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谨以此文纪念保罗·G·艾伦
上:他深度参与了他的“太空一号”飞船SpaceShipOne 首次进入太空全程,赢得了保罗安萨里 X 奖,成为第一个到达亚轨道空间的私人航天器。
下:他的Stratolaunch 高达 385 英尺,是世界上翼展最大的飞机,拥有六台波音 747 发动机。
1.西雅图天才少年
从小时候起,保罗就对许多事情“用情至深”。
此刻,他站在即将揭幕的1962年西雅图世博会园门前,早就像盼望圣诞节一样期盼展会到来。一年前,尤里•加加林成为首个进入太空的人,那时正读着二年级的保罗萌生了成为一名宇航员的梦想。
“21世纪博览会”一开幕,母亲就带着我跟妹妹朱迪作为首批游园观众。
——保罗·艾伦
他看见了未来的交通:银光闪闪的单轨铁路在1英里长的轨道 上滑行,他看见了密西西比河以西最高的建筑物:未来的建筑太空针塔。别看这是个9岁的小孩子。接触科技,可是很早就开始的事情了。
当母亲带着妹妹到各种场馆里游览时,艾伦就在科技馆里,独自从早晨9点一直泡到晚上9点闭馆还不愿离开。
保罗的爸爸是华盛顿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如果能重来,他或许会选择成为橄榄球队教练。因此,父亲一直有心勉励保罗,“当你长大有了工作,做你喜欢做的事。不论做什么,要喜欢”。
爸爸沉默寡语,但谈起拉丁爵士乐的代表人物,西班牙最好的吉他演奏家,布尔克博物馆里的印度艺术,他脸上就涌起生机。影响之下,保罗从小开始学习小提琴。教程告一段落时,他就主动请求多报一些课时。
音乐一直是保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从小就学会拉小提琴,但真正让他着迷的是吉他
小保罗发现,爸爸的志趣不拘一格而有所专注,他还发现他常蹙着眉头读二战的纪实书。妈妈说,是战争带走了活泼阳光的爸爸。
那段烽火漫天的破碎经历,依然时而在他耳畔轰鸣,所以,他拼命想要把它梳理清楚,以缓解回忆的撕扯。这个情结,也逐渐长到保罗心里。
好在有妈妈,她一直是家里的暖阳。她的热情所在——数不尽的书,在家中泛滥,而这片丰袤的流域里,小保罗也很快萌发了自己的兴趣:蒸汽、电子、太空、探险......其实也无外乎这个年纪的男孩儿们会大呼过瘾的东西。
但他的特别在于,除了最初的热血,保罗具有异常庞大的好奇心和热情驱动。
五年级时,保罗已经看遍了大学图书馆里的科学书籍(他一次能狂看十几册杂志)。当他着了魔地拆解家里一切能拆开的机器:晶体管、集成电路、收音机...只为看个究竟后再试着装回去,爸妈也从不阻拦。
迷上化学的时候,一次在地下室做实验时差点把宠物送上西天。父亲赶来救出小狗,一边开窗散开毒气,一边只对他说:“一定注意安全。”
对于孩子来说,没有责怪已是意料之外。这种对自己的兴趣真正的支持,并非每位家长都做得到,这点保罗从小就牢记在心,十分感激。
小保罗果然考上了西雅图最有声望、且录取率极低的私立学校,湖畔中学。父母则尽力为他高昂的学费倾囊。
湖畔中学
在那里,保罗接受了他称为自己“最重要的在校教育”。他不仅得以一步一步地接近心爱的编程,还认识了初恋的女孩。
当然,也是在湖畔,他开始了和盖茨难舍难分离的友情岁月。
我和比尔之间排斥和吸引力并存。
——保罗·艾伦
2. 前微软时代
湖畔中学在教学方面拔尖却不保守,校园里规矩少而机会多。学生们除了学业,都各自热心于某些事物。
保罗的诸多兴趣也在此时齐头并进,直到真爱出现——学校里出现第一台(连接着某个遥远办公室里计算机)的打字机终端。
1968年3月,惠普公司推出了首台编程式台式计算机。借由这台校内的终端,保罗早早接触到编程,踏上了初代开发的冒险征途。你认得出照片中的人吗?
就在那个被当成“宇宙中心”的逼仄机房内,他和几个同学成了少数的孤勇者。谓之“孤独”,因为参与者本就寥寥。加之老师的放养式教学,保罗们不得不随机应变地自学。“每一个字符都是如此,艰苦费力。”他回忆道。
“最有成效的学习方式就是亲自动手操作最先进的机器,学会它的原理,了解怎样运行它、怎样攻破它。”
——这条黑客精神激励着他,不断攻破编程的奥妙
而一起攻坚的同学少年们,在时间的淘漉下,终于萃取出一位终身伙伴,比尔·盖茨。才13岁,比自己还矮一个个头儿的盖茨已然萌动了成为企业家的野心。
不多时,保罗和盖茨得到了到计算机中心公司去真正上手操作系统的机会。还接下了给学校的课程系统编程的订单。
这两个对知识都如饥似渴的学霸,老师怎么看,都料想不到有天他们会完不成大学学业。
对计算机的热忱挤掉了一些他不太挂心的功课,逐渐引起了老师们的注意。但保罗争取到的机会,总比阻力多一些。每次爸爸下班来接,他总是恳求留下来,获允后就和比尔编程到深夜,饿坏了才到对面的比萨店里充饥。
有时忘了时间,公交车都停了,因为保罗不愿辛苦爸爸开车来回,便会步行一个小时回家。
身为湖畔编程小组的“研究主力“,他花了数不清的时间阅读麻省理工学院和卡内基•梅隆大学深奥的前沿科技报告,把握最新的计算机潮流。
但他的精力没有被计算机完全占据——他依旧令人惊异地保持着广泛而热烈的兴趣。
周末的早上,他也会赖在床上如饥似渴地读科幻小说;保罗一直是华盛顿大学的橄榄球队和篮球队的支持者;而在一次校外诗歌与哲学分享会上,他认识了初恋丽塔,一个机智迷人的红发女孩。他们一度走到了婚姻的殿堂门前......
保罗的中学生身份下还有很多标签,喜欢文学和电影,学校国际象棋队的四号选手......选定专业之前,他还曾在计算机和小提琴之间犹豫过
热情分布得如此广阔,却不曾稀释某一门的浓度。只是,唯有对编程的至爱,在眼下最风华正茂的年纪里,才是他的主旋律。
3.后微软时代
除了给学校的课程系统编程,保罗和盖茨已经开始接受一些盈利性的委托,他俩从未停止思考下一个商机。他们的抱负,已经远在学校之外。
每一次,在没有见过甲方的机器硬件、没有预先调试的情况下,自己书写的程序在合成时却能做到完美运行,那种狂喜激荡也激励着他。
在中学最后一年,二人接了一个数据处理的项目,保罗为它起名微软。 随即做出决定,休学并搬到波士顿,只是为了更好地投身“工作”。同时,他也开始准备和初恋女友结婚。
不久,保罗从MITS辞职,全心投入到微软中来。在他多番劝说下,盖茨也终于从哈佛退学。在新城,他们依旧为了项目夜以继日,几近透支年轻的身体,颇有焚膏继晷的不要命的节奏。
而且三更半夜回到家,保罗还要把心爱的芬达电吉他插上电源,弹上一会。在微软早期,他与一群程序员同行组成了他的第一个真正的乐队。
音乐和弹琴带给他的深切的痛快——尤其是吉米•亨德里克斯的音乐,是无法言说而穿透毕生的。读者大可期待一下,未来他又将在此范畴拥有几多建树。
得知他们工作强度过大,父亲来信提醒他休息 ,“希望你不要工作得太辛苦,你该稍稍悠着点儿,休个假什么的,不然你会累垮的。”
在如此紧密的工作过程中,二人渐渐培养了深厚、无可替代的情谊。也都成长为一流的程序员,微软在数年内就在市场上独占鳌头,他们有共同的青云之志:进入一个市场的前提是能做到第一。
微软的重大突破发生在 1980 年,当时 IBM 公司决定转向个人电脑,微软被选中为其提供操作系统。这一决定将微软推上了技术宝座。
与所有涉世未深而有着强烈危机感的年轻创业者一样,他们也害怕被超越。
有段时间,保罗描述过他反复做的一个不安的梦:比尔和我坐在一架B-17轰炸机的驾驶舱里,在满天的湍流中,我们始终没能把飞机控制稳。没有降落伞,就这样永远困在驾驶舱里......
当我谈到微软早年的光景,很难去解释那时有多么快乐。尽管有时候很滑稽,有时候会争吵,但仍是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花季。
——保罗·艾伦
要说这期间有什么促使他日后投资创立了「梦工厂」,那就是和盖茨一起看的无数场电影。
“我们两人一起消遣的方式是看电影,那几年看的片子一定超过了 500部。”
不难看出,保罗对待所爱之事博而精、专且通,这一点上就和大多数人拉开了距离。而他和执著于经商的盖茨,两人的志趣——除了微软这个共同的孩子——事实上也迥乎其异。
若说人年少时一定要让最亲密的人受伤,盖茨便让保罗便吃到了这个苦头。
比尔从不羞于激起矛盾和分歧,他喜欢通过激烈的争论来明晰问题。但生性温和的保罗往往在据理力争之余,只能独自咽下负面情绪。而这种内耗久而久之也影响了他的工作激情。
性格上的嫌隙,叠加股权分配上的退让(保罗接受了盖茨提出的六四分方案,当然是盖茨六),终于为日后各奔前程写下了伏笔。
他从来没有担心过会失去我。
——保罗·艾伦
1982年,年仅29岁的保罗觉察到脖子右侧靠近锁骨处有个坚硬的小肿块。接下来几周,他确诊了霍金奇病。
他不得不感到害怕。当时即使是早期的淋巴瘤也只有50%的存活率。
他试着接受时日无多可能性,自己已拥有 29年了无遗憾的大好时光,但还是仍忍不住感到造物弄人一一还有那么多事情要去探索, 去体验。
保罗低调地接受了两个月的化疗,每周仍会抽几天到办公室,一来分散注意力,二来防止业务生疏。因为不懈努力地工作,这是微软不可动摇的文化。但给予他精神上安慰的,是家人、是音乐、是NBA比赛。这些“上天赐予的礼物”,他将用余生加倍报答。
尽管痊愈,但此后一旦大小疾病来袭,保罗会无法抑制地立刻陷入消沉。一次等待复查结果的时候,极度恐慌突然攫住了他,他甚至拟下了遗瞩。
病后,对于未来的决定变得很简单:生命苦短,不值得浪费时间过不开心的生活。要寻找一个新的局面。于是次年,他正式辞别微软,仅保留董事会的席位(和320万份公司股票)。
在夏威夷体验了一次潜水活动之后,保罗开始潜遍世界。从厄瓜多尔的加拉帕格斯群岛,到红海都留下了他的身影。身处围绕着暗礁游弋的五彩鱼群之中,把他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感官领域,有时候感觉到自己像个宇航员。
23岁那年,意识到双方还太年轻,保罗和初恋丽塔取消了婚约。如今借着环游欧洲,他迎来了单身贵族生活。
一名法国女郎适时出现。
弗朗索瓦丝坐在车上,身着浅色的便装,妩媚艳丽,她的长发迎风飞扬。我不再去想过去或将来的事,现在的每时每刻都过得很充实。
——保罗·艾伦
旅行是如此惬意,在蔚蓝海岸边,仿佛时间也为之停止,保罗陷入了沉醉,他考虑在30岁时退休......
但他注定是不安于现状的人。
4.“ 我想买一个NBA 球队。”
没有了微软的友情和工作,生活里好像空出一个洞。保罗无比怀念跟盖茨在一起的日子,那些他们互相激励、生发出伟大想法与奇妙灵感的青春岁月。
于是不到三十岁,他创立了新的公司Asymetrix,但和微软的缘分还在量变。
美丽的西雅图/微软很长时间里都为保罗保留了一间办公室。他偶尔过去跟开发部的伙计们交流一下想法。
保罗出掉 20万股股票,一夜之间套现75亿美元,其余约28%股权他继续一直持有。仅四年后,保罗已经是亿万富翁了。(再过六年到1996,他的身家又涨了10倍。)
盖茨以微软总裁的身份荣登《福布斯》榜首,而提前离席的保罗却被媒体群嘲为“躺赢”的首富。面对酸柠檬的评价里的恶意,当然不必回应。可如果要“回击“”,保罗也不会手软。
昔日的青葱少年今日已是两个超级富翁
7前年的秋天,保罗第一次订下NBA整个赛季套票。近距离地观看现场比赛升华了这位球迷的热情,于是现在,35岁的他摇身成为了最年轻的球队boss。
我觉得NBA是所有运动之中最伟大的展示——势均力敌 的对抗、运动美、团队合作、个人才华……球场上的运动似乎永无停止
——保罗·艾伦
有多少球迷能体会到拥有一整支球队的心情与负担?“摇身”这词太低估了过程的不易了,他从来不是一个只知道出钱的人。而协议达成之际,球队营运这人生一课也只是刚刚开始。
除了成为波特兰开拓者队的老板,保罗于 1997 年接手了了西雅图海鹰队
如果涉足NBA是出于个人激情,那么进入国家橄榄球联盟就是出于公民责任了。90年代中期,保罗的家乡西雅图本土的海鹰队因陷入了平庸而面临迁移。
小时候父亲曾带他到赫斯基体育场看球,儿时对橄榄球的热情由此而生。眼下,为了把海鹰队留在西雅图,他再次出手,并为它建起了全联盟最美、最狂热的球场。
球队管理丝毫不是条坦途,在顺逆境中,他才逐渐确知自己的定位。一如他自己所总结的,“最成功的球队不必是那些拥有当地最大的收视市场或套票基础的球队。而应该是那些有着慧眼的伯乐、出色的管理人和教练的球队。”
因此,他不仅亲自任命核心管理层、挑选球员,还会事必躬亲地为每周日的比赛准备。从那时起,海鹰队已经连续三次参加超级碗比赛。 “甚至现在我都说不清开拓者篮球队和海鹰橄榄球队我更喜欢哪一个。”听听这烦恼。
保罗·艾伦(Paul Allen)是商业、慈善事业和体育领域的终极开拓者。作为NBA任期最长的老板之一,保罗为每一件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带来了发现感和远见。
可以看到,迄今为止保罗·艾伦每一次重大选择,都在生命早期就有迹可循。
他的前半生,比之很多人他的出身可以说普普通通,而从少年天才到人中翘楚,他那并非巨富的父母的教育理念与实践之先进却绝对是万里挑一,这样的家庭背景与他的天纵奇才缺一不可。
还是个baby时的保罗
越到后来,我们将越发现起点的重要性,不管是最亲密的双亲,还是微软这样的事业起点。但起点的高度如果能预知未来,天才的故事恐怕就逊色不少了。
话说回来,保罗其实只比盖茨大两岁,可那颗植被多于空地的头颅,不仅让他看上去大了至少十岁,还显得有那么点不修边幅。
在下一篇,我们将看到,就在保罗同时掌舵着两支球队期间,就在我们以为差不多可以为这位成功人士发表“总结陈词”的时候,他的太空梦,音乐梦和艺术梦又是如何齐驱并进,刷新世界历史。
我们将看到,保罗更为远大的理想,已然在太空和大海中翱翔不止,且为全球带来划时代的非凡变革。
(未完待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icorneUnique”(ID:LU-Paris)。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