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创作,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就是创作的形式。在古人的句子里,是没有“创作”、“形式”这些个词的。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文化逐渐进入中国,由翻译而形成了许多复合词汇。“创作”、“形式”就是复合词。所谓“形式主义”的定义,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应该说,“创作形式”的概念是伴随着现代艺术而来的。
形式,起源于实用,起初并非以为形式。就象人当初的“衣服”,是为了御寒、遮羞。当人们意识到形式,并把形式单独拎出来讨论时,就象现代的“时装设计”,貂皮衣下可以露着肚脐,与实用已经相距甚远了。现在来谈传统书法的现代创作形式,先将它暂切为三个概念:传统书法;创作形式;现代。
唐 杜甫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32x22cm 2016年
传统书法
我们可以从大量的古代碑帖中,看到传统书法的各种书休、各种风格。说穿了,古代碑帖就是传统书法。在这里已经毋须赘言。
创作形式
传统书法的创作形式,都是古人在不同的年代,从实用开始发展的。比如信札、手卷、册页、中堂、对联、条幅、横幅、扇面等。
在宋代之前,无论纸张还是缣帛,用于书法,其竖宽不过一尺多,所以那时主要是信札、手卷、册页诸形式。当明清广泛使用大幅纸、缣帛后,才出现了中堂、对联、条幅、横幅,大都是装裱成轴。那时的房子墙壁较高,裱个七、八尺才般配。条幅与使用屏风有关,称作为四条屏、八条屏的,这个“屏”,起初就是指屏风。扇面,更是为了实用,随身携带,既可解暑,又可观赏。
西晋 陆机《文赋》句 32x22cm 2016年
古人的纸,是以洁白与光滑为美的。我们今天在博物馆看到唐来人的摹本,皆用名贵的硬黄纸,据记载,当年新的硬黄纸“晶莹剔透”,而我们所见,却已是深赭石色。就象我们以青铜器的锈绿为美,实际上青铜器在刚刚制作出来时是银光闪亮的。碑帖上的残缺,实为年代悠久,虫蛀破损,当初哪里会是这样。
当我们谈起唐人摹本,谈起青铜器,除了不可变化的墨迹与器皿造型,深赭石的纸与铜锈绿已作为我们客观上的审美标准。所谓传统、所谓古典,实际上属于复合审美。这种审美,叠加了许多的东西。
当我们把这些东西单独拎出来摹仿、理论,并加以重视、发展时,就称为了“形式”,而且是“创作形式”。
南朝 刘勰《文心雕龙》句 32x22cm 2016年
我们再来看看“现代”
再尚古,我们也无法逃避一个事实一一我们是现代人。因此,现代书法首先要考虑一个客观条件展览。
展览馆是高大的,与老式住房相差无几。前些年的展览和家庭悬挂差别并不大。而现代的房子高不过三米左右,比展览馆要矮上好多,所以,展览效应与家庭实用逐渐拉开了距离。家里又是衣橱书柜,又是沙发桌椅,别说七、八尺的条幅、中堂,去掉个一半都挂不下。于是,镜框在家庭普遍使用,斗方、镜片的形式使用开始多了起来。斗方、镜片自古有之,古人把它装裱成册页,一般是集数幅为一套。后人不同的是将其单独在镜框中挂出。
东汉 王充句 32x22cm 2016年
八十年代初,我在北京荣宝斋买了些信笺纸,在上面写小字,当时仅仅是因为这种纸不太洇(我不喜欢用生宣尤其是用净皮写小字,涩而滞,细微处难以表现,又有红条纹,挺可人的。我就将四张信笺连在一起,刊于八一年底书法杂志。十年后,我在全国五届书展中获奖的作品就用了这种形式。85年,我将朵云轩的笺纸分别三幅裱于一条屏,展览发表。
这种形式适用于独立的几个内容,集成条幅式。几个圆形、扇形等均可。全国四届书展中,我的获奖作品是三张斗方裱成竖条。这样,既可以避免单独一张而过小,又可以不破坏信札的审美形式。
同时,我又在对联纸上按观有的瓦当图案,分别几段写连续的文字,又可以集成条幅的形式。利用瓦当图案的效果,既增加了古典色彩,又能将文字整体化。或在整张纸上分几段横写,又可以整体作中堂形式。八十年代末,我在一些展览中都用了这些形式。
唐 贾岛《题诗后》32x22cm 2016年
唐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32x22cm 2016年
毛泽东《沁园春 雪》397X123cm 2014年
杜甫《望岳》96x177cm 2016年
毛泽东《清平乐 六盘山》96x177cm 2016年
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80x97cm 2009年
罗大经《鹤林玉露》48x150cm 2016年
陆游《古琴 名帖》联 22x68cm 2016年
吴昌硕《刊石 行歌》联 54x158cm 2015年
《凭栏 倚石》 45x176cmx2 2016年
《沧海日 南华经》 35x138cmx2 2014年
李白《草书歌》103x31cm 2016年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54x48cm 2016年
《千字文》 438x40cm 2015年
《丙申春月纪事 江苏凤凰》39x28cm 2016年
《丙申春月纪事 赴台湾》39x28cm 2016年
《丙申春月纪事 吾拙作》39x28cm 2016年
《丙申春月纪事 丙申春节》39x28cm 2016年
《小雪》17x27cm 2016年
《九月》17x27cm 2016年
《小团子》17x27cm 2016年
《老父》 17x27cm 2016年
杜甫《秋兴八首》之二
杜甫《渼陂行》 27x27cm 2015年
清珙《闲咏》 67x34cm 2015年
陈与义《雨晴》 70x137cm 2015年
刘因《山家》70x137cm 2014年
《大学》之一 38x27cm 2014年
《中庸》之一 38x27cm 2014年
《论语》(节选)30x27cm 2016年
老子《道德经》(节选)1000x27cm 2010年
《明代》 18x27cm 2016年
《三十年前》 18x27cm 2016年
《南史》 18x27cm 2016年
《孟子》 18x27cm 2016年
《古诗四首》68x68.5cm 2013年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33x45cm 2016年
李白《北山独酌寄韦六》 19x28cm 2014年
《桃花扇》 34x33cmx12 2016年
《易安居士词钞》368x20cm 2016年
《历代名人咏江苏诗二十首》368x30cm 2010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美术观察”(ID:pyyjb123)。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