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有幸邀请到SASAKI上海办公室城市设计主管王正阳老师,分享SASAKI上海办公室成立至今的十年发展历程与城市更新实践,并与大家共同探讨中国城市设计的解题思路。
前言
从“普鲁特·艾格”谈起
Pruitt-Igoe Housing Project:20世纪中期,美国发起了城市更新运动,很多城市以清除贫民窟为目的,建造了大量面向中低收入人群的高层公共住房,但这些公共住房很快变成了新的贫民窟。
其中圣路易斯市的普鲁特·艾格公寓作为当时的典型案例,在建造仅23年之后便被草草拆除,普鲁特·艾格住房项目也为美国二战后的城市更新敲响了时代警钟。
回顾美国的城市更新史,我们不免会寻迹到许多中国城市更新正在面临的困境,然而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国城市设计正在积极转变思维,总结美国城市更新的经验,基于存量发展及区域更新寻找破局之法。
从城市发展的历史维度看待城市更新——芜湖范罗山历史文化街区
总体规划框架
芜湖地处皖江南,是一座“因水而兴,因埠而城”的城市。2017年,SASAKI应芜湖市政府委托,重构芜湖的中心城区,在整合历史遗址的同时串联城市与滨水空间,从“倚界而兴,因市而盛,临水而生”三大议题梳理城市文化脉络,由历史的维度讲述城市故事。
吴同彦 芜湖开埠画卷
“界”——划定城市热点与区块
1876年,芜湖因《烟台条约》开埠,并逐渐成为长江流域的重要商贸节点。外国资本的涌入也促进了租界内各式西方建筑的建造,这些历史建筑许多保留至今,早已成为芜湖城市记忆中的深刻烙印。
打开过去封闭的历史租界
如今,这些建筑“遗珠”因地理位置,文化定位等原因被隐没于城市角落中,设计者希望通过城市设计打破原有的边界,使这些老建筑重新散发光芒,以更加开放多元的姿态回归到芜湖新时代的发展中,成为城市的新热点。
“市”-搭建城市脉络
在芜湖早年的城市记忆中,生动开放的城市界面和尺度宜人的街道始终是城市记忆的重要一环。这些片段的空间文脉依然存留于如今的老城区内,老街的店铺,树影和烟火气依然承载这当今的市井生活。
芜湖古城老街
虽然城市发展仍然不可避免的带来越来越宽的街道和越来越大的开发面积,设计者仍然希望一座城可以保持它原有的“人情味”和“古早味”,使城市的友好街区回归建设中。
“水”-化身城市基底与轮廓
芜湖临水而建,依水而生。而如今,其最有活力的城市部分依然与水紧密相关,这样的格局也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思路。
连接芜湖的水岸记忆
当“界”开发,“市”兴盛,“水”将作为最后一块拼图,化身城市更新的基底和轮廓,与范罗山历史文化区友好开放的街道紧密相连,串联起镜湖至扬子江一线的历史文化轴。
从四季轮回的时间维度——武汉长江主轴总体规划
武汉地处长江与汉江交汇处,与长江相依而生,也因长江带来了频繁的洪涝灾害。因此,如何实现城市与季节性洪水的共生成为武汉长江主轴总体规划中的重要议题。
武汉
设计师以动态变化的自然水文因素为切入点,利用河滩的四季水位变化营造滨水空间体验,丰富沿江自然生境,并依托城市工业遗址与基础设施重塑长江文化景观,共同构建集包容性、文化性、生态性于一体的武汉长江主轴滨水公园,彰显武汉城市魅力与大河文化。
依托季节水位变化营造滨水空间
依托水位变化的滨水系统营造
活化工业遗址
武汉现有的滨水空间多数为工业遗迹,空间位置极佳但体验感较差。设计师将场地内现存的工业遗址进行改造与利用,例如将沿江趸船串连为浮动式的水上长廊;将部分废弃工业构筑物改造为公共艺术装置等。通过工业遗址的活化,期望游客在江边休憩活动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武汉遗址景观与长江共生的魅力。
将工业遗迹作为公共艺术
武汉长江主轴总体规划平面图
从社会更迭的生活维度——上海苏州河两岸城市设计
城市的更新不仅是区域层面的更新,更是居民生活方式的更新。2015年,静安区与闸北区的合并使得作为两区分界线的苏州河得以整合,设计师以此为契机,扩展沿岸开放空间,连通滨河两岸的城市地块,将原本衰败的苏州河两岸改造成为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力都市文化流域,实现了滨河水岸的重生。
改造后的苏州河两岸
滨河两岸连通
设计师在保证沿河慢行步道系统连通的同时,将城市节点拉伸到城市腹地,从而界定出一条动态丰富的苏州河城市文化通廊,通过慢行系统与文化通廊的交织形成不同的开放空间与城市组团。
河道两岸整合策略
景观视线贯通
此外,设计师通过抬高步道、设置阶梯驳岸、艺术化处理防汛墙等设计策略对单一的硬质驳岸进行了优化改造,同时解决了两岸景观视线贯通的问题。
驳岸景观策略
上海苏州河两岸城市设计总平面图
结语
很多人会问:城市设计师到底在做什么?城市设计又有几分可以落地?诚然,城市设计的工作内容更多的是着眼宏观定位,给予城市一个美好的愿景。但城市设计不仅是针对城市空间的设计,其本质更在于以人为主体,对城市生活的设计。“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城市设计师所做的,便是通过策略性的思考让城市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再由具体的建筑或景观设计手段让未来城市的生活更加美好。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文丨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 杨启瑶
编辑/版 丨蓝多多
责任编辑 | 刘可乐
免责声明:
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等综合整理,版权及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分享不用于商业用途。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小镇乌托邦”(ID:gh_2a5dd2dd8240)。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