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凤凰卫视专题报道,豆瓣年度高分图书《最后的耍猴人》再版啦!!!

CCTV、凤凰卫视专题报道,豆瓣年度高分图书《最后的耍猴人》再版啦!!!

猴”80 后、 90 后来说该并不陌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常有耍猴人走街串巷那时候大人们教导孩子便说:“不要乱跑,被人拐卖了,会刮皮,再粘上猴皮做猴子,你看猴子多听话。
小时候看到耍猴,更多的是感到有趣好玩,却从未想过背后的故事。长大后,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再也见不到耍猴了,于是也就忘记了自己还曾经欣赏过这样的民间杂耍。
而当我看到这本《最后的耍猴人》时,小时候对耍猴和耍猴人的记忆被重新带回来了。
《最后的耍猴人》是知名人文纪实摄影师马宏杰老师的作品。他以近二十年持续跟拍,记录了耍猴人真实的生存处境及“耍猴”这一民间艺术在当下中国的发展情况,图文并茂,真实、深切、生动地记录了一个正在消失的民间中国。

本书曾在 2015 年发行过第一版,今年重新再版的书籍,比上版补充了更多细节,也增补了这群耍猴人如今的近况,让读者们更能深刻的体会一个时代的回想与印记。


猴戏可以追溯到汉代,河南新野县的人们世代耕种贫瘠的田地,耍猴是他们的祖先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技艺,在农闲时便五六人组成耍猴班子,像候鸟一样天热向北,天冷向南,赚取一点点生活费,耍猴只是为了糊口和生存。

马宏杰老师花了很长的时间才得到耍猴人的信任,得到了跟拍的机会。他跟着耍猴人一起四处游走,一起扒火车,一起卖艺,和猴子一起在外面打地铺睡觉,记录耍猴人结婚生子的过程,还记录了耍猴人云游海外,以及上当受骗、倾家荡产,被刑拘的各种离奇遭遇,从一个特殊的群体反应了当代中国的现状与变化。

往往大家都认为,拍弱者,拍穷人,拍底层的人,都要把他们拍成高尚的,或者让人同情心酸的人,“预设主题进行创作,这是一种可怕的习惯”,但是马宏杰老师超越了这种“政治正确”。他用冷峻的笔触、冷峻的镜头、冷峻的黑白照片以及异乎寻常的毅力,记录着真实耍猴人的生活状态,记录着这个大时代里小人物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

耍猴人杨林贵,耍猴二十余年,到过黑龙江、西藏、海南,也到过越南、缅甸、俄罗斯,在景德镇,一个16岁的女孩看完猴戏,对他说:“老爷爷,你这一生给多少人带来了快乐啊!”杨林贵听后,那天一路上都很开心。

耍猴人乔梅亭,靠耍猴赚的钱帮助五个弟弟相继成家,自己终生未婚,却被弟弟们认为他有所偏袒,自己为了养老存下的18万元也全部被人骗走……

耍猴人鲍风山、鲍庆山、苏国印和田军安在黑龙江牡丹江市街头耍猴时,被当地森林公安局无理刑拘一个多月,一只他们赖以为生的猴子在被公安局没收后死亡,他们自己也面临着“非法运输野生动物罪”的指控……

此外,还有女耍猴人、当过国民党特务的耍猴人、给猴戏做道具的手工艺人……耍猴人的故事如同中国社会的一个切面,他们的时代是我们共同经历过的时代,马宏杰老师用持续二十年的记录为我们作证,就在不久之前,有人曾如此生活。


在这本书中,当你看到耍猴人在街头挣扎生活,在公权力下的软弱无力,会体会到何为民生多艰。我们经常只能看到表面,却不知道在那些你看起来残忍的事情背后有多少温情在支撑。

老杨等一干耍猴人是为了活着,打猴子是为了表演混饭,猴子死了他们痛苦,而我们围观着从内心谴责他们的观众却不可能有这么深切的感情。当你看到耍猴人的女人用乳房给小猴喂奶,儿子和小猴子同被而眠,你会抹掉蒙在心中的虐待动物的成见……好像活在这个世界上,人猴都不易。

时间很快,很多东西在存在,很多东西也在消失。如今“耍猴”已成为过去,失去了耍猴的家园,耍猴人身上的故事也会随着时代逝去,只是那些以“耍猴”作为经济支柱的耍猴人家,他们又会选择什么方式去“活着”?马宏杰老师用本记载的了这一群人的生存方式,也记载了一个时代的回响与印记。

就像他所说的:“我想,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地区贫富差异至今还很大,我们每个人不能以自己生活的地区的生活方式去理解另一个地区人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很多生活方式是我们所看不到的。在一个贫穷的地方,一个人能找到一种不违反法律和伦理的方式生存下来,能自食其力,就很不容易了。这就像生活在当下的我们,不能去评价、指责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文明程度一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人文地理”作者:Akun丶(ID:sophoto999)。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