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多娇——纪念余任天诞辰115周年艺术展”光彩照人

“江山多娇——纪念余任天诞辰115周年艺术展”光彩照人


 


“山川草木四时新,今古画图各有神。老夫自有勾皴法,肯为宾虹作后尘?”

——余任天


刘海粟在中国艺术界不可谓不高傲、不可谓没地位,上世纪80年代初他来杭州以吃饭的名义好想拜见余任天,却被余任天一口回绝:“一介草夫,不登大雅之堂。”未想,此举反而得到了刘海粟更大的敬重。生前安贫乐道的余任天固然是“一介草夫”,他的在诗文支撑下的书画印方面的杰出成就则是大雅之堂上的大雅之作,积健为雄,浑厚空明。中国美院吴山明曾撰文回忆:“现在对余任天先生在当代美术、书法、篆刻、鉴赏等等方面的地位的确定,我觉得是很不够的。我很小的时候,住在潘天寿先生隔壁,吴茀之先生楼下。那时,老先生们刚刚碰到山水花鸟画非主流的时代,他们比较空闲。于是除了教学创作之外,他们也会去收藏一些名家字画。当时,社会上经常有人送字画上门。这个时候潘天寿、吴茀之先生往往会把余先生请来,让他把关,可见他们对余先生的尊重和鉴赏能力的认可。余先生看过确认是真迹的,吴茀之先生马上签名付款,银货两清。”陆抑非则肯定地认为,就山水画而言,浙江在黄宾虹之后,没有人可以超过余任天,绝非虚誉。



 


开幕式现场


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浙江美术馆、诸暨市人民政府承办,浙江博物馆、诸暨市博物馆、浙江省余任天艺术研究会协办的“江山多娇——纪念余任天诞辰115周年艺术展”3月17日下午在浙江美术馆“春风拂面”地光彩开幕。展览遴选余任天作品160余件,分为“氤氲缱绻”“逶迤磅礴”“金石雄健”“乾坤清气”“云山苍苍”等板块,包含绘画、书法、篆刻和诗稿等内容,较为全面反映余任天诸多领域的上下求索。其中1962年绘制,悬挂北京人民大会堂达35年的丈二匹大画《富春江严陵濑钓台》第一次和家乡人民见面,这是目前所能看到余任天“强其骨”的最大山水画。



 


余任天


彼自彼,我自我。余任天对古字画富收藏,精鉴赏,知汲取。他中年时期临创明清时期小写意重要画家的一些作品笔法周正温润,形神逼俏,功夫一流,今日罕睹。但假如余任天仅仅停留于此,那就不是诸暨人性格的余任天,诸暨人有一个共同特点:有胆有识,敢闯敢干。余任天接触了黄宾虹山水画后,便开始了义无反顾的贴心追随和“青蓝之变”,因为黄宾虹所强调的艺术家要素条件,余任天身上几乎全部具备。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四位公认的二十世纪大师级画家无一不诗书画印“四绝压群伦”,而且这四位大家的绘画都离不开他们对篆籀的深入研习,或以篆法或以篆理融合于笔墨,昔陈师曾告诉齐白石:“工笔画梅,费力不好看。”若以训练有素的篆笔画梅,便省力而气象峥嵘。恰好,余任天同样是一位于篆书、篆刻造诣精湛,又服务于绘画的天才加勤奋的画家。篆字空间结构的圆润吻合中国画太极图式的原理,处世刚正不阿,主张“文章意圆,书画笔圆”的余任天书画艺术呈现的“圆境”硬语盘空,戛戛独造。



 


中国美院博导卓鹤君接受记者采访,宣讲余任天先生艺术


无双毕竟是家山。一辈子未跨出浙江一步的余任天用他厚积薄发的“圆境”笔墨画山水、花鸟、人物,尤其是他暮年倾情西湖山水卉草,渍墨、焦墨、色墨、宿墨、浓墨既能混用妙造,又能单用精彩,出神入化,观象澄远,将西湖之美升华出可亲可游可听可梦的新味道。西湖的水光潋滟、山色空濛、月影婆娑、雨荷香桂、春草鸟鸣都晕化在他齐而不齐、实而不实的笔下。所以,学习吴、齐、黄、潘,哪怕师法余任天绘画,欠缺篆书以及篆刻的滋养,多数难以探堂奥而只能得到一点皮相。余任天虽说过“作画要三新:形象新、笔墨新、意境新”的话,实际上他的新一直是溯源太极旧气的无桎梏而懂节制的创新,是无旧不新、自有我在的“新圆境”的江山多娇。



 


 


展览现场

至于余任天被人津津乐道的书法亦凌越同侪,金文、古隶、汉篆、砖甓、魏碑、晋草、唐楷、宋元明清民国流派书法他均能穿越涉猎,并且法眼如炬地信手取舍、触类旁通,有大量书写朗朗上口的爱国、尚艺、交游、咏古的自作诗词存世,或独件或手稿或题款,风格恬淡质朴,民间高度推崇。他挥洒在画面上的草书提笔是天长,落笔是地久,中锋使转,偏正相依,其笔划的圆涩乃与画面的圆润融洽得体,颇具“篆象”内在的静穆酣畅。



 


展览现场

“铁线篆文成俗尚,汉人小品意超群。方铜束缚三千载,博取广求一任君。”余任天“古隶”篆刻借古开今,简洁高迈,字法取偏于篆韵的古隶,不避常规属于犯忌的斜线,斟酌汉印(以及邓散木)章法,复折中应均、齐白石两家刀法,爽朗清举,冲切合度,诚如浙江省余任天艺术研究会秘书长余巨力评价:“余任天的篆刻作品每印俱不雷同,有虚实、轻重、起伏之变化,能于难处立局,空处见奇,是大家之手笔,现代猛利一派印风的代表。”不事修饰,含蓄的猛利的确可概括余任天篆刻的主要特征,马一浮为题“任天印式”,“任天印式”与时俱进,唱响时代的大刀歌。



 


余任天作品


盲写雅芳三五朵,默吟文案一千诗。不忘为父亲鼓与呼的余任天儿子余胜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父亲59岁时,因年轻时候用眼过度,患了视网膜脉络膜炎,不得不停止了刻章,到后期眼力已近乎于盲人,全凭艺术的感觉写字、作画。没钱买纸笔,他就用七分钱的毛笔和四分钱的皮纸写字作画。到后来他为了节省纸张,将宣纸接成长卷,在上面反复写字,日常细久,白纸变成了黑卷。看不清字,他就用笔蘸着清水,继续在黑色长卷上书写。就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岁月,他也绝不向命运低头,坚韧不拔地按照自己艺术奋斗的目标前行。潘天寿先生赠送余任天先生的对联‘蜗牛入席问奇字,鸿雁窥人识夜灯。’这是对父亲为艺术勤奋一生,拼搏一生最好的写照。”



余任天部分作品欣赏



 


余任天   雁山高秋  中国画 

164×266cm 1960年

浙江美术馆藏



 


余任天  富春烟岚  中国画 

156×103cm 1962年

浙江美术馆藏



 


余任天  敢叫日月换新天  中国画

266×147cm 1964年

浙江美术馆藏



 


余任天  严陵濑钓台  中国画

175×81cm  1959年



 


余任天  一我一株松  中国画

69×36cm 1960年



 


余任天  红梅  中国画

68×44cm 1983年

浙江美术馆藏



 


余任天  萱花  中国画

70×35cm 1961年



 


余任天  草书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书法

137×37cm  浙江美术馆藏



 


余任天  诗稿散页   书法

27×19.5cm  浙江美术馆藏



 


余任天 篆刻

强其骨(朱文)



 


余任天 篆刻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白文)

 编丨lisa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美术报”(ID:meishubao)。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