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展览以“我们的乡村”为主题,在意大利威尼斯的军械库和处女花园拉开帷幕。
本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将视角投向了“未来农村建设”,将国内优秀的农村建筑带到威尼斯,向大众展示当代中国乡村所具有的前所未有的机会和自由。
“这次展览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乡愁’,更希望回到中国文化的发源之地,去寻找被遗忘的价值和被忽视的可能性,于此展望,我们未来的乡村。”——李翔宁,策展人
中国馆所展览的建筑作品被收录于《建筑中国——建设未来的乡村》杂志中,该杂志的使命是传播当代中国建筑的创造性作品,并深化对中国建筑传统和趋势的欣赏。
除此之外中国馆馆长李翔宁,柏林aedes建筑论坛主任Hans-Jürgen Commerell的文章也在目录中展出。
下面我们从书中挑选了2个案例与大家分享(部分内容有删减):
01 船长之家改造
由设计师董功改造的船长之家位于福建省连江县黄岐半岛东北端,与台湾马祖列岛隔海相望。
改造前该建筑经常受到海水和雨水的侵蚀造成室内大面积漏水,同时砖混结构单薄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船长一家希望在现有的条件下加建三层,以更好地满足生活需求。
项目在保留了原有砖墙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层12cm的混凝土墙,在加固原本建筑的同时提供了更多改善空间品质的可能性。
新结构的介入使房屋内的格局得以重新调整,设计师将原有一二层临海的两个卫生间移动到了靠近邻居家的一侧,在改善通风和采光的同时,使客厅、餐厅与主卧室获得了更好的视野。
第三层选择了拱形结构作为屋顶,不仅是因为两边承重墙向上汇聚的自然结果,也有利于屋顶迅速排水,最大程度降低漏水和渗水的可能性。
02 云夕深澳里书局
云夕深澳里书局位于杭州桐庐江南镇深澳古村,始于申屠家族,有着1900余年的历史。项目以村中清末古宅景松堂为主体,结合周边民居进行改造更新,希望这里能成为村里有归宿感的开放场所。
改造的首要任务,是在尽量保留原建筑历史形态的前提下,以现代的材料和设备解决舒适性。整个改造是循序渐进的,新建的门厅由猪栏改造而成,并加高二层作为管理和办公,一层主要以图书阅览为主。
室内部分将原本四面透风的木格栅加装了玻璃,原来开敞的过厅明堂被巧妙地改造成了内部空间,并配有中央空调,以保证空间的舒适性。
设计师将原来的门槛通过局部抬高地面标高,既保存了原有石头门槛,又统一了地面标高,方便图书馆等大空间的使用要求。屋内的土灶有三个被完整保留并连锅盖一同刷成白色,将原本不起眼的日常用具改造成艺术装置。
《ARCHITECTURE CHINA——building a future countryside》
本书为英文版,书中收录了第16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展览的作品,专注于具有地域特色的前沿建筑设计。
中国馆馆长李翔宁,柏林aedes建筑论坛主任Hans-Jürgen Commerell的文章也在目录中展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年建筑”(ID:i80arch)。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