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碳中和,设计师还应该知道的新理念——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除了碳中和,设计师还应该知道的新理念——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自然保护得到了决策者的关注,但依然被置于国家和全球议程的边缘,甚至被认为是发展的障碍。然而,越来越多的科学共识表明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自然是人类生存和良好生活的基础’,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事实,不仅会使社会陷入某种加剧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经济增长模式,还会错失有效利用自然解决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和防灾减灾等重大社会挑战的机会。”


     

自然资本是包括地质、土壤、空气、水和所有生物在内的自然资产的存量,其可持续利用对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数十年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以下简称IUCN)开展了创新的保护行动帮助保护管理和恢复环境同时为人们带来切实和可持续的效益。此类行动现在被广泛称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以下简称NbS)。有充分证据表明诸如流域保护等NbS措施可以为当地社区创造收入,也可以为依赖这些资源维持健康和福祉的居民带来效益。经验表明,从恢复退化的土地和海岸线,到优化大坝和堤岸等传统基础设施,自然在满足我们的社会需求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什么是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2008年

NbS的首次提出是在世界银行2008年的报告《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和适应性:世界银行投资中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阐述为“更系统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在10 余年间将此概念整合到斯里兰卡科伦坡湿地支持城市防洪、越南红树林恢复等约 100个投资项目中。

│2015年

2015年欧盟将NbS纳入“地平线2020” (Horizon 2020)研究计划,定义NbS为“面对各类社会挑战,尽可能采用资源效率和适应大自然的解决方式,同时确保解决方案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2016年

直到2016年,经过反复讨论,IUCN的世界自然保护大会(World Conservation Congress)通过决议,将NbS定义为保护、可持续管理和恢复自然的和经改变的生态系统的行动,有效和适应性地应对社会挑战,同时提供人类福祉和生物多样性效益。

│2021年

IUCN于2021年发布的《IUCN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全球标准使用指南》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应用标准,规范其内涵,总结、提炼实践成果,进一步推动了NbS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目前中国自然资源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已联合发布了《IUCN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全球标准》、《IUCN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全球标准使用指南》中文版。

│2022年

2022年的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Assembly, UNEA)正式认可了NbS,将其定义为保护、养护、恢复、可持续利用和管理天然或经改变的陆地、淡水、沿海和海洋生态系统的行动,有效和适应性地应对社会、经济和环境挑战,同时提供人类福祉、生态系统服务、恢复力和生物多样性惠益。UNEA对NbS的定义与IUCN的并无实质差异,只是在几处作进一步补充。

   
NbS的八项准则
 
   
   
   

(本文整理自《IUCN基于自然地解决方案全球标准》

   
准则1:NbS应有效应对社会挑战
   

   

NbS所应对的主要社会挑战包括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防灾减灾、经济与社会发展、人类健康、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环境退化与生物多样性丧失。NbS的设计是为了应对由可能或即将受到直接影响的人群所识别出的社会挑战;所有利益相关方,尤其是权利拥有者和NbS的受益方,必须参与到识别优先需要解决的社会挑战的决策过程中。

评判指标↓

   
准则2:应根据尺度来设计NbS
   

   

这条准则希望在设计Nbs时,能将动态景观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考虑进去。其范围不仅包括生物物理或地理学,也包括经济制度、政策框架和文化方面。

NbS将根据利益相关方对景观不同因素相互作用的情况来设计,在考虑景观的部分特征、景观本身情况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采用三级尺度框架。其中一个例子针对当地行政村内的几户居民来说,了解诸如文化价值、法律、土壤、森林和水等因素的相互作用非常重要,因为它们与评估不利变化的风险或创造有利变化的可能性有关。NbS的设计力求在保证生态系统生产能力的情况下也能更好地维持人类福祉。

评判指标↓

举例说明在NbS设计中考虑场地和干预措施以外的因素,以便将不同尺度的机会、风险和相关因素也纳入其中。对于下图中D区域,上游的B-C区域需要考虑其他类型的干预措施,如农业或道路基础设施;考虑不同尺度,不同的方案可以设计并组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实施,这样可以更好地应对社会挑战。

   
准则3:NbS应带来生物多样性净增长和生态系统完整性
   

   

NbS起源于生态系统的产品与服务,因而强烈依赖于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生物多样性丧失与生态系统的变化对于该系统的功能与整体性具有显著的影响。因此,Nbs的设计与实施必须避免破坏系统的整体性,应该具前瞻性地努力加强生态系统的功能性与连通性。这样做也能够确保NbS的长期恢复力与延续性。

评判指标↓

   
准则4:NbS应具有经济可行性
   

   

NbS成功的关键因素取决于投资回报率、干预措施的效率和有效性以及成本和效益分配的公平性。这一准则要求在设计阶段和监测实施阶段充分考虑经济可行性。为了使NbS具有可持续性,必须认真考虑经济方面的问题,而且最需要考虑的是短期行动需要在长期(跨代)目标和计划的背景下制定。

如果不能充分考虑经济可行性,NbS可能会成为短期项目。在完成后,项目的收益将不复存在,还可能使景观和社区的状况更加恶化。创新的基于证据的自然价值评估工具,以及NbS贡献于市场和就业的初衷,都鼓励NbS创新融资模式(包括混合融资),从而增加NbS长期成功的可能性。

评判指标↓

   
准则5:NbS应基于包容、透明和赋权的治理过程
   

   

这条准则要求Nbs承认、回应各利益相关方的关切,特别是权利所有者的关切并主动让他们参与。实践证明,良好的治理安排不仅可以减少干预措施的不可持续的风险,而且可以提高其社会“经营许可”。相反,本来计划周密的行动如果治理方面考虑不周可能会对利益分配和成本分摊安排的正当性产生不利影响。

评判指标↓

   
准则6:NbS应在首要目标和其他多种效益间公正地权衡
   

   
在土地和自然资源管理中,权衡是不可避免的。生态系统提供了丰富的不同效益,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以同样的方式重视它们。虽然权衡不能避免,但可以有效和公平地加以管理。本准则要求NbS实施者承认这些权衡的必要性,并遵循公平、透明和包容的过程来协调和管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
这需要进行可信的评估、充分的披露,以及在受影响最大的利益相关方之间就应该如何解决权衡问题达成共识。潜在受影响的利益相关方就任何对当地机会和生计产生损害的解决方案和补偿进行公平和透明的协商,是NbS取得长期成效的基础。至关重要的是,必须认识到权衡是有社会和生态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某些价值或利益可能会永远失去。这意味着需要采取必要的保障措施,尤其需要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长期稳定不被破坏。
评判指标↓

   
准则7:NbS应基于证据进行适应性管理
   

   

这一准则要求Nbs的实施计划应包含有关条款,以适应性管理应对不确定性,并成为有效利用生态系统恢复力的一种选择。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动态和自组织性质,在管理大多数生态系统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这也意味着生态系统具有更大的恢复力,这为应对不可预计的社会、经济或气候事件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

适应性管理的基础是利用基于证据的方法以及传统知识,定期监测和评价所提供的证据和事实。通过主动采用适应性管理方法,NbS可以在整个项目周期中持续发挥作用,并将投资冗余和搁浅的风险降至最低。

评判指标↓

   
准则8:NbS应具可持续性并在适当的辖区内主流化
   

   
准则要求NbS干预措施在制定和实施中有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视野同时重视跨部门、国家和其他政策框架。

NbS主流化有多种方法,然而,所有方法都依赖于策略沟通和对外扩展。潜在的受众包括个人(如公众、学者)、机构(如国家政府、初创企业、企业和组织)和全球网络(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巴黎协定》。

评判指标↓

   
NbS的实践:江西婺源县巡检司村乡村振兴
   
     
     
     
自然资源部与IUCN开展合作,结合我国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与实践,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了10个代表性案例,形成了中国实践典型案例。10个案例分别是:官厅水库流域治理、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云南抚仙湖流域治理、内蒙古乌梁素海流域保护修复、钱塘江源头区域保护修复、江西婺源乡村建设、东北黑土地保护性利用、重庆城市更新、广西北海陆海统筹生态修复和深圳湾红树林湿地修复。下面向大家详细介绍江西婺源乡村建设是如何实现NbS理论的。

(本案例作者:李嘉宁 谢梦云 胡一凡 周 妍)

项目背景
   

   
江西省婺源县有一处自然资源优良、耕读文化厚重的徽州古村落——巡检司村。近年来,巡检司村河道的渠化硬化、化肥农药的滥用等破坏了自然本底,前几年产业发展的滞后和村民的低收入又使得青壮年大量流失,土地撂荒严重,房屋日渐凋敝;加之村内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设施短缺,文化教育落后,乡土遗产景观未能得到有效保护。在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下,村民的认同感及归属感越来越弱。2015年,上饶市、婺源县和赋春镇各级政府领导积极开展乡村振兴活动,引进了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带领的设计团队,该团队以“保育本底、植入激活、新旧共生、与民共荣”的理念,开始在巡检司村实验“望山生活”,该模式强调生态优先和保护自然,同时充分发掘和利用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优势,推动乡村振兴。主要措施包括:在系统梳理自然及文化本底的基础上,对生态、生产、生活空间进行整体规划设计,重塑乡村治理秩序,践行“望山生活”五位一体的理念,即诗意栖居、生态优农、全域旅游、研学实践与文创艺术。理念的核心在于建立新的城乡关系与供给策略——生态系统服务,即将人类的生存、健康与自由的福祉,建立在生态系统的安全、健全与丰饶之上,引领人们重新认识乡村生态系统的价值,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促进城乡共荣。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1.完善生态基础设施


构建海绵国土,完善生态基础设施是践行“望山生活”的基础。本案例中具体措施包括:  

一是保护并修复以陂塘-低堰-水圳为核心的古代水利遗产。这些微型水利系统保护了自然的水过程和水格局,实现了水源涵养、地下水回补、雨污净化、雨涝调蓄,同时满足生活和生产用水。



 古堰修复前后对比图


二是及时阻止了河道的渠化硬化工程,保护自然河床,从而维护水生生物的栖息地,净化面源污染,补充地下水。


三是保护并修复了水口及水口林。水口是村庄的水系交汇处,在其一侧营造较高地势,并种植水口林,在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的同时调节了小气候。


2 .重拾传统农业智慧


巡检司优农基地重拾传统农业智慧,通过休耕、轮作、秸秆还田等措施恢复地力;在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化肥与农药,确保作物的绿色安全;充分发挥农业空间的复合功能,同期建设开放式竹林养鸡场、蜜蜂养殖场等,“以种带养,以养促种”,从而保护与恢复了健康的农田生态系统。


 巡检司村民采茶图


3. 重塑诗意栖居生活空间


村庄建设总体规划采用“插队与拼贴”的形式,即改造旧宅基地,“插队式”地引入衣锦还乡的城市居民,并用“拼贴”的方式规划新民居与服务设施。



旧宅修复对比


建筑改造方面汲取徽派建筑采光隔热、存水去湿的博弈智慧,保留并修复了天井,打通墙体采用落地窗来通风采光,保护原有木雕的同时发挥其去湿功能。


望山生活馆、汇秀桥改造前后对比


对破损的汇秀古桥采用传统榫卯结构进行修缮,改危桥为廊桥,既保证了建筑材料的可回收利用,又恢复了交通与游憩功能。 


巡检司汇秀桥风雨廊修建前后对比(2020,2021) 


保护并修复徽饶古道的片石铺装,促进雨水下渗,并与快速的区域交通相结合。

沿村路修建明渠,与河道连通,解决排水问题,并在出水口设计曝氧池,通过水流与瓦片的碰撞使水体复氧。

  

街道改造前后对比


4.打造生态产品

在全域旅游方面,规划了三公里的遗产廊道与解说系统,串联了巡检司及周边三个古村落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研学实践方面,全国市长研修学院在此挂牌,理想人居与乡土景观研学也持续开展,成为乡村振兴的现场教育基地。 


 全国市长研修学院现场教学基地落户婺源巡检司 

理想人居与乡土景观研学


在文创艺术方面,策划了全国首届“望山田野舞台”、中国首个5G乡村艺术生活馆等活动,共获得5000多万的关注量,成为中国首个乡村振兴网络直播基地。


  望山田野舞台


5.共建乡村治理秩序


望山生活团队引导并建立了一种由政府、专家、村民和企业共同组成的联合管理机制,共同讨论、审查规划,监督文化遗产保护和乡村风貌的提升,推进乡村卫生及社会秩序的改善。团队为政府及村集体提供专业知识、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并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政府与村集体提供政策支持,协调村民利益,让村民参与共建共享活动,形成了巡检司的共建共治模式。

 
村民共建共享桥头公共空间
   
成效
   

   

1.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大幅提升

保护与改善了巡检司的自然生态系统,构建了海绵国土。在整体的水生态、水环境及水资源的大背景下,这些生态基础设施实现了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调理,从而综合、系统、可持续地解决了水问题。建筑设计中充分利用自然的光、水、风等,在大大提高舒适度的同时,尽量减少能耗,慢行系统的保护与修缮也鼓励了绿色的休闲方式。


2.带动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走出了一条不完全依赖国家投入的、可持续商业模式的乡村振兴之路。具体体现为:一是居民收入提高。2021年巡检司常住人口年均收入较2015年提升了71%。经居民自发修缮与改造的民居数量大大提升,2015年仅有10幢,2021年已达60幢,占总户数的55%。


二是农产品完成优质优价转型。例如,当地的鄣顶红茶原用化肥和农药时售价约100元/斤,有机、安全、可溯源的“望山鄣顶”茶,在市场得到了4000元/斤的认可。


三是旅游业兴旺发展。2015年,巡检司仅有少数画家前来采风和拜访。近年来,老百姓将自己家打造成为特色民宿,油菜花旺季、向日葵与水稻丰收季的民宿入住率达到80%以上。


巡检司艺术生活馆——水彩陶艺术


3.新秩序激发乡村活力


青壮年们选择回乡工作,与2015年相比,2020年巡检司常住人口增加了54%,户籍人口增加了24%。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得到完善,富有地方特色传统的村容村貌得到修缮、千年徽饶古道受到保护,三百年古廊桥被可逆性地修复,受雨涝之困的村道成为了流水潺潺的美丽街道。除此之外,通过旁听研学课程,参与公益艺术创意课等,农民与孩子们了解了生态和文化知识,启蒙了绘画与设计能力,几乎每一位村民都成为了“小导游”。


父女同时参与望山生活的乡村美术课



4.文化遗产得到保护


物质类、非物质类文化遗产在遗产廊道的体系下被系统保护,当地人逐渐认识到了本土自然系统和文化景观的价值,增强了对脚下土地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村民们更加体会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解并接受了一种建立在健全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上、低碳可持续的“大脚美学”观,认识到在保护中利用才是振兴乡村长久之计。


·END·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GVL怡境生态”(ID:gh_abd523279635)。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