为师、为友、为恋人,为母亲,如石涛言“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当我与黄河、黄土地真的物我契合时,方能代山川而言,进而借山川发己言,一画写真。
——原文发表于2004年9月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本文略有删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美术报”(ID:meishubao)。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