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家热衷于讨论上海的圣诞节气氛,圣诞树和圣诞集市遍布全市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上海也似乎成为了中国最喜欢过圣诞节的城市,当然在全国大多数人眼中圣诞节好像是更倾向于一个年轻人喜欢的节日。其实圣诞节在上海这座城市早已扎根许久,上海人从百年前开始就已过着圣诞节了。只不过在那时候接受度并没有现在那么高,形式也并不相同。现在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百年来上海人是如何过圣诞节的。
1860年代末,当时的人们对于洋人在门口摆放冬青树的行为感到新奇,也只知道他们正在庆祝名为“耶稣诞日”的节日。随着华洋之间的商务活动日益频繁,人们才逐渐开始了解这一对于洋人而言十分重要的大节。由于节日日期临近于中国传统的大节——冬至,其重要程度也和冬至相当。因而也被当时的人们称为“西人冬至”、“西洋冬至”或者“外国冬至”。
当时的圣诞节和我们现在所认知的圣诞节还是有区别的,虽然也有圣诞老人的说法不过却是一个穿着绿衣服,圣诞节也更像是一个宗教性的家族节日。欧洲和美国对圣诞节的态度也更是不一样的,欧洲更像是家庭节日,类似我们的中秋节,是一个家族团聚并带有比较重宗教情结的节日。而美国则已经开始向商业化的方向发展,由于临近年末商家需要清理积压一年的货物因而通过报纸上刊载广告的形式来鼓励人们消费。比如1867年的纽约的梅西百货公司(Macy's)决定圣诞节前夕一直营业到午夜才关门。
不过此时的美国还未能决定国际文化的走向,那时候英国如日中天,因此上海这边的圣诞节也就更偏向于英国式的发展。随着教会在上海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华人开始加入其中,圣诞节在华人中的影响也开始增加并慢慢接受,除了和洋人一样举行聚会外还发展出了自己的模式。和现在一样,除了信教的华人外大部分人都把圣诞节类比作一个西洋娱乐狂欢节。比如在当时的海派潮人打卡点的张园,圣诞节的马车和冬至一样络绎不绝。
洋人的圣诞聚会
而在娱乐方面,对于年轻人而言圣诞节那天就是狂欢的舞会。各大舞厅从圣诞夜开始就连续不间断营业,年轻人们可以在舞厅中彻夜狂欢。当时有人记录了其中一场的场景:
回力牌圣诞节广告
1939年圣诞节对于富人们来说依然疯狂
1941年圣诞档期
1946年后,当时的国民政府颁布“宵禁”政策,圣诞夜通宵狂欢也就成为历史。对于当时的上海市民而言,圣诞节仿佛失去了灵魂。
淮海中路陕西南路
资料(图片)收集、拍摄:
csj
参考资料:
《时报》、《新闻报》、《申报》
《从外国冬至到圣诞节——近代以来圣诞节在中国的节日化》
文字整理:
csj
-END-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月的斋卤味”作者:Cynthia Shen(ID:gh_83c525ddc63e)。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