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像 │ 走进数字游民的落脚地

群像 │ 走进数字游民的落脚地

如何更真实地了解某个人或某群人的职业特点和工作状态?参观他们的工作间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日本舞台设计家妹尾河童以插画的形式,撰写出《窥视工作间》,带我们一窥近五十位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的名人工作间。以此为灵感,粒子开启全新企划——窥视计划。我们希望能以更生活化的视角,将那些奔赴于理想最前线的各行各业的人们,介绍给大家。

第一期窥视,我们来到深圳市奇域博物馆发展服务中⼼(以下简称“奇域博物馆”)主理人朱淑桢老师的家。朱老师拥有20年资深艺术行政的跨界从业经验,曾参与政府举办的国际、⼤型艺术项⽬的策划及运营⼯作,完成美术馆出版物、艺术家画册中英⽂翻译20余册。

她的家中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文博产品,有的是国内外文化大家的赠与留念作品,有的是朱老师在全球各地采风期间于博物馆、画廊等淘到的纪念周边。
物品看似随意地摆放着,但实际上它们与所在的空间背景相呼应。这个空间不仅是朱老师的家,更像是一个小型的深圳对外文化交流史博物馆。

朱淑桢
深圳市奇域博物馆发展服务中⼼
联合创始⼈ 秘书长 / 学术总监
深圳市博森豪斯⽂化传播有限公司
联合创始⼈ CEO / 艺术总监

团队曾经租了个100多平的办公室,可大家平时像游牧民族一样提着笔记本到处跑,实际工作中很少去坐班,朱老干脆退了办公室,拿着租金,带着伙伴们边旅行边学习。需要坐下来工作时,就聚集在朱老师家,久而久之,“家”便成为了朱老师和她团队的办公空间。


朱老师认为,这种work from home的理念也许会成为未来主要的工作方式,尤其在疫情尚未明朗的情况下,不妨多思考怎么在家里开辟更多的工作空间。

进门左手边是茶水间,打印机、插线板等物品一应俱全,无论是谁,带着电脑坐下就可以办公。


茶水间中间是一张很大的桌子,据朱老师介绍,每一个加入奇域博物馆的小伙伴们都来过这里办公。大家为了研发能够充分体现博物馆社会影响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说不清在这度过了多少个日夜。这张大桌子还产生过很多作品,比如17年双年展的导览地图,就是在这讨论出来的。

团队成员们在茶水间寄存着自己的杯子,方便随时使用。这里还有许多CD供大家随时播放,以及吉他、钢琴等乐器供大家演奏。这些充满活力的物品可以让大家一直保持在文化创意的状态中。整个茶水间都弥漫着一种“启发性”。


那么,茶水间里究竟有哪些东西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客厅在玄关右手边,这里是一个相对静止的空间,办公属性较弱。朱老师以架子鼓和沙发作为自然隔断,将客厅开辟成两个小空间。

装有电脑的这一边,平时是她的先生在使用,自己偶尔会在这直播。靠墙位置有一面大书架,它存放了团队成员从各个博物馆搜罗回来的资料和周边,是奇域博物馆的“智库”每开始新的项目,朱老师都会购买相关的书籍,经常一买就是几十本,这些书籍既是未来活动的参考值资料,也是团队的知识储备。


摆放电视的这一边,才是真正的客厅”。
那么客厅里有什么?来窥视一下吧:

从2015年开始,奇域博物馆每年都会进行出国考察,这些考察不仅是为了国外博物馆的先进经验,还通过对比自身不足,思考如何将相同的模式落地国内。有时候人还没到家,国外的几箱资料快递就先到了。在朱老师家中,摆放着大大小小五个书柜,就存放着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资料,这些资料也成为了朱老师孩子们的优秀读物。

求知的火种,由朱老师传递给了下一代的孩子们。



奇域博物馆一直强调“好奇心”的重要性,倡导人们成为终身学习者,倡导文化应该是活的,活在个人,活在自身,知行合一。为此,奇域博物馆聚集了一群纯粹的人,他们不计成本地付出,却又甘之如饴。



然而,3年的疫情,人们只来得及将精力放在各种电子设备上追短平快的刺激,忘了打开共情现实的感官,也逐渐忘记了感受身边真实的美。但粒子跟奇域博物馆深信,深圳并不是一个只会“搞钱”的城市。
从05年开始创办的建筑双年展,去年因新颖展览持续出圈的深圳博物馆,以及拥有资深馆藏的关山月美术馆等,这些场所的公共文化服务,其实一直离不开奇域博物馆的探究与支持。

“奇域·博物馆节”主打节目—博物馆十日谈现场 ©深圳市奇域博物馆发展服务中心

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公共文化服务—专业团体导览 ©深圳市奇域博物馆发展服务中心

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公共文化服务 ©深圳市奇域博物馆发展服务中心

坪山美术馆志愿者与UABB志愿者交流现场 ©深圳市奇域博物馆发展服务中心

首届活色添香——新中式生活艺术节消寒雅集活动现场 ©深圳市奇域博物馆发展服务中心

不仅在深圳,奇域博物馆团队也为全国各地的博物馆、美术馆机构提供服务。他们大都有这样的特点:强调博物馆品牌属性,互动性强,充满创意的学习体验,文化传播度高。当人们提起它们时往往会说,“原来博物馆的学习体验是这么地有趣,让我对博物馆有了新的期待!”
朱老师和她的伙伴认为,未来很多职业也许会消失,包括他们现在从事的工作,这在市场上属于相对较新的职业。因此,他们认为开辟新模式是很有必要的。朱老师和伙伴们想做的,不仅是提高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打造更大的社会影响力,他们更希望为走进博物馆的观众提供打开欣赏文化,传播文化的一个契机、一把钥匙,达到由好奇,到喜爱,到传承的过程。


“来谈一谈您对粒子的印象吧?”

每一期窥视计划,我们会邀请嘉宾们反窥粒子,在他们眼中,粒子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朱老师是这样回答的:

城市的人文尺度是有温度的,粒子普拉斯试图捕捉细微的颗粒,反向建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从点到面的图谱。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和粒子普拉斯建立起一场同频共振的对话,关于人,关于城市,关于艺术。

第一期窥视计划到此结束,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奇域博物馆的相关信息,可以点击关注公众号:




第二期窥视计划仍在筹备中,如果你有想了解的其他空间,或者你想邀请粒子的朋友们来到自己的空间,欢迎在后台留言推荐/自荐,我们将会联系您,前往现场进行采编。







统筹 │ 陶虓
文字、编辑 │ 郭安娜
视觉 │ 郭宏阳
插画 │ yvonne
影像 │ 孔辰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粒子普拉斯ParticlePlus”(ID:ParticlePlus)。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